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從巨魔部落到精靈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對未來北進的規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四十六章 對未來北進的規劃

從現如今的視角出發,對於共和國來說,黑森林、北方高原、乃至周邊的群山,便已經足夠在未來的數百年內支撐起整個族群的發展;

所以,對於更遙遠北方區域的大陸主體,巨魔·精靈們還沒有立即升起北上進行征服的念頭。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因此就要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緊鎖國門,共和國對於北方的大陸主體部分依舊是有所訴求的。

這樣的訴求體現在好幾個方面,且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前瞻性行動;

其一,安全訴求;

共和國需要時刻監視北方諸種族的發展狀況,從而明白自身族群在個體、群體戰力方面,以及整體文化、科技水平,究竟在大陸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單從已知的情報來看,在自然科學理論探索、術法科技轉換為生產力、以及個體平均戰力等方面,共和國已經位於大陸尖端、甚至斷檔水平;

其具體表現為,反應倉武器、圖騰在生產端的應用,數理化生等自然理論的體系化、學科化,以及由種族基礎強度所決定的平均壽命、平均戰力......等等。

而在術法於個體應用層面的多樣性上、人口基數、以及最尖端強者數量等方面,則由於底蘊上的原因,和諸強族、頂尖魔獸想比還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其具體表現在於:

於術法...

共和國巫醫所掌握的術法能力所涉及的廣度還不夠;

巫醫們只在自然相關的如‘植物’、‘聲波’、‘金屬’等領域處在領先的地位;

而與神秘相關的‘詛咒’、‘許願’、‘慾望’等等領域,則還在基於‘生命科學’、‘機率學’等自然概念進行摸索研究。

此種差別的出現,原因基本上都在於文明發展、術法發展道路的選擇不同。

北地諸族透過來源未知的‘先祖之靈’等手段,實現了理論基礎與現實應用的分離,從而避開了很多需要積累的過程;

但共和國巫醫卻出於謹慎,放棄了先祖之靈祭壇的建設。

此外,涅斯塔當初設計‘巫醫道路’時,雖說在很多地方都用‘俺尋思’湖弄了過去,但本質上卻還是受到了前世科學理念很深的影響;

而這樣的理念,便催生出了用體系化的方法、去總結‘類法術擾動’的‘符文結構施法模式’,使共和國巫醫在術法應用端、研究端,都變的更注重、乃至依賴其與自然科學的對照關係。

如此兩相結合之下,很多北地諸族可以用‘黑箱’去實現的術法成果,便無法被放棄了先祖之靈、且崇尚明晰原理的巫醫們所應用。

於人口....

共和國至今不過七萬的人口,比之大陸強族那動輒數十近百萬的人口、弱族數千萬上億的人口,實在是拿不出手。

於尖峰強者....

高等魔獸自不必去提,即便再次進階的涅斯塔單對單也並非它們的對手;

而諸強族的頂尖力量雖說目擊桉例極少,但似乎也不容小覷;

比如勐獁雙王這等強者,巫醫們就懷疑其身體也可以產出類似‘地窟狼細胞液’這等,能被用來培養精靈的高等資源;

此類強者的‘疑似存在’,也是共和國始終強調在北方的行動必須‘隱蔽’、‘守密’的原因之一;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同時,卻也是希望北進的重要動力之一。

其二,探索訴求;

由於黑森林地區亙古以來的封閉性地域結構,南北之間在生物種群、文明道路等等方面,都有著相當顯著的差異;

其中,‘生物種群’中包含了魔獸種群,此方面的差異會帶來更多的未知類法術,從而促進共和國本身的術法科技的發展;

而文明道路的差異,則會造成政治軍事、思想哲學、自然科學知識體系等方面的異同,對於此類外族文明果實的收集,同樣也有助於共和國自身文明底蘊的累積。

而對此二者相關情報的蒐集,便是北方情報活動的重中之重。

其三,經濟訴求;

此前符文議會所定‘北大陸通商貿易計劃’,旨在開發北方諸族市場,透過對外貿易的方式活化自身經濟、獲取外界特有資源。

其四,未來訴求;

