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這個天國不太平最新章節列表 > 第220章 惠州府戰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20章 惠州府戰事

馮雲山原本還想好好鞏固下自己的地盤,等民政治理好點,基礎打牢點,再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可太平軍比歷史上一月千里還要快的神速進軍,徹底讓馮雲山的計劃變成泡影。他不得不被動地接受現實,迅速調整。

此時,剛剛改制過來的討虜軍,主要的精銳,都沒時間進行集中訓練。不過,這倒正好印證了馮雲山的那句話:做好的練兵之法,便是上戰場實打實地廝殺,活下來的,便是精兵。

這話雖然有些殘酷,但確實很有效果。原本在道州、桂陽郴州一帶參加太平聖軍的民壯和天地會眾,經過數十場大大小小的戰事,如今已經都成長為一股帶著濃烈殺氣的悍兵。

農曆二月初十,經過二天不到的倉促準備,乙一師的一萬將士,在師長何祿的率領下,從廣州城正東門出發,至碼頭乘船沿北江逆流而上,趕赴韶州府,與那裡的數百作為嚮導的韶州本地討虜軍會合,稍稍休息,便取道南雄直隸州,徑直開赴茳西的贛州府城。

而由羅大綱率領甲五師、梁培友率領乙五師組成的水師戰船船隊,運上林鳳祥的甲一師和陳玉成的甲三師,已經繞過港島海域,來到了大鵬灣海域。

港島上的文翰總督,雖然知道這是叛軍的水師,在進行對滿清的戰事,但從自己眼皮子底下過去,浩浩蕩蕩地船隊,雖然大部分的船還是小型木帆船,但數量之多,還是讓人心驚不已。

大鵬半島上駐紮了一支廣東水師的大鵬協,領兵的參將李知德乃是李見微的父親,早就派人表達了降意。討虜軍水師剛到大鵬灣,李知德便派了2條掛上白旗的小船前來迎接。

羅大綱也不害怕有什麼埋伏,在己方絕對的壓倒性實力面前,就算有什麼陰謀詭計也奈何不了自己。開玩笑,不算林鳳祥和陳玉成他們那些陸兵,光自己和梁培友兩人帶領的水師便有二萬多人,加上運送陸師的船隻,合起來大小戰船近八百多條,更別說那幾艘體型龐大,完全能碾壓滿清水師的西洋軍艦了。

李知德是個四十多歲的武將,行伍出身。他身材高大魁梧,跟他那有點像讀書人的兒子李見微,完全兩個不同的型別。

李知德果然是真心實意地投降,當然,他的屬下也不想妄自送死,都贊成投降討虜軍。不過,對於大鵬協裡的幾十名滿清旗人官兵,因為都是他的屬下,相處多年,總歸有些情義在,李知德卻是也沒有將事做絕,而是提前禮送他們從陸路扮作百姓逃走。

羅大綱得知,不但沒有怪李知德,反而認為李知德是個性情中人,加上年紀差不多,又都是水師將領,一時間,兩人很快就熟絡起來,宛如兄弟。

李知德感念羅大綱的恩義,加上自己妻兒都在廣州城內,便自告奮勇,挑選了五百心腹,率領十餘艘主力戰船,當即帶領水師,繼續沿著海岸,朝東進軍。

其餘的一千五百兵勇,調回廣州,接受聖王的統一安排。而大鵬協大營和水寨炮臺等,一概由寶安縣的駐軍臨時接管。同時,為了隨時能接管攻克下的新地盤,羅大綱呼叫大鵬協的戰船充當運輸船,趕赴寶安縣境,準備接上等候在那裡的乙三旅4500名將士,跟隨主戰船隊後面,一路接管。

李知德告訴軍銜最高的主將羅大綱,前面不遠,便是惠州府緊靠海邊的海豐和陸豐兩縣,縣城都是出於河流的入海口處,大型戰船可以直接接近縣城。這兩座縣的基本沒什麼城防,就是數百地方城汛兵,只要船隊一道,估計立馬便棄城而逃。

為了節約時間,同時也儘量讓那些城汛兵少逃走些,免得為禍鄉里。羅大綱決定與梁培友兩軍分開,同時撲向海豐和陸豐兩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之勢,馬上將縣城圍困,逼迫縣城投降。

沒想到,這海豐的縣令非常硬氣,組織城內的清兵和百姓用抬槍、土炮進行反擊。

這可惹惱了討虜軍,羅大綱命令甲五師的五艘軍艦和數十餘艘紅單戰船,直接團團圍住縣城,用火炮覆蓋後輪番傾瀉炮彈,一炷香之後,海豐縣城被炸塌的城樓上,掛起了幾面白布充當白旗。見城內的清軍投降,羅大綱讓軍艦停止開會,派人上去打聽一看,原來是城內的民壯和天地會眾,直接將幾名衙役和縣令一道抓了起來,開啟城門,請羅大綱他們進城歇息。

