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這個天國不太平最新章節列表 > 第687 章 另類科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87 章 另類科舉

馮雲山接著往下看去,卻是最早一批的從湖廣歸順的湘軍將領,以及湘楚文人。

曾國荃、曾國葆、曾國華三兄弟都歸順了!這三人都是能幹事之人,馮雲山聽說自己的老對頭曾國藩,在自盡之前,料到滿清必然要滅亡,便給他的這幫兄弟和手下留了條退路,要求他們都歸順了聖國,如今便是中華帝國的降臣,算是比較早的一幫歸順之人了。

對於這三人,馮雲山清楚他們不可能還如歷史上那般耀眼了,特別是曾國荃,在歷史上也算是一員悍將,但那是因為其兄長將優勢兵力與作戰的軍事資源都集中在他身上所致,如今自己不可能給他多大的照顧,一切,都要靠他自己。

湘軍的這份降臣名字有些多。再往後,便是劉蓉、李元度、塔齊布、周鳳山、楊載福、鄒壽璋、劉坤一、羅信南、羅信東、唐訓方等一干人等。

說到這劉蓉,他如今算得上是曾國藩一系的領頭之人了。他本是曾國藩的好友,當初連曾國藩也敬佩他,尊重他的意見,如今曾國藩一去,他便成了做主之人,即便是曾國荃,也乖乖聽他的話。原本他是不願意為官,只想呆在湘鄉老家,安靜地做一個富家翁,但一來曾國藩死去,整個曾氏集團無人領頭,無奈之下,他只能挑起重擔;二來,他的好友左宗棠和金蘭兄弟郭嵩燾均去信給他,邀請他加入中華帝國,為馮雲山服務。無奈之下,他只能作為主事之人,帶領這幫曾國藩的班底,投靠中華帝國。

而羅信南又是劉蓉和左宗棠的好友,一直見識非凡,自然知道滿清不行了,勸說劉蓉投靠中華帝國,他也出力了,否則,那劉蓉心灰意冷之下,還想著隱居呢。

至於李元度和周鳳山,都是曾國藩的密友,想跟隨曾國藩作出一番功績,一方面說是聽從曾國藩臨死前的囑咐,另方面他們也都明白只有歸順帝國才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因此都歸順了。而這鄒壽璋卻是江忠源和江忠義的表親,劉坤一是劉長佑的族叔,更是早就想投靠馮雲山。

而後面,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名單,卻是羅澤南以及他的弟子們。

羅澤南、王錱、蔣益澧、劉騰鴻、楊昌濬、鍾近衡、劉松山、劉騰鴻、王開化、劉典、李杏春。可惜那個李續宜,因其兄長李續賓當初慘死討虜軍手中,不願歸順,寧肯守著在湘鄉老家中務農。

不過,有羅澤南這一人,馮雲山便欣喜若狂。這羅澤南,簡直就是妖逆般的存在啊。不說如今這個時代,便是自古以來的歷史人物中,他也能算得上是一個近乎聖人般的人物,至於後世,更加出不了這般的理學宗師。

雖然這般的儒家理氣之學,對於馮雲山來說,並不是他所推崇的,但用來規範官員的道德和為人臣子的忠心,卻是再好不過。就拿羅澤南來說吧,他將他所學的理學,發展到實際運用之中,以身守則,對於個人修心養性方面,幾乎沒有瑕疵,尤其是對行軍打仗方面,因為羅澤南的存在,整個軍隊的思想教育和軍隊紀律,治理得嚴謹無比。

他的弟子,幾乎都成了湘軍悍將,以書生起家,打起仗來異常勇敢,加之又是同鄉族人為兵,部眾也樂於與其共生死,部隊的凝聚力,和軍隊素質訓練得比這個時代的軍隊要高出一個層次。而且,這些弟子出身的將領,視維護他的理學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為己任,帶兵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從而戰力強悍。

要不是羅澤南早死,馮雲山相信,這湘軍還真不至於像後期攻破天京城時的那般軍紀敗壞。

而北京城攻破,直接俘虜了大批留在京城的滿清官員,加上直隸、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的歸附,這些地方的滿清降臣也是一大批,這次都來到聖京,接受內務部統一的培訓洗腦。馮雲山仔細地看了看名單,準備挑出自己熟悉的人進行依次召見。

