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互身最新章節列表 > 九簷風鈴 第十二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九簷風鈴 第十二章

此時,天已黑盡,薄霧依稀,鳥已歸巢,蟲鳴未起,四周一片靜寂。剛才還黑洞洞的木樓,從正門兩側窗戶裡,隱約有一線亮光閃爍。那亮光並不起眼,不是燈光,而像是小小火苗瞬間短暫亮了一下。見康小強正低頭煮麵,我沒急著叫他,而是繼續觀察。接著,又見門廊後面白影一閃,似乎有個矮小的身影從側面欄杆處經過,很快消失在木樓後面。

“你在看什麼?”康小強抬頭望了望。

“沒什麼。我在看,那家人可能還沒用上電,外面沒看見電線杆。也許是山上的舊宅。荒山野嶺,連電都不通的地方,大晚上冒昧靠近別人房子,搞不好會吃槍子。這些住在山裡的人,家裡可是有獵槍的。”

“你想過去?”

“剛才有那個念頭,放棄了。”我看了看神情緊張的康小強,對他說,“反正明天還要上去,今晚就在這兒過夜。”

“是啊,不是說好的嘛。”他說。

我再次看了看那棟木樓,窗戶裡沒見有燈光。

鑽了一天山洞,都有些疲倦,雖然車上帶著帳篷,但我倆不想再折騰,決定就在車上睡。我在周邊地上撿拾些枯枝,碼成一堆,在車子附近升起篝火。隨著篝火點燃,冒出濃濃白煙,聽著噼噼啪啪的燃燒聲,再無不安之感。

火光下,康小強的臉紅彤彤的,已經過敏了。

我將車頂天窗開啟,往上面安裝好定製的防蚊鋼絲紗網。這能令車裡既通風又安全。吃過熱面,我倆就著花生米,又吹了幾口瓶子,料理好營火,然後便爬上車,靠在椅子上休息。今天這一趟,累得渾身骨頭散了架似的,現在身上又酸又脹,估計明天一早,肌肉就會開始脹痛。

我將車子的點火開關扭至待行狀態,開啟CD,放歌聽了一陣,感覺沒什麼共鳴,又關上了。

“我喝了酒就會睡。”康小強說。

“我知道。”

“你說,如果這次咱們找不到鬼哥,怎麼辦?”

“找不到就回去,警察會來找。反正他家人也報了警。”

“不,我是說,生意越來越難做,往後怎麼發展。”

“你該換間小些的店面。我早勸過你,要能屈能伸。”

“還是你那手藝好。獨門絕技,童叟無欺,隨便寫幾個字就來錢,誰也奈何不了你。還有啊,你怎麼能娶到那麼好個老婆。人家都說,釣魚人的妻,今天不離明天離。可你倒好,娶那麼漂亮的老婆,還照樣釣魚。”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的情況你也不是不瞭解。”

“以前,我是挺同情你的。不過,現在想想,秦楚對你也挺好。你看,房子給你買了,又給你生了孩子,還不攔著你釣魚。”

“小強,我只能說,你對婚姻這事兒,還不瞭解。算了,不說她的事,說起心煩。”我兩眼瞪著車窗外,“別擔心老鬼,他不會有事。”

“咳,要是找不到下坑的路呢?”

“會找到的。”

“也只能這樣了。”

“只要找到他拍照地方,盡了力,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你說得對,不留遺憾。”

康小強歪著頭,雞冠樣的頭髮耷拉著,睡著了。我幫他放倒座椅靠背,讓他能夠伸直。又拿睡袋蓋在他身上。他嘀嘀咕咕嘟噥了兩句,我沒聽清。

坐了一會兒,我拿上他的煙和打火機,下了車。我點上煙,吸了兩口,又拿樹枝撥了撥篝火,往里加了兩根柴禾。我看著那堆火,接著又吸了兩口煙,然後扔掉。這時,我看見那棟木樓裡的燈光又亮了。

