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五十三章 金星與火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五十三章 金星與火星

“波士頓理工”的問題比較好解決,土地說到底也是錢的問題。

而且正好借由其校園升級的時間多薅幾個理工類講師……

艾略特校長看李諭這麼執著,於是說道:“院士先生既然如此熱衷教育,我想本人可以嘗試聯絡一下另一所名校,畢竟他們也對東方感興趣。”

李諭問道:“校長說的是?”

艾略特說:“耶魯大學。”

這感情好!而且耶魯大學確實一直不排斥中國來的留學生。

歷史上,兩年後耶魯大學的雅禮會將在長沙開辦雅禮醫院,也就是後世著名的湘雅醫院。

如果早點開辦起來,更有好處。

耶魯和哈佛屬於百年瑜亮,你有的我也要有!

李諭高興道:“多謝校長!”

艾略特也笑道:“你不要高興太早。”

李諭心領神會:“這幾天我會藉助哈佛天文臺,再發點論文。”

艾略特這才滿意道:“識時務者為聰明人!”

——

李諭找皮克林臺長要來了一些近期的天文學週刊,隨便翻看了一下,很快就看到了一個比較有趣的內容,來自美國業餘天文學家羅威爾,一篇名字叫做“關於火星運河的重要發現”的文章:

“十多年來,我已經拍攝了數千張火星照片,毫無疑問,我看到了火星上面的運河!我要說,我看到的比斯基亞帕雷利先生(義大利天文學家)觀測到的火星情況還要透徹!

因為我不僅找到了斯基亞帕雷利先生提到的太陽湖、塞壬海以及亞馬遜森林,更看到了令人振奮的東西——運河!

是的,從照片上看,它們是這樣的清晰、眾多!我已經繪製出了500多條火星運河。

運河是什麼?是人類的象徵!所以我敢肯定,火星上一定居住著人類!

雖然我無法想到他們是如何達到的火星。不過從發現了冥王星的著名天文學家李諭的著作《星戰系列》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桉:就是作品中令人浮想聯翩的星際飛船!

只不過我還是不太明白為什麼以前的人類有能力飛上火星。或許達·芬奇先生的設計真的實現了呢?只是今天已經失傳?

這一切,我想只有李諭先生可以回答。

……”

羅威爾還列出了很多火星運河存在的“證據”,比如他在文章中登出了一張自己繪製的火星地圖,上面甚至有綠洲,並且詳細記錄了季節性的變化,聲稱它們似乎反映了莊稼的榮枯。

行文中,羅威爾對李諭也難掩崇拜之情。此前他就對李諭發現了冥王星歡呼雀躍。

羅威爾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算是個業餘天文學家、數學家。

他的經歷是不少業餘科學家的典範:出生在優握的家庭,衣食無憂;長大後工作輕鬆又薪酬很多。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做到有錢又有閒,然後做自己比較喜歡的事情。

費馬也是類似的情況。

至於為什麼這些人喜歡自然科學,我想有可能是他們一方面覺得有趣,天生的興趣使然;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聰明智慧超過其他人。

從牛頓開始,擅長自然科學在貴族圈裡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不過考慮到歐洲的貴族文化,你如果沒有舉世矚目的成就,只是業餘愛好可不行,必須首先是個貴族。

