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光緒中華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八五章 - 婚禮前後的風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八五章 - 婚禮前後的風雲

“近二弟大婚之喜,兒臣如今遠在關島,聞之亦不勝之喜,於此遙祝皇阿瑪與諸母妃身子泰健,二弟新婚愉悅。另兒臣多日觀海,常思皇阿瑪之博大便猶如大海之浩瀚,兒臣不勝思慕。本土艦隊近日連日集訓,為迎接美利堅合眾國之海軍,亦思遠在紐約之三弟矣。兒臣溥華書於關島雲長港皇家海軍盤古艦上。”一份透過郵傳驛路送抵宮中的家住,讓我讀之不勝唏噓,溥華這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大,似乎性格也沉澱了下來,不管這封信有多少是發自內心,他心中對於弟弟先結婚,聖眷和平日裡的作風又都遠勝於已的溥英將來會不會承繼大統,成為他的君王又有沒有怨懣之心。單從這封信上來說,他如今的心態很值得我欣慰。

他能自己想得開是最好了,雖然對於他的前途我並非沒有安排,他的姻親大事也是早有考慮,只是張之洞等一批老臣都面臨著時間淘汰的關鍵時刻,從任一臣下的家中挑選皇長子妃,都會給外界傳遞出不正確的政治資訊,特別是在眼下這個新總理人選未定的時刻,怎麼著也要緩過主一碼再說。

他的母親被易自盡後,我是讓他改與溥夏歸於皇后隆裕嗣下,先後也說過幾門親事,但他似乎卻不怎麼熱衷,隆裕問過我幾次老師不置可否,其後也就算了,只是到如今二弟溥英都要結婚了,他這個長兄還沒有,看上去有些僭次的感覺。

朝中倒是有大臣提出反對,認為在人倫上是有問題的。倡我老師留中不發了,這個問題即已定下,再去多想也沒有什麼益處。總之皇長子的婚事也不會太久。眼下讓溥英稍稍做出些姿態也就好了。

10月底的時候,德國皇家的送親團抵達北京,被在特別為皇子大婚而興建地毗鄰先農壇南的內閣建築群的賓客館中。由於這次婚禮非同以往乃是一次國際性地政治聯姻,所以在幾年前內務府和內閣共同開始興建了這一片建築群,以備婚禮期間招待各國來賓之用,而在婚禮之後,也將作為皇次子溥英和他的德國妻子的府邸,屆時叫什麼再由皇帝欽定。

當然,現在已經可以給這個府邸定名了。在維多利亞公主抵達中國的當日,我在宮中設宴款待送親團全體皇室和政府官員的時候。親口頒下諭旨,晉貝勒為誼郡王。將來這片建築群就可以叫做誼王府了。

而遠在大陸之外的兩個皇子和在北京的兩個公主也沒拉下,皇長子清華晉定郡王,賞親王俸。然在諭旨上也特別宣告,職以任能,定郡王地軍中職務不宜有變。到兩年服役期滿後,再做欽裁。

在美國唸書的皇三子溥夏,賞誠貝勒封號。公主惠宜。公主惠容,各賞和碩公主封號。

這幾個子女地出生年份比較集中,未來幾年內,皇家怕是要喜事頻繁,而兒子選媳婦女兒選額附,怕都要夠我頭疼一氣了。

在其他人員的賞功晉爵方面,也普撒皇恩,我的兩個弟弟和載濤也以二十六和二十五歲的年紀分別從軍中允歸京。載洵以貝勒賞郡王銜晉浩郡王,調至海軍部任督造司司官,載濤以貝子晉貝勒賞郡王俸,調至皇家軍事諮議會陸軍司司官。

軍政官員方面也有一系列地大晉賞,海軍總督劉步蟾晉海軍上將銜,總參謀長徐世昌晉陸軍上將銜,病中的袁世凱再賞一等伯爵,賞太醫院醫正一名隨侍。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之前一直不顯山露水,直到近期才與被釋放的庶人載灃前往上海參加萬國禁菸大會的戴鴻慈,著其暫署內閣總理大臣職,晉東閣大學士。其餘各級官員都有一系列地高速,基本上算是以此次婚姻為契機,完成了政治軍事文武兩個系統的從事調整。也為將來的戴氏內閣的順利執政鋪平了道路。

