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大國崛起1857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

南北雙方從力量對比上看,北方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北方聯邦有個州,00萬人口,幾乎所有的重工業、軍火工業和輕工業都集中在北方。

南方聯盟只有11個州,900萬人口中有400萬是黑人奴隸。南方大部分經濟靠經營農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小型兵工廠。

但是,南方對戰事早就做好了準備,秘密訓練了一支人數雖然不多,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

所以他們一開始就能向華盛頓進軍。

戰爭開始的第一天,林肯發表講話,他號召忠於國家的各州在個月內提供75000名士兵,以便聯邦政府把叛亂鎮壓下去。在城鎮和村莊裡,人們同仇敵愾,各界人士為招募和裝備軍隊進行募捐,幾乎每個村鎮都有人參軍,他們莊嚴地宣誓要在7月中旬以前粉碎這次叛亂。

沒人以為這是一場長期戰爭,美國南北兩方都認定這是一場短期戰爭,伍崇曜也越來越不看好朱敬倫的判斷,在擔心武器無法出手的情況下,他將一批已經交貨的10萬只步槍,以5兩銀子的價格,賣給了美國人。

然後他決定不再炒武器,全力投入棉花期貨之中。

但是朱敬倫訂購的50萬支步槍,他沒有決定權,也不敢給朱敬倫做決定,這些步槍就不斷的被英國人交貨,然後送到倉庫中。

伍崇曜不知道,他的這個決定,讓他不經意間跳出了一個老鼠倉,最後倒是朱敬倫在武器上吃了不少的虧,一大批武器砸在了手上。

另外糧食價格也有所增長,但是只漲了一半而已,倫敦的銀行家們並不看好糧食價格,因為即便美國人自己把自己打爛了,大英帝國要的糧食,也能運過來,沒人敢阻攔大英帝國的艦隊,再說,美國人不賣糧食,還有俄國人,這個時代俄國才是世界第一大小麥出口國。

聽人勸吃飽飯,伍崇曜到英國一個月後,就把囤積的糧食拋空了,小賺了一筆,刨除成本和倉儲費後,聊勝於無。

現在他手裡至少有一百萬兩銀子的現金,他開始積極投入棉花期貨,美國的棉花依然在供應英國市場,因為美國艦隊此時還沒有能力封鎖南方,英國商船也好,南方自己的商船也好,南方的棉花還完好無損的從紐約送到英國,而紐約是一個在北方境內的城市。

所以棉花價格雖然暴漲,可是漲幅還不算離譜,報紙上甚至在說這種漲價完全是因為恐慌,英國政府又開始拋售儲備棉花用來打擊物價,以免造成全面的通漲。

這個時代,英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但是歐洲大陸的工業革命還方興未艾,棉紡織業在各國都是工業革命的核心部門,不是這個部門有多高的技術含量,而是這個部門能解決最多人的就業問題,衣食住行,穿衣排第一,誰都要穿衣服。

棉花是最優的解決穿衣的材料,毛布不舒服,產量也不夠,麻布太粗糙,是窮人選擇,絲綢是奢侈品,因此棉布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結果就是全世界都需要棉花。

而美國是棉花生產的最佳地域,幾乎無限的土地資源,讓他們獨享了棉花種植的利益,180年歐洲從美國進口棉花7萬包,到了1850年飆升到了85萬包,去年1860年,更是達到了500萬包。

其中英國紡織業的77%棉花從美國來,法國是90%,德國60%,就連土地同樣廣袤的俄國,也從美國南方進口了本國需要的棉花數量的9%,這樣的結果讓美國南方各州產生了一種棉花上帝論的論調,認為細細一根棉線就能勒死全世界的,所以他們才放心大膽的發動戰爭,不是他們有信心能打贏,而是他們認為歐洲一定不會坐視不理。

美國南方以為他們控制了歐洲,歐洲人又不是傻子,玩商業,玩金融,倫敦的金融家,依然還是紐約金融家的老師,所以各國紛紛退出了棉花儲備政策,英國最為完善,他們每年的棉花儲備與消耗比是1比5,也就是說他們有五分之一的需求儲備,這麼龐大的儲備,幾乎讓他們控制了棉花價格,這就好像後世的產油國希望控制油價,總是鬥不過資本家一樣。

也就是說,只要市場上的棉花數量減少不超過五分之一,英國政府就能控制棉價,同時只要美國戰爭在一年內結束,那麼市場就不會受影響,因為明年美國棉花供應就正常了。

伍崇曜在倫敦的代理人,巴林銀行的一個經紀人這麼向伍崇曜解釋著,此時就是在賭,賭美國戰爭在一年內結束,還是會持續多年。

這時候伍崇曜想起了朱敬倫的論斷,至少三年,他對此確信無疑,歷史上,那一朝南北一統的時候,不是打個你死我活,一年哪裡能夠?