工部尚書彭蘊章、四川按察使胡林翼、太常寺卿唐鑑、直隸按察使吳廷棟、順天府尹譚廷襄、天津知府錢炘和、順天治中石贊清、倉場侍郎崇綸、湖北巡撫青麟、兗州鎮總兵富新、安幑巡撫福濟、鳳陽府知府張維翰、戶部主事閻敬銘、河北鎮總兵樂善、工部郎中文祥、翰林院庶子沈桂芬、御史毛昶熙等等,後面一長串的人物名字,馮雲山已經沒興趣仔細看下去。這些降臣,有貪官也有清官,有能真正為民幹事的也有官場老油條,但人物太多,馮雲山對這些人並不熟悉,不好判斷好壞,只能由著他們,還是讓帝國內閣和司法部、內務部他們對他們進行甄別和監督。

不過,其中的幾人,馮雲山還是有些印象。

彭蘊章不消說,工部漢尚書兼軍機大臣,說是原本跟隨咸豐逃至熱河,後藉故想離開,主動請纓返回北京,半路便歸順討虜軍了。

那胡林翼更是號稱滿清湘軍的中興四大名臣,連歷史上的左宗棠、李鴻章、閻敬銘等人也是他所推薦而受重用,而且胡林翼雖然出身官宦世家,捐了個知府,但他卻認為自己正途出身,曾官清要,捐納為官已讓他蒙羞,所以寧願到邊遠之地的貴州出任,治民安府為要務,以區別於那些貪官,而後,他確實為官多年卻一袖清風。他以自己的嚴於律己的品行,在湘軍之中協調各派系矛盾,成為一名中堅人物。此人,馮雲山肯定是要大用,但因其在滿清官府為官多年,已經定型,因此,必須要對其加以磨礪和籠絡才行。

至於其他的類似糊北巡撫青麟這樣的人物,給個閒職,充個場面便可。對於吳廷棟、張維翰,可用,但其思想與自己衝突,在未能扭轉過來之前,只能給他們一個治理州府的機會,想要讓自己重用,還是不夠。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倒是對於眼下名聲不顯,官位低微的沈桂芬、毛昶熙這兩人,馮雲山卻有些印象,這兩人時候來的滿清重臣,一個是洋務派再中央的主要組織者,一個是光緒朝的總策劃和智囊,都是才識過人,思想也超越這個時代,能跟上世界上的形勢,能堪大用。

而對於閻敬銘,馮雲山記得歷史上稱其為官清廉耿介,是清代乃至自古以來為數不多的理財專家,有“救時宰相”之稱。此人嚴正無私,“為吏胥所畏”,又善於理財,為滿清一朝混亂與糟糕的財政革除積弊,挽救了滿清的命。這人正是財稅部的最好人選,不過,如今周勝富做的也還不錯,先讓此人給他打下手,卻是妥當。

馮雲山都想著直接給他安排差事了。

兩天之後,聖京城內的原江寧府學內,迎來了數百位滿清投降的官員,卻是馮雲山安排在召見他們之前,進行一次類似於科舉一樣的考試。

沈桂芬看了一眼面前的稍顯稚嫩的面孔,這是一個年輕的讀書人,搖搖頭,嘆道:“想不到,我沈某人中進士八年了,添為陝甘學政,一向給別人考試,如今又要重新當回考生,進行一次科考。真是可笑可嘆啊。”

那讀書人卻正是張之洞,含笑不語,少年老成的模樣,讓沈桂芬不禁為之一嘆。

他們兩人卻是一個號子裡,算得上是同年了。

考卷發了下來,卻並無試《四書》、《五經》上面的內容,而是直接冠以二道策論。

“‘論歷朝歷代以來土地兼併,詳細說明原因析及解決方略’。這,這是什麼題,竟如此直白,都不用點題破題了,而且,這似乎聖人之書上也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啊!”沈桂芬結果試題一看,傻眼了,不過,他熟讀經書歷史,又在地方幹過幾任,也算知道民間疾苦,一下便明白過來,口中喃喃地道:“莫非新朝是想拿地方鄉紳和地主開刀,想徹底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只是這未免心太大了,自古以來,從未有哪朝能解決土地兼併,任誰也不可能!”