這都是後話,隨著婚期的臨近,世界各國的貴賓們也都先後抵達,不管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如何,整個歐洲的皇室基本上都有些沾親帶故,就連跟中國仇恨最深的俄羅斯都有皇室代表抵達並送上貴重的禮物。其他的諸如英國之類的還不尷不尬的友好國家更是沒有理由在這種禮儀上的事情失禮了。

隨著幾個皇子公主被晉爵的訊息在新聞界開始傳播,宣傳系統針對國內的對中德皇室婚禮的報道也隨之猛烈起來,不管如何,是洋大人把女兒嫁到了中國來,而不是像古代那樣送出閨女去和親,這臉面上增光的事,怎麼也都可以在社會上當好一陣談資。整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我感覺的提升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而德皇的旅程也隨後展開,他的艦隊已經從德國出發,在短暫的訪問義大利之後,他將直接前往中國。在我的理解而言,他似乎是對義大利做一個最終的判斷,在近些年來,義大利已經越來越表現出倒向英國的傾向了。如果義大利不是那麼可靠的話,總參謀部就必須以另外一套作戰計劃來取代目前有義大利幫忙的計劃。

在我而言,10月中提意見了馬福祿和**恩之後,他們就先期去了廣州,由民用渠道前往去了麥加,跟麥加那個土皇帝倒是見過一面,但還沒有詳細接觸過,事情還沒有詳細展開,但是在外交渠道,已經由外交部跟英國人開始了打招呼,當然,語氣上給足了英國人面子,也知會了中國這次行動乃是受德國的委託而進行的。聲稱只要英國有顧慮,中國願意在這件事情上與英國一併進行。

這個事情是十拿九穩,德國在此事情上有顧慮,英國同樣也有,土耳其雖然已經被一腳踹開,但是英國也不願意直接支援阿拉伯人而開恩猶太人。所以我相信英國會在這件事情上與我們達成妥協,所不定的也就是雙方妥協的程度大小而已。

而暹羅運河也由建設部和海軍部聯合派員進駐暹羅。開始了在暹羅南部國土尋找合適動工地點的公開活動,在這個事物上給英國人施加的壓力相信英國和法國很快就可以感受得到。

公元1910年1月1日,西方世界的新年。中華帝國皇次子誼郡王溥英與德意志帝國維多利亞公主地婚禮在北京正式舉行,全國大赦,所有重罪犯均釋放或流放海外殖民地,全國普免錢糧半年,其中今年受災的湖南湖北兩省蠲免全年錢糧,當然這只是農業稅,工業稅當然是按照稅務部當年頒發的新稅制一體納繳。在此之前地數月內。全國各重要單位均有特別儀式歡慶此次婚禮的舉行,皇家海軍與來訪的大白艦隊在臺灣以東洋麵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帝國海軍部也宣佈了次年造透風計劃:兩艘戰列艦女媧號和則天號。兩艘巡洋艦穆桂英號和木蘭號。海軍部以此種特殊的命名方式來向即將嫁入中國皇室的維多利亞致敬。雖然因此後來1910年這一年被戲稱為海軍的陰年,但這都是無傷大雅的小事,只是海軍中下層軍官們口中地一點笑料和談資而已。

隨著婚期的臨近,此次婚禮地女方主角也有一系列的動作。在軍事層面上德意志帝國的陸軍第五軍的兩個師與正在德國整體外訓地第二二零和第二二四鎮在德國南部與法國毗鄰的叢林山區進行了一次聯合軍事演習,考慮到第二二零和二二四鎮一個來自廣西一個來自雲南,在本國都與法國在遠東的殖民地越南毗鄰,所以此次陸軍的聯合演習舉動頗引起了法國的抗議,法國外交部甚至也向中國發來了照會。要求中國對於此次演習做出合理地解釋。當然對於這個要求外交部完全當作沒有看到,在正式的外交層面上並沒有給法國做出任何解釋,只是在一次例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問起時,外交部發言人才解釋說中國在近期內絕無與法國發生摩擦的企圖和準備。這才算是稍稍安了法國人的心。

