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炮火1906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一十一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一十一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

"近來寒暑不常,希自珍慰。北方漸冷,南方也宜早做防範。弟在北京安好,上月所欠百餘元債務,也已償清。至此,心無掛礙。若有需,弟可隨時南返..."

孫中山的手上,拿著宋教仁日前寄來的信,感慨萬分。

過去他對宋教仁多有誤解,到如今,才知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只有宋教仁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堅定的革命者。

不得不贊同,段祺瑞內閣要比唐紹儀內閣更為的激進,有效。

雖然更為集權,但是中央的權威不斷擴大,也是必然趨勢。

他並不想地方割據,但是他依然心存猶疑,生怕這眼前的一幕都是虛假的,虛幻的,美夢就像泡沫,一捅就破。

他依然渴望真正的民主,可是,別說是中央,就連他身邊,依然有許多不堪入目的事情發生,他覺得很疲憊。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民主。

眼下只能退而求其次,他致力於在廣東與兩湖推行軍治與黨治,讓國民黨人以三省為基礎,率先摸索一條不同的道路。

但是宋教仁的來信,也在暗示他,北方已經做好了動手的準備。

李安生說過,東北軍不打內戰,只打外國侵略者,但是,誰都不會將這話當真,當初李安生在中俄戰爭激戰正酣之時,派閻錫山直入陝西,便是針對湖北的革命黨人。

之後李安生利用吳祿貞與藍天蔚等人,分化拉攏了湖北革命元勳,接下來又藉著四川內亂的名義,與蔡鍔一同攻下了四川,直接將湖北甚至是粵漢鐵路放在了爪前。

說到蔡鍔與陳炯明,孫中山無比的傷感,梁啟超投向了北京,而蔡鍔投向了東北,都讓他無比難受,革命黨人的助力越來越少,本來以為蔡鍔這樣的少壯派會保持清醒,與腐朽的專制政權鬥爭,可是沒想到蔡鍔也開始與他們同流合汙了。

岑春煊現在兼了廣西省長,擁有了一省治權,並且又手握五省軍權,成為了南方最大的一股勢力。

孫中山想要拉攏岑春煊,不過這位前清大佬並不買賬,即便是他丟擲了暫且實行軍治的理念,依然無法得到對方的認同。

實行軍治,這對地方野心家們來講,這是最歡迎的,廢都督而為督軍,何其快意。

孫中山就是憑藉著這一點,贏得了湖南實權派譚延闓的支援。

本來四川的那幫武裝分子也都是高聲叫好,紛紛叫嚷著要加入國民黨,國民黨好啊,軍治,槍桿子搶地盤,搶到多大管多大,管多大地盤收多少錢,這可都是錢吶。

可是,四川的野心家們還沒有得償所願,就給閻錫山的陝西軍打了進來,蔡鍔也是一路勢如破竹,幾番激戰,便將四川的幾個大佬都幹趴下。

如今四川正在實行大清肅,由朱慶瀾代省長,成為了既北方之後,南方第一個實行軍政分離的省份。

朱慶瀾在中俄戰爭期間,與東北搭上了線,成為了程李系的一員,也讓國民黨人黯然銷魂,在武力的支援下,朱慶瀾很快的就執掌起了大權,並且開始推行各項法治。

即便中國人愚昧無知,但是只要有適合的體制出來,基本的民主還是能保證的。

並不代表民眾愚昧,民主就毫無希望,只要集權才能統治這些愚民,關鍵還是體制問題。

陳炯明向李安生提出的聯省自治,其實還是有可行性的。

事實上,李安生治下的東北,錫良治下的內外蒙,以及程德全治下的兩江、福建,都已經開始出現了聯省自治的苗頭。

要是全盤按照中央政府那套來,地方往往會無所適從。

李安生在許多地方向中央妥協,便是要換取地方相對的獨立性。

"聯省自治"包含兩種意思:(一)是容許各省自治,由各省自己制定省憲,依照省憲自組省政府,統治本省;(二)是由各省選派代表,組織聯省會議,制定聯省憲法,建立聯邦制國家。