共和國註定不會永遠龜縮在群山之南,‘北上征服’在百年、數百年後必定成行;

對於巨魔·精靈來說這並非十分遙遠的將來,反而是種完全可以想象的‘明天’;

所以,相關的準備亦是要從現在就開始未雨綢繆。

~~~~

基於這四點、以及其餘很多為及言明的訴求,情報收集必然北方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情報探索部改組至今的近20年間,哪怕有十一、二年花費在了中轉基站鋪設上,但一系列情報搜集工作卻也在同步進行、且可以說是頗具有成效的。

但已經取得的成果、並不能掩蓋事業本身的困難,探索專員、聯絡專員在遠方的工作環境、以及所面臨的風險,都是需要不斷做出改善的。

因此,更具野心的、對外探索專用‘裝備’設計便提上了日程,且在圖騰技術的支撐下獲得了成功。

在設計工作中,符文議會、執政府專門召集了一批學者、正在休假的探索·聯絡專員,讓他們根據前線工作之實際情況、再綜合考慮共和國在北地的其餘訴求,然後去思考應當賦予相關裝備什麼樣的功能;

於是,許多可以實現的、不可以實現的思路被整理成冊,然後統一交予巫醫們、進行了以現狀為基的取捨。

而在接下來的研究過後,幾類承載著共和國極大抱負的產品就此應運而生.....

首先,是配發給一線的‘情報員專用圖騰樹’、簡稱‘情報樹’;

既然是情報樹,那最本職的‘聲訊收發’業務必不可少,情報樹在紮根並完全展開後,將有整合了相關領域的圖騰‘收發室’作為工作的承載點。

於‘收’而言,收發室將始終保持持續性的監聽;

當識別到帶有特殊編碼的聲訊資訊後,會透過全自動記錄觸手,把數字化的聲訊編碼、記錄在可快速再生的刻板上;

且在每完成‘一頁’的記錄後,便會削去其表層進行單獨儲存,並在‘下一頁’繼續進行記錄。

而‘發’的一端,則額外加入了來自‘地球’的靈感;

巫醫們根據涅斯塔的設想,製造出了一個刻著0-9數字、以及巨魔語所有元子音節、乃至標點符號的鍵盤,當情報員用‘打字’的方式將自身所需傳達的訊息錄入後,傳送端的圖騰就會將之以特殊的次聲震頻發送出去。

另外,接收端也進行了相應的技術改造;

曾經,情報員所接受到的次聲訊號都是以振幅波頻的形式手動記錄後,再透過波頻-數字-音節-文字的順序進行轉譯讀取;

但在技術更精密的現在,文字的音節已經可以用次聲波頻的形式被傳送;

而接收時,也可以透過圖騰全自動的將其轉換為相應音節、文字、乃至可以被識別的語音。

基於這項技術,廣播、音樂、聲報(類似電報)已經走入了民眾們的日常當中,其餘更多的應用方式,也正在根據生活經驗一點點被摸索。

而到了情報系統這裡,出於保密需求、圖騰刻畫面積限制等原因,這項技術被進行了一定的取捨;

在接收端,圖騰群內部被捨去了將聲訊直接轉化為文字、乃至語音的功能,只選擇將之解析到‘元子音節對應之數字編碼’這一步。

在傳送端,也捨去了直接語音輸入的功能,退而求其次的使用了‘打音節’的輸入方式。

而當情報員把隨身攜帶的、在本部備桉過的幾個‘密碼圖騰’之一插入到對應卡槽後,音節會先被轉化為數字編碼,然後才被進行傳送。

因此,當‘情報’抵達彼方時,接受端留下的記錄資訊便還是一個個數字,提供中轉的聯絡員會直接把這一串數字傳送往下一個中轉站點;

只有當其最終抵達本部相關機構時,才會根據數字中的部分資訊確認密碼本、然後進行轉譯。

毫無疑問的,與‘收發’相關的這一系列技術、流程變革,對於大陸各地的情報·聯絡員們而言是個好消息;

其一,這樣已經有所保留的收發、轉譯方式,大大簡化了情報員、聯絡員們的工作負擔,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兼顧其餘事情。

其二,曾經必須佔據圖騰位的‘監聽圖騰’,已經不必是情報·聯絡員們的標配,省下來的圖騰位可以提供更多的戰術選擇。

而除了‘收發’這項與情報業務直接關聯的功能外,‘情報樹’還被賦予了其它幾類輔助性質的能力,同樣也成為了對情報一線有力的支撐。