德國的海軍方面也在維多利亞公主出發前往中國的前一個月裡,連續在北海偏西方海域進行了實彈演習,理由當然是清剿震懾海盜,以保證維多利亞公主的旅行安全,但是德國第一艦隊以八艘無畏及超無畏戰列艦為首地總計四十餘條戰艦的龐大的作戰序列頗引起了英國的不安。也相繼舉行了命名為“皇室決心”牽連到數個分艦隊的海上大演習,遠至地中海艦隊都有相當數目的作戰艦隻在做著環繞半個歐洲的長途奔襲演練。

隨後德國人便宣佈了原遠東太平洋艦隊正式改名為維多利亞公主護衛艦隊的決定,並在給各主要大國的宣告中,將維多利亞公主護衛艦隊的所有權定為了維多利亞公主佔有私人所有權的半私人艦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意識到了,這似乎是德國人為了逃避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手段而已。

英國隨即向美國發去了諮詢電報,要求美國確認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對於這支半私人艦隊的界定。美國的答覆出乎他們的意料,剛剛贏得大選,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第三個總統任期,時年五十一歲的羅斯福堅毅的回答說按照目前的狀態和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條約只能對這支半私人艦隊的一半噸位做出限制。他對於世界頭號強國的強勢作風,正符合美國近期內的國力上升勢頭和美國人民對於在南美與他們爭奪利益的英國人的反感,為剛剛贏得大選的他又贏來了一片讚譽。事實上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以及之前數年裡羅斯福總統在國際事務中為美國建立起的巨大的國際聲望並成功的結束了美國的經濟危機,使得他贏得了這場大選。

當然,羅斯福總統所面臨的經濟問題的解決,是與美國日後的一個極端重要的機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開始運作是分不開的。在經濟危機中已經臭了街的數個大銀行家聯合成立了這樣的一個機構,在今後地年月裡,來為美國經濟的騰飛插上翅膀。雖然這個機構說穿了並不屬於美國政府。

美國對於中德地聯姻也相當的重視,他們也派出了與其他重要國家規制相當的代表團來到北京祝賀,並一併觀看了在將來的誼王府舉辦的盛大的婚禮。由於溥英在陸軍服役的背景,陸軍駐北京地三個軍以及他在軍中的一些私人好友都出席了婚禮,加上德國派遣地陸軍儀仗及出席婚禮的海陸軍軍官。這使得整個婚禮中軍人佔了極大的比例。

婚禮當天使用到的汽車就達到了七十餘部,馬車更是不計其數,陸軍部隊出動了第三軍地兩個標維持北京的秩序,皇家汽車從西華門駛出前往城南的誼王府接來公主,與事先在紫禁城等候的溥英碰頭,夫婦向我行禮之後乘坐禮車巡遊北京城,並在中午返回誼王府。參加一場西式地婚禮餐會。雙方按照天主教的婚禮程式在王府中完成儀式,並接受各國賓朋的祝福。而下午則全部乘坐汽車前往紫禁城。在乾清宮一體會談,並對各國媒體開放。隨後主賓小憩後,乘坐汽車趕往誼王府,晚間按照中式婚禮的儀式再辦一次。第一天的正戲才算是完成了。

當天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是熱鬧非常,看熱鬧的人擠滿了大街小巷,陸軍部和順天府聯合執勤才堪堪的沒鬧出大動靜來。而這樣地熱鬧,還要持續三天,直到四天後的正式朝會上我讓夫婦兩人與朝中官員完成見面後。婚期才算是後一段落。

而溥英夫婦更是需要在當天就趕往天津乘坐軍艦前往德國,在那裡,德國也需要舉辦一場盛大的婚禮,來慶祝東西方兩個偉大國家的聯姻。

隨著婚禮的**漸漸衰減,各國使節也開始了返國的旅程,走的最早的是俄國人,而走的最晚的,則是英國人。

俄國人的離開是有原因的。隨著蒙古人大批的進入俄國領土,宗教狂熱的他們背後似乎又有國家力量的支援,大有在俄國境內立國的趨勢,而且俄國人也知道中華帝國相繼派遣了蒙古出身的榮慶前往庫倫,接替退休的丁汝昌擔任烏里雅蘇臺將軍並兼蒙古事務大臣,蒙古兩大親王也移至庫倫治事。朝中另一個蒙古鑲藍旗進士出身的高官——直隸提督錫良調任滿洲總督。形成了兩個蒙古出身的大員和蒙古兩大親王東西配合的對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合圍態勢。