在全國軍權收歸中央的情況下,其實聯省自治對中國的政局並沒有壞處,相反,反而能夠使得地方擁有一定的獨立性,從而更加的靈活自如。

孫中山個人無比反對這種方式,要是真的給陳炯明的這種思想運用起來,說不定譚延闓等人又要反覆,好不容易出現的三省一體,實行軍治的大好局面要給破壞掉。

他的腦子裡也一直在反覆的思索著對策,思索著中國目前政局的走向。

他的腦海中,也逐漸的有一些意識開始成形。

"在軍政時期,一切制度悉隸於軍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掃除國內之障礙;一面宣傳主義以開化全國之人心,而促進國家之統一";"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則為訓政開始之時,而軍政停止之日";"在訓政時期,政府當派曾經訓練、考試合格之員,到各縣協助人民籌備自治。其程度以全縣人口調查清楚,全縣土地測量完竣,全縣警衛辦理妥善,四境縱橫之道路修築成功;而其人民曾受四權使用之訓練,而完畢其國民之義務,誓行革命之主義者得選舉縣官,以執行一縣之政事;得選舉議員,以議立一縣之法律,始成為一完全自治之縣。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有直接創制法律之權,有直接複決法律之權";"凡一省全數之縣皆達完全自治者,則為憲政開始時期,國民代表會得選舉省長,為本省自治之監督。至於該省內之國家行政,則省長受中央之指揮","全國有過半數省分達至憲政開始時期,即全省之地方自治完全成立時期,則開國民大會決定憲法而頒佈之";"憲法頒佈之後,中央統治權則歸於國民大會行使之,即國民大會對於中央政府官員有選舉權,有罷免權;對於中央法律有創制權,有複決權";"憲法頒佈之日,即為憲政告成之時,而全國國民則依憲法行全國大選舉。國民政府則於選舉完畢之後三個月解職,而授政於民選之政府,是為建國之大功告成。"

這是他的民主之路,目前他極力的想要實現第一步,軍政。

在廣東、湖南與湖北三省實行軍政,然後逐步的擴充套件到全國,推翻北方反動政府,實行訓政。或者,平定一省,便將一省作為訓政物件。

以弱勝強,必須要有更加先進的理論指揮,孫中山認為他的這種思想理論,更加的符合當前中國的需要。

孫中山現在做好了準備,隨時與北方作戰,以三省為基礎,拉攏全國各地的潛在盟友,以及中立派,加上日本的支援,或許有可能能夠顛覆北方集權發動政府。

這次的襲擊事件,讓他看到了北方對他的忌憚,正如日本顧問所說,國民黨人永遠都是反動政府的心腹大患,北方專制人物袁世凱與李安生等人始終不會放棄對國民黨人的扼殺。

與其被動等死,倒不如揭竿而起。

孫中山就不相信,當初辛亥革命時,全國蜂擁而起的革命聲勢,到現在全部給反動派扼殺掉。

李安生在東北也不能一手遮天,更何況是袁世凱與段祺瑞?

今天"華山"號與"泰山"號將會在廣州停留最後一天,然後將北上上海。

這幾天每天都有無數的百姓湧到了碼頭上,希望能夠瞻仰這兩艘曠世鉅艦。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是當前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幾艘鉅艦中的兩艘,雖然中國的江南造船廠與葫蘆島造船廠分別在造著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巨大的戰列艦,但畢竟還在船廠,這兩艘鉅艦,才是真真正正的中國第一鉅艦。

廣東都督陳炯明甚至還徵求了前往歐洲接收兩艘戰艦的程璧光的同意,組織了廣州的學生,前往兩艘戰艦參觀。

陳炯明自從中俄戰爭勝利後便正式出任廣東都督,不過,此刻由於他開始提出聯省自治,使得跟孫中山等人的關係並不好,孫中山不僅在削弱他對廣東軍隊的掌控,也在各方面都排擠他。