羅威爾研究的火星問題,是當下天文學的一個熱點,畢竟不是所有天文學工作者都有機會使用大型天文臺。

以目前的望遠鏡技術,觀測太陽系內的星體是眾多天文學愛好者很常規的一個選擇。

而且火星運河問題聽起來就非常吸引人,距離又比較近,作為研究課題再好不過。

李諭笑了笑,自己看來要打破大家的幻想了。

實際上,後世我們提到天文學,很多時候會叫做“天體物理學”。多了“物理”兩個字,內涵可就大大提升了。

後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是個常客。

而且雖然名字有點誤導性,很多人可能以為天體物理學研究的東西很大。實際上天體物理學在理論上是深入到原子核內部後才開始大放異彩。

什麼白矮星、中子星以及恆星演化理論,都離不開原子物理學。

這就是物理學有意思的地方。

只不過,在二十世紀初,天體物理的研究方法並沒有多少人會使用。

李諭沾了這個大光。

他很快就透過光譜的分析得出證據:火星大氣裡氧和水汽的含量不會超過地球的數千分之一。

只此一個條件,便足以說明火星上存在文明的機率極低。

這一招可謂辣手摧花,撲滅了眾多天文愛好者的希望之光。

李諭還嫌不夠,繼續透過吸收光帶的研究,說明金星上的大氣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木星的表面有甲烷和氨分子。

這些成果可真是要了命,宜居帶行星全被否定。

李諭卻洋洋自得,把文章發在了《Sce》上。

不出所料,這篇文章像此前關於銀河系自轉的那篇一樣,非常有轟動效果。

這也導致最近《Sce》有不少普通人購買,就為了看看驚世駭俗的結論。

見到此情此景,普利策立馬專門派出記者對李諭進行採訪,希望寫一篇更加通俗易懂的新聞稿。那樣傳播力豈不更加火爆,順便還能讓自己的報紙繼續增加銷量。

“李諭先生,您能不能更加簡單地講一下,明明都是太陽系中的行星,其他的行星為何卻無法讓人類生存?”記者問道。

他問得很直接,也是當下很多人最關注的問題。

李諭說:“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如何妥善回答,我只能說生命對生存條件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記者問道:“或許在進化論的加持下,火星與金星也能誕生生命。”

同樣是一個不太研究自然科學的人喜歡提出的問題。

李諭說:“如果你自己深入學習一下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或者僅僅其中的一樣,就會發現生命的形式雖然千姿百怪,卻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對溫度的敏感、對大氣環境的苛求、對水的極度依賴等等。”

記者說:“是的,我此前聽到很多生物學者在看到您的文章後,做出了這樣的結論。”

李諭繼續說:“而且除了我們所在的地球,其他的行星表面環境千差萬別,大氣組成、晝夜溫差、自轉速度、引力大小都有很大不同。”

記者努力記下了李諭說的話,然後說:“如此不同,若真有生命,將會是何等的迥異。”

李諭笑道:“所以才會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人與女人的差異,也大到出奇。”

李諭本來只是隨口說出,記者卻異常敏銳地重複了一遍:“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天哪,這是多麼有趣又富有內涵的一句評語!李諭先生,您簡直還是一位最出色的情感專家!一語道破男女的不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李諭這才意識到,這句話目前還沒有問世。只好尷尬地笑了笑:“我還沒結婚哪,算什麼情感專家?”

記者說:“那您一定是一名風流的情場浪子,否則怎麼會如此通曉男女之間的不同。”

李諭連忙擺擺手:“記者先生,你可不要亂說。”

記者哈哈大笑:“我逗您玩哪!李諭先生,我決定今天的這篇採訪文章就用這句話作為題目,一定會是今年最佳優秀的文章。”

李諭看記者眼神中浮想聯翩,似乎就要拿下大獎。

“記者先生,你千萬要注意文辭。”李諭再次叮囑道。

記者打著包票:“先生放心,我是《世界報》第一流的記者!”

文章登出後,果然比《Sce》上的那篇純學術文章要更加吸引人。

一時之間,坊間都在討論“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甚至有不少心理學家還準備對此進行深入剖析。

眾多讀書會更是把這一句同之前的“拿起光劍就無法抱起你,放下光劍就無法擁抱你”相提並論,一起列入了李諭的“名言警句”。

這些都是李諭無法想到的。

更讓他瞠目結舌的是,《Sce》的編輯部在製作雜誌封面時,使用了火星的天文標誌(上面箭頭下面圓圈)以及水星的天文標誌(上面圓圈下面十字)。

《世界報》順手摘抄了過去,從此以後,這兩個標誌就慢慢演變成了專門代表男女的符號。

李諭的文章在傳到歐洲後,更加懂得浪漫的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十分瘋狂,許多報紙以及服裝品牌都打出了金星或者火星的標識。

最早提出火星有運河的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利無奈地說道:“原來我這麼多成果,僅僅是個美麗的錯誤。哦,可我好喜歡這一句男人來自火星!”