所以伍崇曜義無反顧的將自己的資金都壓在了棉花上,讓代理人幫他逢低吃進,有多少吃多少,這時候只要市場價格下跌,伍崇曜的資金就會進去,好像在託市一樣,而英國政府正在打壓棉價,導致瞭解內情的圈內人紛紛傳言伍崇曜在跟英國政府對賭,他們極少有人認為這會是一場持續一年以上的戰爭,因為他們不太瞧得上美國人的戰鬥力,以及美國軍隊的規模,所以不少人傳言是中國豪商在挑戰英國政府,一時間他們開始觀望,本來也想進場炒作的人竟然都打算看看再說。

詭異的結果發生了,伍崇曜兩百萬兩巨資砸進去,市場竟然沒起什麼大的波動,竟然讓他以10美分的均價採購了兩百萬兩的棉花期貨,相比英國政府那五分之一的龐大儲備,他這點錢確實也泛不起一個水漂。

之後就是等了,伍崇曜沒辦法留在歐洲,他已經到了巴黎。

法國人竟然也對美國戰爭異常的關心,人人都在談論這場戰爭,當然是商人,其他人上層人物只會關心舞會上川什麼,以及皇帝請來一群中國人的奇聞。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誰能想到他們的皇帝會請這些人來呢,報紙上已經把皇帝罵了個狗血噴頭。

原因很簡單,報紙大肆爆料,說他們已經在英國都打聽清楚了,這根本就不是一支正規的外交使團,只是中國地方政府派來的一個使團,英國女人連線見都沒有接見,而我們的皇帝竟然熱情的邀請他們,這是在向海峽對面的英國人表明法國人低人一等嗎?不,這只能說明拿破崙閣下以為自己低於英國女王一等。

報紙上的風氣,就是拿破崙邀請廣東使團的原因,因為他的反對者越來越多了。

拿破崙當皇帝後,跟他的叔叔一樣,就開始有了反對者,可是他又沒有他叔叔那種超強的能力以及顯赫的功績,於是渴望權力的中產階層就越來越反對拿破崙三世的統治,樸素的農民倒是支援拿破崙,可是樸素的農民根本不掌握話語權,因此就出現了報紙經常跟拿破崙的證詞打對臺戲的情況。

包括這次發生的英法聯軍攻打北平一事,戰前所有的報紙都叫囂著戰爭,戰爭打贏了他們卻不歌頌拿破崙,反而再次開始挑刺,拿破崙派去領軍的將軍孟託班回國之後,拿破崙給他弄了一個議員,還給了一些年金,封了伯爵,讓報紙好一通罵,搞的孟託班都直接把拿破崙給他的一封封信公開,表示並不是他貪婪,公開拒絕這筆年金,可普法戰爭之後,拿破崙下臺後民眾才發現,他們的皇帝還是兌現了諾言,悄悄從中國人的賠款中把這筆錢給了孟託班。

這就是這個時代拿破崙的處境,沒有絕對的威望,同時報紙們早就習慣了言論自由,你打輸了他們會罵你,打贏了他們還是會罵你,作為一個王權,這個政府毫無公信力,就跟後世的中國一樣,老百姓死活不相信政府,政府說什麼總有人站出來懷疑是陰謀。

所以當廣東使團到了英國之後,拿破崙也是出於美國那種想法,來一個特殊國家的使團來本國,給自己的統治助助力,就好像中國皇帝總喜歡接見番邦的使臣,然後給大把的賞賜一樣,這是昭顯權威的好時機。

但沒想到還是惹來的責罵,假如拿破崙不輕陳芝廷來法國,估計還是會捱罵,那時候就會說在拿破崙閣下的統治下,連中國這樣的沒落國家都把法國不放在眼裡,人家去英國,可就是不來法國云云。

皇帝當成這樣,還真的不如不當。

同樣民眾的不理智到這樣,也不是什麼好事,他們不知道後來的普法戰爭就是拿破崙被他們逼得,接著被德國壓制了半個多世紀,還在二戰被人徹底滅了一回。

糟糕的皇帝,不理智的國民,以及矛盾重重的統治制度,法國的衰落早已註定。

只是此時還沒人看得到這一點,法國精英即使在不滿拿破崙的統治,他們也會承認,現在的法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或者說法國從來都很偉大,這跟拿破崙家族沒有關係,就算沒有拿破崙,他們還有路易十四。

在半個世紀之後,不知道戰敗的法國人,是不是非常懷念當年拿破崙帶他們橫掃歐洲的風光?

在這種矛盾之中,陳芝廷惶然未覺的闖入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時代的宮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