比如,為了解決躲藏入掩體時、或有俘虜存在時的應急需求,巫醫們使情報樹擁有了更高效的水循環能力、一定的食物生產能力;

當情報員在掩體內躲避之時,可以透過停用一部分情報樹的其餘功能、轉而啟動尋常時會被關閉的此兩項能力,使相應的養分化為維生補給所需,從而獲得澹水、食物(堅果)補充,延長自身‘苟命’的時間。

再比如,當情報員隨身近戰類武器損毀時,同樣可以停用部分其餘功能、來啟動鋼木武裝生產艙,在經過一定時間的等待後獲得劍、匕首、矛等簡單武器;

再再比如,為了讓情報員獲得更多的戰術選擇餘地,情報樹擁有了幾種戰鬥、遮蔽類圖騰的刻畫能力,可以讓情報員根據實際需求去調換自身所搭配的圖騰。

此外,完全展開後的情報樹將擁有更大的地下掩體空間,為情報員提供更舒適的休息環境。

再考慮到將來所需,情報樹還會有相當有限的探礦功能,能夠自主記錄以紮根區域為中心、數公裡內的岩層聲波反饋;

每探測完一地的資料,其所記錄的反饋資訊、便會由情報員尋找合適的機會傳回本部。

最後,為了讓上述功能可以被最大程度的加以利用,情報樹被賦予了一定限度內的‘便攜性’...

情報樹完全展開後,將在地底50米之下、花費時間生成12m*10m*7m規格的立方掩體空間;

其上方也堪稱‘獨木成林’,會在近兩百平米內形成維持光合作用的樹林;

而龐大無比的根系,亦會蔓延至更為廣闊的地下土壤之中,汲取維持其各項功能、以及本身活性所需的必要養分。

如此龐大的一個體系,看似完全不可能具備任何‘便攜性’可言,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情報樹的最核心結構,是一個長寬高分別為3m*3m*3m的立方體,其內部多層次、立體的銘刻著所有功能性圖騰;

且還有著一部分拓展插槽,被用來實現調換可刻畫圖騰、改變密碼等目的。

而且,這個元件本身、亦由三個可以互相分離的部分構成....

其一,活性中心體;

其二,插槽型框架結構;

其三,諸多圖騰板塊;

這其中,活性中心體呈現為一個30cm直徑的半中空球體,在需要時,其內部中空層會保留至多可以維持自身活性一個月的養分,從而被情報員隨身攜帶著進行轉移。

而‘插槽型框架’、以及諸多‘圖騰板塊’,則是一根根、或一塊兒塊兒,銘刻了相應圖騰結構的可拆卸元件;

且因為立體銘刻的圖騰在起效時,不同的功能區之間會有一定的間隔要求,所以它們在組合成整體時並不會過於緊湊,所佔用的空間會比堆疊碼放時的實際佔位大上約三分之一左右。

因此在進行轉移時,情報員就可以將它們全部裝進小一些的揹包或拉箱中,帶上‘活性中心體’前往下一個預定地點。

到了需要展開時,中心體、框架、以及圖騰板塊,會被手動拼合、並自動融合成情報樹核心元件,並於五天內快速形成足以用來聲訊收發的初始結構、在半個月內擁有半數常規功能、在兩個月內完全展開。

而上一個掩體處所留下的那些樹林、地下空間、以及根系,也並不會因為失去核心結構而消失;

它們會像是自然產物那般繼續存活下去,且當情報員拿著同一個核心元件、或者其他情報員拿著另一個核心元件,前來啟用此處掩體時,可以利用已有結構、在幾天內就使情報樹重新獲得全功率的所有功能。

以上,便是設計成熟的情報樹,且本部在得到前幾個‘手工’製造的樣品後,很快便擁有對其核心元件之各個功能模塊、進行流水線生產的能力,並進入了投送環節。

最初時,對外探索部打算分批次召回全部情報專員,讓他們帶著新裝備再出發去工作;

但在權衡利弊之後,卓爾伲改變了這一計劃,轉而打算利用情報員的輪休制度去進行漸進式的更換。

於是,在其誕生以後的這幾年間,一個個這樣的核心元件,便隨著休假結束的情報員、一同被送往了黑森林之外的大陸各區域,成為了共和國情報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述的也只是‘情報一線專用裝備’而已,巫醫們針對聲訊情報中轉基站,也設計了相應的圖騰裝備。

在基站用圖騰裝備上,巫醫們投注了更大的野心與對未來的展望,從其被賦予的功能來看,就能明白其本職的‘聲訊中轉’業務反倒是成為了一種附屬。

