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2005:網際網路神話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六章 雲計算的準備工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六章 雲計算的準備工作

等時間再過個十年,資訊大爆炸的時代開啟後,雲計算已經成了大眾口中的常用名詞。

大多數關注科技行業的人都能侃上半天,別說王正這樣的從業人士了。

公有雲私有雲溷合雲,阿里雲鵝廠雲菊廠雲,國內知名的企業好像不搞雲計算隔天就得倒閉一樣,一窩蜂湧進這個市場。

不光是在面向企業客戶的公有雲領域打的你死我活, 在政府行業私有雲領域上也是爭的頭破血流,突出一個市場繁榮的盛景。

不管是什麼雲,其目的最終還是為了應用而服務的,這玩意兒買來是為了方便管理,不是裝逼。

有些人啥踏馬都不懂,聽說雲服務是時代前沿技術,一個十來個人的小破單位, 非得花千八百萬整一套私有雲,結果就叄個幹活兒的人在用,純屬腦子有病。

老老實實花個百十萬,直接用物理機不好嗎?

之所以忍不住吐槽,王正手裡那套菊廠的私有雲平臺就是這麼來的。

雖然是私有雲,但是該有的功能一樣都不缺。

雲計算最典型的業務有叄種,最熱門的就是雲伺服器,這種伺服器都是透過虛擬化軟體虛擬出來的,效能、配置、作業系統全都可以自定義。

使用者按需挑選好,付費完成,不到兩分鍾就可以擁有一臺屬於自己的伺服器了,當然了,得記得續費。

其次就是雲儲存和雲資料庫。顧名思義,一個是專門用來儲存檔案的,一個是專門用來存放資料庫的。

這叄個組合起來,就是所謂的SaaS服務了。

很簡單的例子,說Meta社群, 提供網頁訪問功能的叫伺服器,存放圖片、影片和文字的叫儲存, 使用者名稱、密碼、什麼時間發了個什麼內容等等這些東西就得放到資料庫裡。

結合起來,開啟Meta社群以後,這就等於連線上了伺服器,使用者登入的時候就需要連結資料庫,新釋出的內容會放到儲存裡,然後在資料庫裡增加一條資料,大意是使用者什麼時間發了個什麼內容,放在了儲存的哪個位置。

這就是最基本的web應用了。

有些網站使用者少內容少,那資料庫和儲存就可以買的小一些,相對的,伺服器的效能和網絡帶寬也不需要很高,用不上嘛。

像Meta社群這種,一個月至少得花幾百萬,隨著時間越來越長,資料越來越多,花銷肯定是越來越大。

當然了,技術在進步,算力和儲存是越來越便宜的, 這個增長也不會跑到一個很誇張的地步。

Meta為啥不敢開放全員上傳影片?

一是現在拍影片的重要工具,手機還沒問世, 拍影片還是個比較專業的事兒,優秀影片還比較少。

二就是怕影片太多,花在儲存上的錢就更多了,這個收益比太低了,出力不討好。

王正的個人伺服器裡早已安裝好了“FusionCloud”雲平臺。

這套軟體因為本就是鴻蒙版,不需要倉頡編譯器去轉換,所以他是沒有辦法獲得程式碼的。

因此,這就需要王正去學習它的功能實現原理,重新將其復刻出來。當然了,復刻版跟原版一模一樣的可能性為零。

不是可能為零,就是零。

這幾個月王正可沒閒著,除了一直都有參與開發作業系統之外,還著手復刻了不少win系統上實用的工具軟件,目的就是增強作業系統的可用性。

倉頡語言和程式設計他已經非常熟練了,但是受限於數學基礎太差,在自主程式設計方面還是有力未逮。

還是得曲線救國,這就涉及到這套雲平臺所使用的“容器技術引擎”了。

不管什麼樣的雲計算平臺,它的核心基礎全部都是虛擬化技術。

這項從70年代就出現的技術,一直伴隨著計算機的成長而成長著,最終成為了計算機技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終演化出了雲計算技術。

而說到虛擬化,就不得不提一家名為威睿的公司,這家98年成立的公司,在虛擬化技術上一直是一枝獨秀,其開發的VMware虛擬機器軟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虛擬化領域的王者。

之所提提到這家公司,是因為它的總部距離Meta很近,大約十公里。

這家公司未來的價值是500億!美元!

而這家公司目前是屬於美聯著名的儲存廠商EMC,在15年時被戴爾收購,耗資670億美元。

這要是不幹他一票也太虧了。

對於這類公司的策略就不能像是對付臉書一樣,先幹趴再收購,做不到的。

威睿本身就有著諸多在虛擬化技術方面的智慧財產權,這些智慧財產權隨著雲計算時代的到來愈發值錢。

不過在眼下,VMware在虛擬化技術方面還沒有形成技術壁壘,尤其是雲計算方面還只是個弟弟。

這套來自未來的菊廠私有雲平臺的珍貴之處就提現出來了,因為它是基於容器(docker)技術引擎打造的。

容器技術屬於下一代的虛擬化技術,有了它,才會產生真正的“資料資源池”的概念,菊廠未來提出的“軟體定義世界”也是基於這種技術。

它的作用,就是把N臺伺服器透過網絡連接成一體,像是一個巨大的容器一樣。

這N臺伺服器構成的資源池,使用者可以隨意對容器進行劃分。

A使用者需要更多的算力資源,那就把10臺伺服器的算力都集中給到A,B使用者需要的存儲資源更多,也可以直接分配5臺伺服器的存儲資源給B。

也就是因為有了這種技術,才能夠出現“軟體定義世界”這種概念。

它的意思指的是,硬體資源共享,透過軟體來定義誰用的多誰用的少。

這玩意兒有兩種模式,雲計算是第一種模式,也就是現階段的主流。廠商提供資源,使用者按需購買。

還有一種則是全民共享——只要你的裝置聯網,預設就在為全世界提供算力或者儲存,當然你也在享受著全世界給你提供的資源。

從技術上來說,第二種模式完全有可能實現,但是具體能不能實現,那可就難說了。

王正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容器引擎”剝離出來,並在此基礎上快速的開發出超越時代的雲計算技術,搶佔雲計算市場的高地,發展自身的同時,遏制一下叄大巨頭的發展速度。

想搞定這個技術,可真不比剝離鴻蒙系統的盤古核心簡單多少。

不過他也不是去年那個一臉懵逼的程式小白了,同樣的工作做起來還是得心應手的。

經過之前一個多月的努力,容器引擎現在已經基本處理完了,剩下的工作就是根據容器引擎的特性,寫好專利申請文件,等國內開始申請相關的專利,這套引擎也就可以拿到公司去進行業務的開發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