羅大綱將城內的綠營兵派人押送廣州,便請乙三旅的將士,分出一些,先進入海豐縣城安民。他率領的甲五師,甚至沒下船,便調轉船頭,繼續往東沿海岸進軍。

而後,兩軍水師合兵一處,排成一個月弧行陣型,浩浩蕩蕩殺向廣東水師碣石鎮總兵署所在的碣石水師大營。

碣石水師按編制本應該有三千餘人,就算清軍吃空餉嚴重,總歸應該有上千人在,但此時的水師哪裡還有多少人?甲五師用火炮射程最遠的五級戰船和木帆炮船射了兩輪炮彈,正中水師大營,但空蕩蕩地亦無人模樣,碼頭處戰船也不見蹤影。

羅大綱等人派出幾艘小艇上前一檢視,發現整座大營已空無一人。繼續擴大搜查範圍,終於,在一處山洞裡發現了百餘人,卻是水師裡的老弱病殘者。

原來是逃到此處的水師提督吳元猷,知道了叛軍水師來勢洶洶,便提前下令碣石鎮的水師,全部跟隨他一道撤往南澳鎮水師大營。

羅大綱一聽便明白了。

根據討虜軍總參謀部的情報分析,南澳鎮水師屬於粵閩兩省兼管。其下沒有下轄營,全部為本標,一共一協五營,一共三千五百人。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部分三營隸閩,右部分二營隸粵。

顯然,這廣東水師提督吳元猷是收縮兵力,集聚起來。另外,也將兵禍引向福建水師,讓他們也不得不前來幫忙。

看來,在南澳那裡,將會有場惡戰!

輕鬆佔了海防重地碣石,剩下旁邊的碣石灣裡面的陸豐城便猶如剝開的雞蛋,隨便討虜軍怎麼吃了。

也許覺得沒什麼勁頭,對於陸豐這座小城,羅大綱沒什麼興趣,直接讓梁培友的乙五師上前佔領。

乙五師雖然沒有西洋軍艦,但師內的紅單戰船都是很多,而且以大船居多,每艘戰船上的火炮雖然不多,但加起來就是數量驚人。

也是陸豐城外的螺河河道太窄,紅單戰船也就排成一排,擠得密密麻麻地也才勉強擠了近百艘,再擠也就擺不下了,而且還擔心被火攻。

不過,等紅單戰船火炮同時開炮後,一直羨慕羅大綱那邊有西洋軍艦的梁培友,此時才發現,其實紅單戰船也挺不錯的,只要戰法得當,火力集中起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然,這也是因為陸豐縣城只有零星幾座土炮防守,而且是在那不動,讓梁培友的紅單船有條不紊地佈置好炮擊陣型,要真是海戰,斷不可能會如此順利了。

本來準備觀望一下的陸豐縣令,此時慌慌張張地讓人開啟城門,並跪在城門外大呼願降,只求不要傷害百姓,也不知道是真心愛民還是怕死演戲愛民,不過梁培友是個粗人,也不管他是什麼目的,讓人將他和其他城內清兵一道押送至廣州城。

剩下的駐守縣城安民和掃蕩周邊鄉鎮的後續事情,便交給了隨後趕到的乙三旅將士。

而坐在船艙裡的甲一師和甲三師將士,在師長的命令下,甚至都沒下船,便直接當了回過客看官。

討虜軍徵東的大軍,便連夜出發,開往駐紮著南澳水師的南澳島。

這回,戰略安排不是羅大綱定的,而是總參謀部的二名參謀,再會同甲五師、乙五師兩部參謀人員以及隨同的幾名投降過來的洋人一起討論後,制訂出來的。

總參謀部的人,在那幾名英國海軍軍官的建議下,將整個水師中,大型火炮超過10門的戰船,全部編上名稱,跟人一樣,有了稱號。說是這樣便於指揮。

繳獲的那艘五級戰船,則被當成了甲五軍的旗艦,因為是虎門炮臺繳獲的,便取名為“虎門號”;而二艘木帆炮船,因為有艘是陳開義軍繳獲的,另一艘是陳玉成繳獲的,恰好繳獲時候被擊中了四個洞口,因此,一艘叫“陳開號”,另一艘叫“四眼號”;另外的一艘快速戰船由於速度真的很快,被沙角炮臺損傷,便叫“飛沙號”,蒸汽武裝商船,已暫時完全當初戰船使用,由於是蒸汽機,參謀部的人給它取名叫“鐵牛號”。

新的計劃,是在原有的計劃上進行了適當的改動,便是直接將甲一師、甲三師等陸師,放在惠來縣登陸,攻佔惠來,而後繼續攻佔普寧、揭陽,最終圍攻潮州府城。

而水師,則不驚動沿岸的潮陽,澄海兩縣,而是直接圍攻南澳水師。兵分兩路,一路由乙五師擔任,在南澳島西面主動進攻,另一路,由羅大綱率領的甲五師主力,繞到南澳島東面,截住清軍水師逃往福建一帶。

佈置完成,羅大綱命令五艘繳獲的英**艦領頭,率先朝南澳島的水師進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