所以俄國使節在抵達北京之後,就一直要求中國方面就西伯利亞的蒙古移民問題做出一個明確的解釋,外交部在請求我之後,回覆他們說中國絕無侵佔俄羅斯領土之意,蒙古移民事宜,似是宗教事務及民間自主事務,朝廷不宜反對。並要求俄方謹慎對待移民事務,如果遵紀守法的中華帝國蒙古移民在俄羅斯境內遭到不公平待遇的話,中國不會坐視不理。這種姿態算不上太強硬,但是已經很不把俄羅斯放在眼裡了。所以在得到這樣的一份回覆後,俄國亟需要針對目前的態勢,就此問題做出一個最終決定。

陪同俄國人返國的還有中華帝國外交部負責俄國事務的官員汪大燮,就近期出現的移民問題與俄國朝廷磋商,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的任務而已,跟隨他前往聖彼得堡的隨行人員中,大量的總參軍情司的諜報人員擔負著一個特殊的任務——對聖彼得堡即將出現的大事件朝廷觀察。並與一些關鍵人物取得聯系。

俄國方面的事務隨著馬肯森將軍的返回,朝廷和軍方也終於定下了蒙古將來最終的地位決策。作為深入到最前方的觀察者,馬肯森建議中國方面在西伯利亞地區允許成立一個新的國家,當然這個國家必須是中華帝國的藩屬國,也就是與中華帝國本體共同尊奉中華帝國皇帝為最高領袖的享有一定程度的獨立自主權力的國家。具體的控制程度可以介乎於朝鮮和暹羅之間。

這個方案首先遭到了幾乎所有與會大臣的反對,在他們看來這太荒謬了,等若是允許皇帝現在轄下的子民自主成立新的國家,此例一開,後果不堪設想。我當然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但我覺得馬肯森的建議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稍微提前了一些,這個步驟如果放到幾十年後,將會是一個完全接受地方案。但是在現在,的確有使國內地方主義抬頭的危險,所以我最終拍板定下了一個折中方案,由帝國透過特效支援地方式,支援蒙古人成為西伯利亞地區的實際控制者,以常設的蒙古事務大臣實際控制蒙古的經濟和軍事線,朝廷控制外交事務。而蒙古兩親王則給予開府權力,領銜處理一些普通事務。在事實上用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完成對西伯利亞地區的實際控制,並為的變化做好奠基準備。

這一方案地實行,就由首任蒙古事務大臣,新晉東閣大學士榮慶負責。但他又不實領兵權,西伯利亞周邊的軍事指揮權,一半由滿洲總督錫良負責,一半則由總參直接指揮舊蒙古境內地各部隊。總參謀部和陸軍部也相應的成立了北方司,專門處理這方面的事務。

處理好了這一頭的事務。與美國地相應的交涉也在同步進行,與美國現在基本上還處在一個良性的互動進步期內,羅斯福總統的連任也讓很多一直處理與美國事務的官員很高興,所以在大白艦隊與帝國皇家海軍地本土和太平洋艦隊互相瞭解實力和保持了對對方的尊敬後。中國決定派遣即將新任的內閣總理大臣的戴鴻慈出席了羅斯福總統的第三次就職典禮,而美國代表團也全體前往了上海參加了位於外灘2號,由美國建築公司承建的上海中外俱樂部大樓的落成典禮。這部中國第一座使用電梯的高層建築是中美友誼的象徵,也是美國建築業開啟中國建築市場地象徵。

當然,這之後。美國人正式向我發來了絕密電報,詢問中德聯姻是否表明了中國將在未來極有可能發生的英德兩大軍政集團物全面戰爭中堅定的站在德國這一邊?美國人很明確的表明了他們的擔憂,他們在電報中坦誠的表示了中國將來的立場對於美國政府將來的立場的重要性。電文中,美國明白表示希望中國審慎的考慮自己的立場,並希望中美雙方立即建立互信機制,確保對方將第一時間知曉彼此的戰爭立場。