只要有人住就好。明天早上,可以找這家人打聽一下情況。

*

就像是在對我做出回應,當我正準備要轉身上車,木樓的門開啟了。只見從裡面走出一人,站在門廊上,遠遠地衝這邊張望。接著,那人走下樓梯,徑直朝我們這邊走來。

來人個子不高,佝僂著身子,頭上似乎頂著一個磨盤,顯得

頭重腳輕,走路時一頓一挫,彷彿身後牽著一頭不聽話的小牛。走到營火跟前,那人停下來,盯著我看。那是一個六七十歲,滿臉皺紋,頭上裹著頭巾的土家族老人。

他的雙眼炯炯有神,在火光下閃爍生輝。見他上下打量我,我也不客氣地對他進行打量。老人穿一件洗得發白的上衣,眼窩很深,顯得眉骨十分突出。他的雙臂向內彎曲,垂在兩側,雙手五指張開,好像兩把篾條編成的耙子。

“你們是幹啥子來的?”他開始發話,聲音尖細,操著本地口音。

“老大爺,我們是來釣魚的。”我脫口而出。

“釣魚?”老人臉上露出詫異之色,“到這山上來釣魚?”

我對剛才的回答,自己也忍不住想笑,於是趕緊給他解釋:“呃,是這樣,老大爺,”我儘量認真的說,“本來,我們跟一個朋友約好,到這邊釣魚。他三週前就過來了。聽他說,此處有一種非常罕見的魚,很難釣。我們不信,就想來試試。可是,我們找到這裡,”我抬起胳膊,攤開手掌,隨著身子左右轉動,“您看,這哪像能釣魚的地方。見天色已晚,只能先安頓下來,明天再說。”

“哦,是這樣。還以為,你們是來打獵的呢。”老人臉色溫和了些,“你們那朋友,肯定搞錯了,搞錯了。”

“您前陣子看見有人上來過嗎?騎摩托車的。”

“騎車上來的?沒有,不知道。我不常住在這裡。”

“老大爺,您是做什麼的呢?”我忽然問。

“我,”他頓了一下,“我就是種地的,是農民。”

“這山上,沒地可種吧,都退耕還林多少年了。”

“噢,我在屋後,鄉鄰們搬走後留下的屋基地上,開了兩畝玉米,偶爾還會上來。這上面,沒別家人來了。”說著,他轉身朝木樓背後隨便指了指。雖然沒個準,但按他那意思,其所指方向,黑暗中有兩畝地。

“對了,老大爺,這裡,你們這地方,叫什麼地名兒?我看看我們找對地址了沒有,是不是走岔了。”說著,我給他發了根菸。

“這裡叫上巖邊。”老農接過煙,把頭伸向我遞過去的打火機。

“那尖頂觀是不是就在上面?”

“尖頂觀?你要找尖頂觀!你們不是來釣魚的麼?”老農詫異的問,夾著煙的手指生硬地支稜著。

“呵呵,”我笑了笑,捏了捏鼻子,“我們那朋友給的地址,就是讓我們到尖頂觀來找他,也沒說別的地名。”

我看著他的手,那雙手粗大僵硬,就像戴著副手套。

也許意識到我在注意觀察他,老農又抽了口煙,就把手放下了。“你們想去尖頂觀,”他若有所思的望著我,露出一副奇怪的笑容,“那地方去不得,最好不要去。很危險。”

“為什麼呢?”我不緊不慢的問。

“上面早就發過通知,說那地方存在地質風險,山殼裡面全是空的,說塌也就塌了。已經沒人再去那地方。山上的住戶早都搬走了。”他使勁吸了口煙,腮幫子一鼓一鼓的說,“明年我也不會上來了。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種莊稼,都說種地不掙錢,不願幹。我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不願幹農活,非搬去鎮上住,每天幹些啥?還不是這家竄竄,那家坐坐,沒意思。我女兒家在白楊壩,兒子走得更遠。老伴也在女兒家住著,不上來了。要不是看在這裡還有一片玉米,還能有些收成,我也懶得來了。”

老農就像開啟了話匣子,嘀嘀咕咕一個勁說起來。我怕他越扯越遠,趕緊打斷他:“您說那地質風險,是怎麼回事,能說說嗎?”

“怎麼回事?那我可不懂。”他一副愛莫能助的表情,“我敢說,鄉裡頭的幹部,也沒一個說得清楚是怎麼回事。”

“空的山殼裡,是不是有些古建築遺蹟什麼的?”