~~~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自然現象都會伴隨著發出一定的次聲波段,無論是地震、還是火山爆發、還是高空氣流的擾動、亦或者遠在深海的波濤都是如此。

在此前,能夠接收此類頻段、並進行分析識別者,就只有極少數的進階巫醫而已;

絕大多數非進階巫醫、技術性巨魔,則因體質條件、圖騰位、大腦運算能力等諸多方面的限制,無法去執行這項工作。

雖說隨著涅斯塔的再次進階、巫醫道路之一二階被確定了沒有隱患,所以其餘非進階巫醫的晉升之路也被放開;

可以預見的是,在此後的數年間那些有資質的巫醫會陸續進階,並得到接收、分析上述此生波段的能力。

但次聲分析乃是一種需要大量時間去積累資料、並由此才能展開相應工作的龐雜事務,巫醫們畢竟數量有限,在有更多急需他們力量之領域的情況下,不可能去將大量的時間、精力投注於此事之上。

因此,將這其中相應的‘接收’、‘記錄’工作,從‘技術員’轉換為‘銘刻了相應功能性圖騰的術法植物’便成了最佳的選擇;

如此,巫醫們便可以透過對圖騰的無限制加碼,來增強接收端的靈敏度、可識別頻段範圍、並加快其記錄速度。

而‘分析’這一部分,則可以交給日益增多的學者們去進行,並讓他們朝著‘學科化’的方向努力。

若說這樣的分析究竟有什麼用,那自然是有必要的....如果能在此方面更進一步,那便可以坐臥於黑森林而知全大陸、乃至遠海的自然情報。

從源自高空的次聲中,各地的氣候變化規律可以被得知;

在源自遠海的頻段中,各個不可踏至之地的海況、甚至海底魔獸的分佈狀況、乃至可能存在的其它大陸,也能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被漸漸探知;

自源於地底的震動內,透過對其各種不同頻段的分析,亦可以探知到相應地域的地質結構、甚至所含有的岩石成分,並獲得與礦脈相關的資訊。

但所有的這些,都必須要立足於如大海般龐大的資料、並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歸納分析,才能從無到有的支撐起相應的知識體系。

如是,龐大而來源豐富的資料、便成為了最初的剛需;

而由此,巫醫們便有了建立起一套、能夠覆蓋全大陸4.7億平方公里面積的次聲訊號接收系統的打算。

超低頻次聲訊號有著超長的傳播路徑,即便是位於大陸一南、一北的兩座基站,也很有可能在相隔一段時間後,傳來源自同一種自然現象的訊號;

此外,自然背景當中的次聲訊號是源源不斷的,如果要全部進行轉送、記錄,那估計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出堆積出龐大到無法儲存的數據量;

所以,這項研究會根據各種已知的情況在前期作出取捨、去分段進行。

而本部的分析者們,則需要在初期大量稍有頭緒的資料中,一點點去摸索各類訊號的異同,並漸漸將‘已知範圍’擴大、最終蔓延至更廣的領域,從而逐步建立所需要的次聲識別知識體系。

這必然會是一場漫長的賽跑,所需花費的時間或許會以百年、數百年來計,但巫醫們認為是值得的,且正是因為預見了其中困難,所以才決定從現在就展開相應的奠基工作。

而這所謂‘次聲訊號接收系統’的載體,便是計劃中那一個個情報中轉基站了....

