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長樂公主對我攤牌了最新章節列表 > 141、熊傑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41、熊傑

李麗質沒有在羅府多作停留。

她手底下的兩個有司衙門,皇城司可以放養,但百騎那邊還是得多傾注一些心力的。

畢竟,是她效仿平陽昭公主的第一步。

午後時分,李麗質來到玄武門下,揚起小臉去看高高的城門樓。

厚實的磚石如烏雲蓋頂一般,重重壓在人的心口上。

對於如今的李唐王朝,這座玄武門無疑具備標誌性的意義。

以前李麗質一直覺得父皇是因為被逼無奈,故而放手一搏,最終扭轉乾坤,才得以登上那獨一無二的寶座。

但和羅太歲淺談了一番王道、霸道並存的“帝王之術”後,對這段往事又有了不一樣……或者說更加深刻的理解。

“長樂公主!”

一名身著深緋武官服飾的男子下馬對李麗質施禮。

“常統軍。”

李麗質微微頷首,隨後又深深的注視了對方一眼。

此人名為常何,之前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郎將,於玄武門宿衛。

玄武門兵變當天,左屯衛將軍、雲麾將軍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戰死,因此父皇委其“總北門之寄”,肩負皇宮北門的軍事重任。

如今常何身居真化府統軍,特令長上,封“武水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

表面上看,常何從“正五品上”的郎將升為“正四品上”的統軍,和中郎將同級,只是官升一級,品升四階而已,而且被封的爵位也僅僅是最末等的“開國縣男”。

但一個“特令長上”足以使其分量連上幾個臺階。

首先,真化府為上府,而且在京畿之地,得以“仰天子鼻息”,這可不是一般的殊榮。

再者,常何外領統軍府,又被特別提拔為“北門長上”。

朝廷施行府兵制,地方各統軍府的府兵輪流宿衛京師,謂之“番上”。

而與之相對應的,長期擔任京師宿衛的諸衛衛兵,被稱為“長上”。

“北門長上”則是對玄武門常駐守軍的一種稱呼。

時至今日,玄武門這個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

能在玄武門兵變前後一直駐守在此,可見常何深得父皇信任。

不過……

都說此人原是息隱王舊部,後被父皇重金收買,成為安排在玄武門的一枚重要的棋子。

一個背主求榮之人,父皇為何如此信任於他?

實在是令人費解。

“公主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可是有什麼煩心之事?”常何走到近前,微笑的說道。

他在屯營任職,李麗質接手百騎,平時都在北門訓練、宿衛,彼此還算熟悉。

李麗質當然不會告訴他自己正在質疑他的人品……

事實上常何此人八面玲瓏,待人友善,李麗質之前對他感官還算不錯。

問題是今天去了趟羅府,出來一看感覺什麼都變了。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沒什麼,只是在思索一些關於百騎的事務……”李麗質半真半假應付了他一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公主初掌百騎,難免瑣事繁多,假以時日相信很快就能得心應手。”常何自然而然藉著她的話風說了下去。

李麗質也確實煩於一些瑣事,微微點了點頭。

百騎原先由南衙諸衛統管,領頭的正是左武衛將軍李君羨。

李麗質接手百騎後從南衙分離出來,作為一支獨立的親從力量存在。

問題是少了諸衛那些處理大小事務的官員,瑣事慢慢堆積起來,誰看了都心煩。

所以,她考慮是不是補充一些屬官。

“眼下百騎無人可用,凡事都須親力親為……”

李麗質突然想到常何在此駐守多年,人脈頗廣,於是抱著試試的心態問道:“常統軍若有合適的人才,不妨推薦給我一二。”

只需知道姓甚名誰,她向父皇直接要人便是。

聽了李麗質的話,常何有了一個明顯的遲滯。

倒不是沒有好的推薦,只是向上推薦人才這種事情不可隨意而為之。

若推薦的好,還能撈到一點點功勞。

若推薦不好,反而吃力不討好,連帶自己的能力都會受到質疑。

“不知公主需要何種型別的人才?”

常何略作沉吟後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學?有口辯?有雄傑?”

李麗質有些詫異的看了他一眼。

此話出自三國劉劭所著之《人物誌·流業》。

他將人才的型別分為十二種:清節家、法家、術家、國體、器能、臧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辯和雄傑。

“清節家”是指那些品德高尚、行為舉止值得人們學習的人,延陵和晏嬰就是此類。

“法家”是指善於制定法規制度,從而使國家強盛,百姓富裕的人,管忡和商鞅就是此類。

“術家”是指有深刻的思想,反應機敏,策劃和謀略都能出奇制勝的人,范蠡和張良就是此類。

有一種人兼有德、法、術三種才質,並且他們的德行能夠引導社會風氣;他們制定的法律能使天下人覺得公正,他們的謀略能安定天下,治理國家,這種人是國家的傑出人才,稱為“國體”,伊尹、呂望就是這樣的人。

兼有以上三種才質,但能力卻遜於“國體”,這種人稱為“器能”。

“臧否”者,能明辨是非,卻無容人之量。

“伎倆”者,能專於本職,卻無深謀遠慮。

“智意”者,智謀很高,公平不足。

“文章”者,善寫作,能著書立說。

“儒學”者,能夠傳授聖人的思想和學說,卻不能從政辦實事。

“口辯”者,觀點不一定正確,但能言善辯,應對自如。

“雄傑”者,英勇無畏,力氣超群而又才略過人。

常何舍前四種,而只提後八種人才,他是否具有相應的識人之明尚未可知,但至少自知之明還是有的。

想到這裡,李麗質不禁拿羅太歲來比較了一下,看看他和這十二種型別的人才哪個更契合。

第一反應是“國體”,但想想以羅大頭目前表現出來的能力還不至於。

“術家”?

李麗質又搖搖頭。

這似乎不能完全體現羅大頭的能力。

唔……

那就是“雄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