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時代的中華夢最新章節列表 > 第456章 高考、軍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56章 高考、軍考

如今華夏百廢初興,包括韋珣在內的華夏領導人為政都是大刀闊斧,在現在沒有顯現多少的弊端。

然而在以後,這種只顧大方向上的復興道路,肯定會有不大不小的諸多問題出現。

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細心、全面、律己、勤政的人來主事,從其中查漏補缺。

人才的培養在韋珣看來是比第一次世界大戰還要重要的事情。

不論是戰勝之後成為世界超級強國還是戰敗之後的厲兵秣馬,人才的培養是華夏未來的頭等大事。

隨著九年的義務教育開始收穫成果,華夏面臨的頭等大事是高等學府——大學的建設工作。

全國的高中已經在四年前籌建完畢,大量經受高等教育的留學生和華夏自主培養的學子都成為了高中教育的師資力量。

大學的教師是極其需要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對專業知識如數家珍的人才的。

而華夏高階人才的獲得,大都是留學德奧意三國。

哪怕是十幾年來不斷的向外官派留學生,華夏在大學的師資力量也依舊不能滿足全國各省一個標準大學的建設。

在這樣的情況下,韋珣只能參考後世的211大學計劃,重點發展部分院校,快速拉近華夏和世界強國的高等教育的差距。

在華夏教育部和內閣按照韋珣的要求指定的雙一流院校計劃書中,要求在全國成立若干所世界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

這個大學的成立自然不是燕京在紙上對著一個個大學圈圈劃劃確定的,而是需要各個大學在數年的人才培養上競爭,最後角逐。

雙一流院校計劃書對各省、各地區正在組建中的大學在自1912年之後的財政撥款相同金額,允許他們自行延攬華夏的留學生和自行選送學生到外國留學。

然後以八年為一個考核期,對各大學的高等教育成績做出評定,擇選成績最好的五十所大學,在同等數量的撥款之外,傾向性撥款給教育成果最好的大學。

固步自封,以為拿到一次雙一流就可以高枕無憂?

那是不可能的。

研究生、博士生數量,學術成就,科研突破都是雙一流院校計劃的大學考核標準。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在這個競爭之中,對華夏的民辦大學也批准了他們參與競爭。

像是華夏後世的公辦某華大學,位於燕京卻總是讓幾百萬高中生中的佼佼者屢屢出國不歸,這是韋珣不想看到的情況。

堂堂最高學府之一,京畿之內,集一國學子之精華,國家之師資財力,將學子培養成材,最後卻是為競爭對手做嫁衣。

想想都讓韋珣不痛快。

而且那種出國不歸的思潮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甚至已經成為一種風氣,一種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似乎以“出國最好“為風氣。

對此情況,韋珣一直對華夏各地的院校中的思想建設嚴加關注。

科學沒有國家,科學家卻有國籍的。

這句話韋珣深感認同,別人家的月亮再漂亮,終究也是別人家的,自己家的月亮暫時因為烏雲遮蔽看不到那副美景,但只要努力,終究是能撥雲見日見到華夏明月的。

後世那些出國不歸的學生總以在國內沒有同等可交流的物件為藉口,然而卻不知道在他們看不上眼的那群其他大學的建設下,祖國已經日漸強盛。

正是他們認為不是一個同等學識無法交流的那些人,透過無數人的努力最終將華夏建立到了和白頭鷹競爭對抗的大國行列。

韋珣始終相信,學生們終究是愛國的,終究是知道華夏才是他們的家園。

後世那種出國不歸的情況,大多不過是受學校風氣所影響。

只要努力的發展,只要確保這樣的風氣不再蔓延,華夏的教育和科研終究會和基督世界那樣成為一流。

不過雙一流院校計劃中,因為華夏軍方對軍官人才的需求,招致各個學校的大力反對。

因為韋珣和軍方都要求加強高中軍訓時常,將小學初中的常態化軍事體育課繼續發展,並且每年暑假寒假都要進行半個月的加強集訓。

這個假期集訓是加強訓練,照比預備役的訓練方式,同時還要求在戰術動作、射擊精準度等方面也有嚴格的考核要求。

校方認為這是耽誤學生暑假放鬆心情,會不利於教育。

這些都還不是校方反對的理由。

主要的反對理由是,在大學高考之前,軍方還會進行一次軍考。

排在高考之前的軍事考試主要目的就是獲得大量的士官生,對各所軍校進行人才的補充。

如此一來,華夏的學子多了一條選擇,加上華夏全國都在鼓勵兵役,提升軍人地位,讓那些少不更事一腔熱血的少年都想著參軍成為軍官。

從而導致華夏的高考將會有兩次,學生在軍考和高考都被錄取之後,可能會因為軍校的待遇優先選擇。

這必定是不利於高等人才的教育的。

在這樣的反對之下,軍方和韋珣都做出了讓步。

軍考改在高考之後的半個月,那個時候大學的錄取已經下發,落榜的人才去軍考。

這個軍考目前在華夏的官方用名為:加強國防軍官素質暫行招生辦法。

民間簡稱為軍考。

軍考的主要科目有槍炮設計、土木工程、動力、電子、後勤、戰略戰術等類別。

主要的目的是實現在軍事科技研發的人才自主培養,擴大華夏的軍官儲備。

和日俄的一次戰爭讓原本以為軍官足夠的華夏再次感到了人才匱乏。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華夏最少會擁有六百萬以上的陸軍,軍官的缺口更大。

加上在戰爭中的消耗,中底層軍官絕對會因為戰爭出現缺額。

軍考固然是給了學子另外一個實現高等教育的出路,但也是讓他們半隻腳踏入墳墓。

軍事科研方面的招生是華夏為了未來的軍事研發的隱秘性和自主性,擺脫現在對留德留奧獲得人才的依賴性。

士官招生那就是完全是招募中底層軍官,為接下來的戰爭中可能出現的軍官大量陣亡提供接任的人才。

這是韋珣參考德意志第三帝國在戰爭開始之後軍官大量陣亡導致軍隊戰鬥力快速下降,和軍方商議之後進行的國防軍官補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