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譜寫中華上下五千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195章:杜甫,千古……(求訂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95章:杜甫,千古……(求訂閱)

“詩聖!!!”

看著央視《唐詩何止三百首》主持人陳凡說出的詩聖兩個字。

無數觀眾一瞬間默然無語。

他們被“詩聖”這兩個字,一下子給刺激到了。

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

還有詩人會被稱之為詩聖的。

要知道。

在唐朝。

哪怕就是有人敢稱詩仙,也沒有人敢稱詩聖。

因為聖這個詞,歷來都是最高的榮譽。

不過。

很快。

詩聖這個名字就已被他們接受。

特別是那些透過快抖看直播的朋友。

“大愛詩聖,我認為,詩聖就是杜甫,杜甫就是詩聖。”

“我也贊同,不服來辯。”

“不服也不行,誰還能找出一位超過杜甫的?”

另一邊。

泰山風景名勝旅遊管委會一眾高層,卻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隨即都感覺無比的沸騰。

“鄭總,我覺得就是1個億,我們也要拿下杜甫這首《望嶽》。”

他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

不僅僅是因為《望嶽》這首詩是為泰山量身定做的。

更為重要的是。

這首《望嶽》,是詩聖杜甫寫的。

……

“剛才說了這麼多,都是比較悲痛,沒有太多開心的事情。事實上,杜甫也有開心的時刻。在杜甫遷到成都以來,他的一位朋友高適來看望他。杜甫很高興,然後就令妻子做飯。可是,一頓飯做好。卻發現桌子上只擺了四道菜。”

“或許大家以為,有四道菜可以了,杜甫原本就過得不怎麼樣。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四道菜是什麼菜。第一道菜,盤裡只有兩個蛋黃,蛋黃上面放了幾片蔥。第二道菜,只有蛋白。第三道菜只有蔥白,就是蔥的白色部分,第四道菜,只有一碗清湯,然後在清湯上面放了幾個蛋殼。”

當聽到陳凡的解釋,眾人目瞪口呆。

“好吧,感情這四道菜其實就只有雞蛋和蔥。”

“至於最後一道,還只是清湯加蛋殼,蛋殼也能吃嗎?”

“樓上的,給你科譜一下,雞蛋殼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其實還是很有營養的,只不過是我們現代人不吃罷了。對於古人來說,雞蛋殼也是不能浪費的糧食。”

沒得辦法。

杜甫可以說是眾多詩人當中混得最慘的一位了。

哪怕就是好朋友來了,也只能有這樣的菜招待。

但雖然如此。

為了讓大家不尷尬,杜甫靈機一動,對著高適說:“高兄你看看,這第一道菜叫做兩個黃鸝鳴翠柳。第二道菜,叫做一行白鷺上青天。第三道菜嘛,叫做窗含西嶺千秋雪。第四道菜,叫做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正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絕句》。

“兩個雞蛋,哈哈哈,不就是兩個黃鸝嘛。”

“那翠柳呢?”

“不是有蔥嗎?”

“一行白鷺上青天,蛋清,蛋白,一行白鷺,我突然發現杜甫也是人才。”

“窗含西嶺千秋雪,蔥白不就是千秋雪嗎?”

“至於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更形象了,這一些蛋殼,那就是船啊。”

掌聲瘋狂傳來。

這一個小故事,不只清新脫俗,而且更為有畫面感。

另外這首詩寫得也非常有美感,同時也非常的簡單,讓人一看就懂。

不得不說,這水平之高,那簡直絕了。

當然。

這個小故事只是小故事。

這首絕句,並不僅僅只是說四道菜。

這首詩,雖然看起來很有畫面感,但卻同樣抒發著詩人對於國家的感情。

正如最後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

為什麼門口之處停了這麼多的船?

正是因為安史之亂,所以整個國家都處於戰爭當中。

很多的一些船支因為戰爭無法通行,只能停在河面上。

因為船太多了,所以一字排開好像排到了萬里之外。

如果從這個方面來說的話,也不算是一件讓杜甫高興的詩。

不過。

要說表現杜甫開心的詩,還真有一首。而且這首詩,那是杜甫真正的開心。

“公元763年,唐軍在洛陽附近與叛軍打了一個大勝仗,唐軍收復了洛陽與鄭州,開封等地。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在成都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訊息後,一時欣喜若狂,遂提筆寫下了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可以說。

這首詩與《春望》一樣,都是一首飽有無比愛國熱情的愛國詩。

但與春望不一樣。

春望當時處於安史之亂爆發之即,整個國家一步步進入衰退,民不聊生。

但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則是國家開始走向正常,迴歸到和平。

所以杜甫聽到這一個訊息,第一個反應是初聞涕淚滿衣裳。

再看妻子的反應,漫卷詩書喜欲狂。

還不趕緊收拾收拾,我們要回家了。

是的。

聽到這樣的訊息。

哪怕一生不得志,一生都沒有啥高興事兒的杜甫,這一次高興的都有一些失態。

所以這才有“白日放歌須縱酒”。

不管是大聲的唱歌,還是縱情飲酒,都不足於表達杜甫的高興之情。

你能想象,這時的杜甫內心是多麼的喜悅。

而最後一句。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用現代的一句話說,那就是,聽到這個訊息,我打飛的也要往家裡趕啊。