說完,沈桂芬想起一些書上的說法,又結合自己的瞭解,心中有了些想法。再看第二題,卻是“試比較滿清與西洋的差距,帝國該當如何避免成為第二個滿清。”

沈桂芬心中咯噔一聲,這題目太泛了。這要是真寫出去,只怕自己很多也不清楚。

一旁的張之洞卻也是眉頭緊鎖,太怪異了這題目出的。完全不是尋常的八股取士的考題,但這題目,雖然文字直白淺顯,但真正要問的內容,卻又直中要害。張之洞雖然年紀尚幼,對土地兼併的危害已看在眼中,他也曾經為此問題憂心不已,但左思右想,反覆思量和求教,仍毫無辦法,想著這世上怕是永遠沒有辦法解決這土地問題了。

只有後面的第二題,滿清與西洋的差距,實在是太多了。張之洞忽地明白,帝國顯然是想走效仿西洋的老路,難怪,前陣子聽說魏源魏先生被帝國邀請出山,出任了欽差前往黃河流域治理河道,原來如此!

要說早年林則徐林大人組織編寫的《四洲志》,張之洞便看過,而魏源先生寫的《海國圖志》更是讓他大吃一驚,他沒想到,除了四書五經,還有這等學問,世界之大,出乎他的意料。西洋諸國,完全不是以前自己所想的蠻夷,而是變得強大。帝國此舉,莫非就是要選拔官員,為效仿西洋諸國、推行西洋諸學做準備麼?

一時間,沈桂芬和張之洞兩人略一思索,便龍飛鳳舞地奮筆疾書起來。

不得不說,這幫降臣還算是優中選優,推選的都是比較有學識的,上百位降臣都紛紛書寫起來。

羅澤南單獨在一個號房內。

說來奇怪,羅澤南儘管治學一輩子,卻沒中過舉人,但這次經過曾國藩的一番事情的變故,他感覺自己的理氣之學,又上了個新臺階。世界上的萬物,只要有理,有氣,皆成學問,西洋諸學亦是如此。

羅澤南潛心程朱理學達二十多年,深入的探究這些宋明理學大師的著述,他一生信守理學,創新地豐富和充實了理氣論。

因此,在這兩道考題之中,羅澤南以理氣學的角度,對土地兼併、西洋諸學的理解,都寫了下來。

第三天,經過左宗棠、謝享才、許祥光、李善蘭、劉長佑五人評定後的幾份試卷,便交道馮雲山手中,這些都算答題出色的,最貼題的考生了,而考生名字,都封印著,還不得而知。

馮雲山開啟試卷,第一份不得不說,是一份標準八股答卷。先不說八股格式,單以馮雲山這不大好的眼光,也能看出這筆字跡,實在是難得。

“夫天地萬物,皆為理氣!氣化萬物,理為主宰!”

“人性本善,性即理……心為身之主宰,心也者,理之次舍也!萬物皆需使身、心、行、道四者合一,理為心性本體,心性與理氣要合為一體,相輔相成。西洋諸學,可謂佔理佔氣,是所謂優。如今帝國當拋棄滿清朝之畏洋如虎,輕視洋又怕洋的觀念,而是以夷制夷,取其長者習之,其短者惡之,勵精圖治,正己理氣……”

看完這個,不用看名字,馮雲山已經知道這必定是那羅澤南的試卷。挑開封印一看,果然,正是羅澤南。

不愧為一代大儒。

而後,馮雲山又拿起第二份試卷,卻是二份中規中矩的八股文,不過,其內容,卻有建議中華帝國學習西洋進行改革,開展洋務運動的意思在其中:“帝國當以‘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摹習西洋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民用品,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崛起於世界”。

而這兩份八股文,一份文筆稍顯稚嫩,一份卻筆鋒沉練,但內容卻十分接近,都是覺著如今的華夏已大為落後西洋,主張取西洋之長,奮起直追。這不正是後世的洋務派的主張麼?

馮雲山解開封印,發現二人一人名為沈桂芬,另一人名為張之洞,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二人,這不正是日後的兩位洋務運動的中堅力量,一位是中央的決策代表,一位是地方的代表麼?

尤其是張之洞,在幾地的總督任上,做了三件大事,都影響著整個近代的華夏:一辦新式教育,二辦實業,三練新軍。

此人才小小年紀,竟有如此見識,可大用!原本以為還要鍛鍊幾年,如今看來,可直接任用,大不了,先給給知縣之類的練練手,馮雲山當即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