“啊,有,不過那可不是什麼好地方。老人說,山上那個大洞裡,有一口古老水潭,是冥泉的出口。從前,我們村沒人敢進那

個山洞。後來,政府也派人來考察過,接二連三出事,就再不派人來了。”

“接連出事?”我心裡咯噔一響,暗自吃驚,跟著又問,“那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

“好多年了。”他把那“好”字拖得長長的,使我有點猜不準他所說那時間跨越的長度,但聽那意思,肯定不是近幾年的事。“你說的尖頂觀,其實早就不存在了,沒了。”他說。

“老人家,這山上還有別的村子嗎?”

老農微微一笑,四周看了看,目光在山上方向停留一陣,轉過頭說:“這裡以前其實叫下巖邊,上面有個更大的村子。那裡叫上巖邊。這些事情早就沒有人知道,早沒人說了。那時,傳聞這座山可能會垮掉,從縣裡到鎮到鄉,一級級傳檔案,叫全部都得搬。以前這裡還有幾戶人,才改稱上巖邊,可能是因為上面已經沒有了,才用了這名兒。”

“可上面並未塌陷,對嗎?”我又給他遞了支菸。

“你們上來這條路,以前都是不允許通行的,前兩年才放開。”老農沒管我的問題,繼續自顧說道,“不過,還是沒人往這裡來。”

“哦,原來是這樣。”我點了點頭,又問,“老人家,下發行政命令,讓村子集體搬遷的事情,是發生在哪一年,記得嗎?”

“那也是四十年前的事了。”老農說著,眼珠子轉了轉,忽然像是被嗆了口煙,咳嗽兩聲,不好意思地咧嘴笑了笑,露出一口整齊雪白的牙齒。“要不,到屋裡去坐,晚上住我家裡吧。”他說。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用了,謝謝。”我轉頭看了看,康小強睡得跟豬似的,“我們常年四處釣魚的人,在外面早習慣了,車上睡,帳篷裡睡,方便得很。”

“山裡寒氣重,去家裡住吧。”他接著發出邀請。

“不用了,老人家,我那位朋友都睡熟了。”我說,“對了,我還想向您打聽一下,從地圖上看,這附近有個天坑,裡面有條河,也許可以釣魚。我認為那位朋友要讓我們去的,可能是那個地方。”

“龍橋河天坑。”老農說,“那裡面是一條滲流泉,我們這的人,稱其為龍橋河。那條河原來是沒有的,後來不知哪裡來了山泉,才匯流成河。從山上總能看見河裡有水,可從來沒見河水流出來過。”

“沒見流出來,什麼意思?”我頗感意外。

“那是一條無頭河,既沒人知道它的起點,也沒人見過流去何方。”

“莫非是流到地下去了?”

“那就不曉得了。”老農擺了擺手。

“從哪裡可以下去呢?”我直截了當地問。

“進不去。以前,我們村有人想進去,從森林那邊走,進去後,在裡面迷了路,一個月後才被找到人,只剩皮包骨,問什麼都一無所知。他根本沒走出過林子,連天坑的邊都沒沾上。龍橋河天坑,沒人能進去。”

“從沒人進去過?”

“我是沒見有人進去過。是有人想進去找李家的財富,但不敢。因為傳說進去的人都沒能出來。為了錢,沒必要把命搭上。”

“哪個李家?”

“大水井李氏族人,你不會不知道吧?”

“哦,做土司的那家人。”

“是的,你肯定知道。龍橋河天坑,是李氏族人的墳墓。”

“原來是這樣。”我發出一聲感慨,“這我真不知道。”

“那是死亡與不祥之地。”

“太可怕了。”

“你們不會去吧?”

“不,不,我們不去。誰去埋死人的地方。”

“他們家的人,死了不埋,直接扔進那個坑裡。”

“哎呀,這家人太粗暴了。”

“你們最好離開這裡,這裡沒有地方釣魚。”

“是的,聽您這麼一介紹,確實不值得留下,我們明早就走。”

“好的,真不去家裡住嗎?”

“不去了,感謝您的盛情。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