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時代的中華夢最新章節列表 > 第492章 中亞新動脈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92章 中亞新動脈

南美的戰爭讓華夏清空了小半的繳獲庫存,剩下的軍火韋珣打算以優惠價格賣給奧斯曼。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一是奧斯曼沒有太多錢,二是華夏目前支付的購買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阿拉伯半島的四百萬英鎊才支付一百萬英鎊。

至於第三嘛,那就是奧斯曼的工業差,少部分裝備華夏的制式槍械還可以,數十萬上百萬的大軍裝備華夏的槍支,恐怕補給也是大問題。

最重要的也是最後一個理由,那就是大量的二手武器出售給奧斯曼之後,奧斯曼在戰爭中可以組建的軍隊會更多,貢獻更大。

反正華夏封存的這些戰利品自己是看不上的,目前全世界有能力購買的也就是奧斯曼這樣的國家了,就連西班牙可能都不怎麼看得上這些東西。

韋珣在受到南美二次硝石戰爭消弭的時候,當即就讓外交部去聯絡奧斯曼,儘快給庫存中的二手破爛找個下家。

目前總共還有將近四十六萬支步槍待售,急需大量槍支彈藥武裝自己以應對接下來更加激烈的戰鬥的奧斯曼給出了報價。

三百萬英鎊也就是三千萬華元,沙俄的步槍一支12華元,日本的步槍一支11華元。

幾乎可以算得上打折出售了,在最低都是二十華元以上價格的巴爾幹軍火市場,五折出售的軍火絕對是財政不好工業差的奧斯曼最需要的東西。

雖然華夏要求四十六萬支步槍加上一些手雷、手榴彈、子彈,總共報價60萬英鎊,抵扣購買領土的尾款,但奧斯曼依舊覺得自己賺到了。

就連德奧意三國因為之前硝石爭奪戰中對華夏的不滿和眼紅也因為華夏這個手筆臉色好看了不少。

因為奧斯曼戰鬥力再差也是一個大國,只要武器充足,憑藉奧斯曼的人口,武裝兩三百萬的陸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華夏低價傾銷槍支彈藥,無疑會增強奧斯曼的實力,奧斯曼的實力增強就意味著可以在北非、巴爾幹、黑海、地中海牽制更多的協約國軍隊。

在關係有所緩和之後,韋珣在幾天後開始和同盟國商議另外一個計劃。

這個計劃韋珣命名為中亞新動脈,目的是確保在一戰期間華夏的貿易利益。

海上的貿易隨時可能受到威脅和攔截,甚至只要英法攔截,被阻斷也是必然的結果。

巴格達鐵路雖然可以由華夏和奧斯曼確保安全,但英法在地中海的實力不弱,還有一個位於巴爾幹的希臘和協約國走得很近,很有可能會在利益的誘惑下捅刀保加利亞和奧斯曼。

到時候巴格達鐵路絕對會時斷時續,就算是不會停止運輸,一條鐵路的運力總會不足。

這對於期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搞軍火貿易賺錢的華夏來說是個壞消息。

時間、運力就是金錢,就是華夏參加一戰的戰爭經費的多寡。

巴格達鐵路、海上遠洋貿易是華夏為參戰前的僅能保證的兩條貿易路線。

巴格達鐵路還好一點,在參戰之後也大機率可以使用,海上貿易絕對會被打擊,到時候海上一擊沉,肯定虧死。

而按照韋珣的預計,芬蘭、奧斯曼、奧匈、德國、華夏夾擊沙俄,再請列同志出馬,沙俄絕對扛不住太久。

到時候韋珣絕對不會派兵到歐洲支援德奧意三國的,德奧意三國面對英法除非佔據極度不利,也不會向華夏求援。

騰出手的華夏可以好好的進軍東南亞和澳洲、印度地區,戰爭物資的消耗也少了北方和西北兩大戰區。

韋珣的設想是在計劃中的烏魯木齊-塔城-哈薩克北的補給路線的基礎上,聯通西伯利亞鐵路再南下抵達黑海,從黑海運輸物資支援同盟國。

當然,這個計劃的前提是沙俄依舊在抵抗。

等到沙俄戰敗投降,那麼還可以加開一條從華夏西北、北方沿西伯利亞鐵路到中歐的鐵路貿易路線。

利用戰爭獲取大量的利益是短期利益,這條貿易路線之所以被命名為中亞新動脈,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戰略目的。

巴庫油田毗鄰華夏在波斯灣的領土,在沙俄戰敗之後華夏的領土絕對會抵達黑海。

控制黑海之後進軍巴庫地區,然後從巴庫地區南下或者直接從伊朗的領土上割下一角,從陸地上將領土練成一片,這無疑是最好的結果。

一旦陸地連成一片,可以建立鐵路,可以快速的運輸物資和兵力,波斯灣這塊飛地就不再是飛地。

鐵路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真的太重要了,日俄為了侵略華夏的東北地區,修建了遠東鐵路,因此爆發的日俄戰爭也是爭奪鐵路控制權。

鐵路不僅可以開採沿途礦產,還能加強對周邊的控制。

沙俄戰敗之後,新組建的蘇聯固然是華夏牽制德國的棋子,可難保他們不會和德國聯合起來,成為德國牽制華夏的棋子。

趁著現在德奧意苦惱於資源短缺,華夏藉此大好機會修建一條從中亞直抵伏爾加格勒再抵達黑海的鐵路,其中蘊含的利益可不僅是貿易利益。

一旦鐵路修建完成,不管是蘇聯還是沙俄,只要有傾向德國的徵兆,華夏可以直接出兵抵達伏爾加格勒,然後北上進攻核心地帶。

有了這條中亞新動脈,蘇聯想要投靠德國絕對要心中衡量一下其中的風險和華夏的武力。

這條中亞新動脈固然長,但地勢平坦,修建難度不大。而且短期、中期、長期利益都有,很快就能回本,怎麼看都不是虧本的買賣。

德奧意的華夏公使在受到國內發過去的貿易備用路線之後,很快進行了討論,最後的結果自然是一致同意。

因為三國都知道在資源獲取上,他們處於絕對的下風。

海軍勢弱的情況下海路不穩定,巴格達鐵路運力也有限,不足以彌補奧匈、德國、奧斯曼、保加利亞、意呆利的物資不足。

在華夏參戰之後,讓華夏快速打通中亞到黑海的貿易新路線,最少也能在擊敗沙俄之後依靠沙俄的鐵路網加強物資運輸,這顯然是可行性極高的方案。

甚至於同盟國本身就是打算儘快擊敗沙俄,依靠沙俄的鐵路從華夏獲得補給。

(創作不易,書友們請到塔讀小說網閱讀本書,塔讀免費閱讀的,算是對作者的支援吧,你的支援是作者碼字的動力,書友Q群55286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