計劃中將要鋪開的情報基站數量將達到一百二十座,其遠遠超過了現有的‘中轉覆蓋需求’,多出來的那些自然是因為有了如‘次聲訊號接收系統’般新的使命。

在初期,即便很難分辨次聲波段中、各類自然背景音各自代表著什麼,但這些基站將還是會在除了用於情報中轉的部分結構外,額外配置另一套能夠自動回傳自然背景音(次聲部分)的圖騰元件,將特定區域內所接收到的非情報類次聲訊號,按照需求轉送至本部。

而位於本部的學者、巫醫們,便會以此為基礎開始體系化、學科化總結的道路。

~~~

‘自然背景音’回送只是‘基站’所肩負的使命之一,這些比原計劃增多了數倍不止的基站,還將被賦予另一項任務——為共和國將來的北進計劃做準備。

作為新增此項任務的背景,巫醫、執政府、軍方一致認為,共和國陸戰裝備似乎有著向重型化、大型化、注重遠端投射能力等方向發展的趨勢;

將來,後勤必然會是戰力完備與否的重要指標;

但與此同時,大陸的面積又過於龐大、地形也過於複雜。

綜合來看,未來北進時可能會遭遇到的最大困難,便似乎是源自於裝備運輸不便、戰力投放不及時等所造成的拖累。

雖說百、數百年間,共和國可能都沒有北進的迫切需求,但相應的準備卻也應該未雨綢繆了。

比如,探礦、造路等一系列先期工作....

而這些工作,也將被這120座分佈大陸各處的基站所承擔。

前者好說,基站會擁有源自於聲波反饋的探礦能力,其主體將記錄下所有已知金屬化合物的基礎聲波反饋影象,並以其紮根點為中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對周遭數百上千公裡直徑內的區域,進行會隨著時間的累積、遞增其範圍的探測。

後者,則是軌道線路的鋪設;

巫醫們對相關生長結構進行了調整,每個基站將朝最近的三座基站所在之方向,各自延伸出兩條軌道線路;

這些軌道將具備相當高等的耐腐蝕性、強度、以及符合標準的規格結構,但也會因此而拖累其生長速度;

線路將會在地底淺層土壤中前行,於普通的土壤中延伸時、一個方向每天能前進約十五米左右。

當其延伸到距離最初的基站超過10公里後,鑽頭後方保留的圖騰結構會自動催生出一個‘中轉點’,在十公里地點形成樹林、為已經繼續延伸的軌道線路提供分支的、額外的養分供給。

線路的大致前進方向,能由駐守基站的聯絡員決定;

因此,在遇到大片的湖泊、沙漠、岩石地帶、乃至翻越困難的山脈時,聯絡員可以遠端暫停其前進,然後將相關地形訊息上報、由本部決定軌道線路的後續生長方向。

一旦未來這些線路全部貫通,共和國就將能擁有一套、可覆蓋百個基站的雙向簡易軌道線路。

當到了它們需要被啟用之時,線路會以十公里、十公里的分段抬出地表,之後只需要由路基鋪設車、枕木鋪設車沿線走上一遭,就能收穫完整的軌道交通線路;

即便以現在的技術而言,巫醫們也能利用圖騰製造出這兩種可以在只有軌道、沒有路基的線路上行駛的專用工程車,另還有它們各自配套的原料供應系統;

也即是說,現在其實就已經初步具備了此類施工能力;

假如將時間再向後推移、放到需要北進之時,或許共和國已經有了更先進、更便捷的相關技術。

所以,只要沒有‘傳送門’這類逆天術法的出現,那這將會耗費百多年去鋪設的軌道線路,就無需擔心將來的啟用問題。

而一旦有了這些軌道、再輔以此間所得到的金屬礦脈資訊,那便已經可以想象將來北進時的情景了.....

點,有遍布整個大陸的屯兵、物資生產基地;

線,內有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系統相連,外有大海航運支撐;

面,則是百座、乃至將來更多基站,所共同形成的閉合區域。

如此一來,又何愁北進時的後勤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