其實從中國的角度而言,這兩個遠離未來主要戰場的大國,都希望戰爭的火焰不要燃燒到本方現有的地盤上來,而雙方不管哪一個國家首先加入戰團,勢必也將不得不考慮另一個國家可能會做出的反應。因為戰爭是一個有風險的東西,誰也不希望在另一個追趕者沒有損失一點實力之前,就貿貿然的把自己的實力投入到前途未卜的戰爭中去。

就此問題給美國的答覆當然是肯定的,雙方經過往來電報議定從1910年開始的一零年代裡,每年都要舉行兩次最高軍事指揮單位的互相訪問和溝通會議,上半年在美國,而下半年在中國。每兩年雙方元首互訪一次,每一個行程就是羅斯福總統在1903年的訪華。

俄國和美國的事務其實都算不上太複雜。最複雜的就要算是英國,在北京其間,英國陸續的向中國提出了數十個敏感問題要求中國給予確認,這一大摞子的問題每一個都要仔細的推敲而無法草草回答,所以英國的使節們幾乎在外交部開了一個獨立的辦公室,雙方的磋商一輪接一輪,幾乎沒有停止的時刻。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我知道,這也許是英國在試圖抓住最後一個與中國締結盟約的機會了。如果錯過,中國必然將被列入到德國的朋友一列,而英國也將開始他們痛苦的抉擇——增強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軍力,亞洲的第二戰場必然要列入英國的作戰計劃。

英國的問題林林總總,涵蓋軍事,政治,經濟甚至包括對於中國來說還很小的殖民地事務。他們擔憂的地方是很多的,包括中國是否要將中南半島納入版圖,中國是否有意在東南亞太平洋地區做出支援德國的軍事行動,中英雙方是否可以忘卻過去的不愉快,重新回到1890年代的蜜月狀態,在北方中國是否有意與俄羅斯進行下一場大規模邊境戰爭,中國對於中亞問題是否有自己的見解等等。而英國幾乎也提出了同樣多的合作方案,包括在中東問題上的合作,在東南亞,中南半島問題上的合作。在北方與俄羅斯關係上的雙邊合作等等。

這些都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英國似乎什麼都想知道,但又什麼都沒有把握,在長達數月的非正式磋商中,將磋商的範圍定的如此之大在外交史上實屬罕見,除了一邊倒的強國與殖民地的談判,似乎還沒有任何雙邊實力接近對等的兩國把談判的領域擴張到如此之大。即便是軍政同盟的國家諸如德國與奧匈帝國,英國與法國也不可能完全去探知另一國的所有政策動向。

英國這個老牌帝國似乎已經失去了鎮定的本能,他們似乎已經想發動全面戰爭了,只是他們還有著相當多的擔憂,他們擔憂亞洲利益是否會遭受到中國的攻擊,帝國賴以生存的海外運輸線已經有相當部分受到德國人的威脅,如果海陸同時面對中國和德國的攻擊,大英帝國僅靠本土和非洲殖民地是無法支撐本土打完一場將整個德國消耗掉的全面戰爭的。

這是我和外交部,總參謀部等機構幾乎是一致的判斷。英國在非正式接觸中開出了很多令人垂涎的條件,包括勸說法國放棄越南,自己放棄中南半島,以滿足中國對於這片領土和資源上的需求。也包括在北方犧牲俄羅斯,在任何中俄衝突站在中國一方,包括在中東事務上無條件支援中國,並保證中國將來在中東利益等等。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禮單,那就是向中國公開大英帝國在中國各藩屬國中已經建立的聯絡線,日本等國所有的與英國有聯絡的利益方可以全部向中國公開。

這種條件和英國前所未見的低姿態,都讓我和我的大臣們面臨著一場艱難的選擇。好處誰都想要,但是有得到就必然有失去,誰能輕易的下定這個決心?而不答應的話這些好處不會再有不說,現有的全部利益線都必須要做好全面準備了,這一次的拒絕就基本等於拒絕了英國最後的誠意,今後中國就是大英帝國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