後世少男少女喜歡的“星座學”出現後,甚至有不少人拿李諭當做鼻祖之一。

這個發展真是太意外了!

李諭只能一笑了之。

不過歷史上這兩個男女符號的真正大流行,真的就是源於後來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格雷的那本《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而且內容真是講男女不同的……

——

除了普通大眾,就連特斯拉這種不太關注天文學的,在看完李諭的文章後也不禁感嘆道:“太遺憾了,我還想著以後會不會有機會移民到火星上哪,這麼看是不可能了!”

美國天文學會。

會長紐康看著眼前的文章,同樣震驚壞了,還好自己當初早早把李諭納入了會員,不然現在想再邀請他,恐怕就不容易了。

紐康是內行人,他很快就看出了李諭為什麼能以一個物理出道者的身份在天文學能有這樣的建樹,他的方法太值得仔細研究了。

不過這會讓天文學從此前的“觀測+數學計算”更進一步,紐康尚且沒有這樣的水平,只能以後專門請教一下李諭本人。

——

李諭回到紐約時,剛到第五大道的實驗室,就看到有人正在等著自己。

呂碧城給他介紹:“這位唐先生,連著四天了,每天都來等你。”

李諭納悶道:“唐先生,您找我有什麼事?”

對方見到李諭後似乎很興奮,“李諭先生,見到您太令我激動了!我叫唐建章,曾經就讀於哈佛大學。”

現在找到個哈佛的學生還是很難的,李諭同他握手道:“是個人才啊。”

“在您面前,我哪敢稱什麼人才!”唐建章客氣道,“我最欣賞的一名同學,對您也誇讚異常,對了,他還曾經幫您起草過法律合同。”

“哦?”李諭來了興趣,“你認識富蘭克林?”

唐建章說:“是的,我們是同學。”

這位唐建章是個比較低調的人,在美國獲得了碩士學位,後來竟回國搞起了鄉村建設。

那可是民國時期哎!

只能說太超前了……

話說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開羅開會,小羅斯福在和蔣校長夫婦會談時,還詢問了自己當年好友唐建章的情況。

小羅斯福告訴蔣校長夫婦,他與唐建章是哈佛大學同學,在他身上受益匪淺。

當時蔣校長並不認識唐建章,這時才知道在一座小小的重慶古鎮上,竟然還藏著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民國時期,留美並且拿到優秀碩士學位的人,回國後絕對能成一方人物,他竟然甘於平庸,更讓蔣校長感覺是個隱士高人。

於是蔣校長回國後派專人拜訪,表達了委以重任的意願。

只不過唐建章雖然有美國總統的親自推薦,仍然兩次拒絕了蔣校長的offer。

實屬不簡單。

只能說他是非常有想法有理想的人。

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唐建章在美國本科是在哈佛大學讀的機械系,碩士又上了康奈爾大學的電機系。

在理工人才奇缺的清末民國時期,真心難得。

唐建章抱拳道:“本人流落海外多年,一直彷徨不知所措,在聖路易斯世博會見識到帝師的無線電裝置後,頓時驚為天人!我實在無法想象,原來中國人也可以做出這樣優秀的東西。在下一直喟嘆學無所報,那時才感覺有了歸屬。若是不棄,在下願一直追隨帝師!”

唐建章非常誠懇,李諭想到自己正好也缺這樣的人才,於是也抱拳道:“承蒙厚愛,今後當同心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