事實上。

當時的杜甫並沒有第一時間回到家。

因為當時雖然有看到戰爭結束的苗頭,但卻還沒有完全結束。

所以杜甫也不敢輕意回家。

但這首詩,卻無比的表現出了作者愛國思鄉之情。

“明白了,我終於明白了陳凡老師為什麼稱杜甫是詩聖了。”

“陳凡老師不是說了嗎,杜甫之所以被稱之為詩聖,那就是他的思想高度。”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是的,確實是思想高度。但,我們也可以進行一下比較。比如,我們拿這首詩與孟郊登科後相比。當時孟郊考上進士,也是欣喜的發狂,然後他就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但這僅僅表現的是他個人,而且這樣的喜,才真正有一些放蕩,有一些得意忘形。但是,杜甫這首詩裡面,就算他高興的再怎麼得意忘形,我們內心也是極度的佩服。”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不比不知道。

一比較。

你就會發現,為什麼詩聖是杜甫,而不是別人。

……

“安史之亂結束之後,此前多方照顧杜甫的嚴武去世。杜甫又開始了飄泊,還好夔州都督與杜甫是舊識,他讓杜甫幫官家看管一百傾的公田。這時的杜甫生活比以前好了一些,然後杜甫也買了一些田,並買了一個四十畝的果園,還請了一些工人幫他做事。這個時候的杜甫生活比以前好了許多,所以創作熱情也高了許多。在不到兩年時間裡,杜甫先後創出了四百多首詩作。”

“只是可惜,雖然杜甫這時生活稍稍比原來好了,可是,杜甫的年齡已經50多歲。而且因為年輕的時候生活過得並不怎麼樣,所以身體也是一日不如一日。在他55歲的時候,某日他登高望遠,創作了一首《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登高。

意思也很簡單。

前面四句寫的是登高望遠看到的風景。

但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可能是同樣的風景,不同的人看到卻有不同的感受。

原本這個風景其實還挺不錯。

可是在年老的杜甫眼裡,就顯得有一些孤寂,蕭索。

後四句,寫的是杜甫自己。

萬里形容的是這一生。

這一生怎麼樣呢?

從東走到西,從北走到南,不斷的飄泊不定,不斷的作客人家。

這裡的作客可不是像我們現代人作客別人家一樣。

古時的作客,那完全是投奔別人,還得看別人眼色。

更為悲劇的是,杜甫不是一兩次作客,而是經常作客……經常投奔別人。

這還不只。

除了生活作客的窘迫之餘,現在的身體也不怎麼樣了,經常生病。

而且,人也老了,白髮也長了起來。

更為鬱悶的是。

因為生病,年老,連酒都不能喝了。

那怎麼辦呢?

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寫一首詩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慨。

“唉,杜甫這一生,當真是過得太慘了。”

“嗯,好不容易生活過得好一些了,又身體不行了。”

“也就只有最後的愛好,寫寫詩感慨感慨。”

不少觀眾又是嘆了一口氣。

當然。

這首詩可不是這麼簡單。

杜甫這一首《登高》,歷來被無數文人評為七言律詩之最。

這個之最,那就是《登高》這首詩可謂是無一不對仗,無一不工整。

不過。

因為節目的原因,陳凡也沒有時間去分析這首詩。

但他相信。

就算是陳凡不去分析,這個節目之後,無數看客他們也能發現這首詩的不同凡響。

“768年,安史之亂平定之後的五年,杜甫再也忍不住思鄉之情,準備回鄉探親。途中杜甫經過不少地方,還去了岳陽樓。只是半路當中碰到了臧玠作亂,杜甫只能改變行程。當來到一個叫做未陽的地方時,河水突然暴漲,一下子將杜甫給困住了,5天沒有吃東西。好在當地的縣令聽到杜甫被困的訊息,然後就派人送來了酒與肉。5天沒有吃肉的杜甫終於獲救,但沒過多久,杜甫在一條小船上突然去世,享年59歲。”

關於杜甫的死因,有好幾個說法。

有的說是被賜死。

也有的說是病死。

也有說是掉到水裡死了。

還有的說食物中毒而死。

另外還有一個說是消化不良死了。

對於此。

陳凡更傾向於消化不良說。

因為各個版本當中,都有提到杜甫5天沒有吃東西。

然後當地的縣令得知,就送來了大魚大肉。

試想一下。

別說是老年人了。

就是年輕人。

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一下子吃大魚大肉,身體絕對受不了。

“唉,一代詩聖就此隕落。”

“是啊。搞得我現在即喜歡大唐,又有一些痛恨大唐。”

“為什麼?”

“喜歡的是大唐誕生了一位詩聖,痛恨的是,大唐卻並沒有珍惜詩聖。”

“別說了,說得我都想哭。”

關於杜甫這一期節目差不多也要結束。

回想杜甫這一生。

人們即佩服杜甫寫出史詩般的詩作。

但又哀其人生過得實在是痛苦。

這種心理陳凡也是感同深受。

不過陳凡在最後補充了一句:“詩聖杜甫的離世對於當時的大唐來說,並沒有太多的人關注。因為他本身在當時就不是很知名,但是,待他死去之後,他寫下的那些詩作,卻煥發了別樣的風采。後期白居易,元稹,劉禹錫……幾乎在杜甫之後所有的詩人,都受到了杜甫的影響。從這一方面來看,杜甫,千古長存……”

《唐詩何止三百首》到此結束。

無數的觀眾站了起來。

他們嘴裡念出了一致的聲音:

“杜甫,千古。”

“杜甫,千古。”

“杜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