其實陳炯明在東北的時候,李安生就多次與其交流,認識到他在後世給刻意抹殺掉的許多優秀品質,他具有民主思想,反對軍治、黨制,提倡民治。這就未必為國民黨人以至孫中山所同意。孫中山的理想是成立一個正式的中央政府,領導全國革命,他把國民革命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在他眼裡,人民是" 無知可憐"的幼兒,革命黨則是保姆。

陳炯明在寫給李安生的信中,反復強調了,在當時各地都是土皇帝的情況下,'聯省自治'可是解決統一問題的好途徑。這比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好多了。

他固然傾向於李安生出來執政,但是想要真正實現中國的大一統,內戰是無法避免的,國民黨人已經成為了一個大毒瘤。

要是國民黨肯放棄軍隊,那麼無妨,中國還能走民選政治的道路,推行政黨政治,可問題就在孫中山一意孤行,始終不肯放棄軍隊,更加的不肯放棄武力征討北京政府主張。

陳炯明與程璧光在碼頭的永泰茶樓喝著茶,僻靜的廂房裡滿是午後慵懶的陽光。

十月的廣州要比北方舒服多了,這讓程璧光很是享受。

他的理念更陳炯明有些類似,那就是不希望看到中國爆發內戰,不然的話,他們海軍該如何自處?

程璧光就當時的中國國情來看,"聯省自治"有其可行的前提,陳炯明就指出,既然李安生不願意用武力強行統一全國,袁世凱的中央軍也不想與李安生甚至是南方孫中山撕破臉,與其連年征戰,不如各省先行自治,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再實行聯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透過武力而最終實現全國統一。穩定了局面之後,然後在內部體制建設和經濟建設過程中逐步推進政治體制的改進。

兩人談的很是投機,事實上,在後世,他們兩人都是孫大炮的犧牲者,卻不知道命運類似的兩人,在這個時代卻能很是投機。

孫中山等人對兩艘鉅艦停泊在廣州港不屑一顧,認為這是對國民黨人的威懾與警告,甚至沒有組織任何的歡迎活動。

也只有陳炯明這個廣東都督,能夠力排眾議,向南洋海軍展示了廣東革命黨人的氣度。

事實上,陳炯明已經日益的給認為是受了北方大軍閥大野心份子李安生的影響,被認為是李安生扎在廣東的一顆釘子。

這一點,連孫中山也很難受,陳炯明是個人才,人品也好,本來是國民黨中興的一大支柱,可惜現在的理念與他們漸行漸遠。

要不是宋教仁反覆寫信來勸導疏通,不然的話,孫中山早就考慮要想辦法讓陳炯明下臺了,當初孫中山想要重組同盟會,要求黨員無條件效忠於他,給陳炯明硬生生的推辭,要不是宋教仁接手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只怕陳炯明根本就不願意加入國民黨,成為一名國民黨員。

眼下孫中山是看宋教仁的面子,至於他能夠忍耐多久,這就不可知了。

一個國民黨員,所秉持的理念與國民黨黨魁相反,這就有些難說了。

更何況,陳炯明的理念還很有市場,很能得到別人的贊同,孫中山是在害怕嗎?

"競存兄,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看著外頭人頭攢動的熱鬧景象,茶室裡倒是幽靜的很,程璧光幽幽的說著,彷彿是在嘆息一般。

他自然一直在關注著中國的政局走向,他是鐵桿的程李系,在海軍的建設中,也成為了程李系的一員干將。

他深知沒有李安生,中國海軍到現在還是一蹶不振,更別提擁有兩艘當世無可匹敵的戰列巡洋艦,更別提還有兩艘當世無雙的戰列艦正在建造,而且全部是使用了自己的技術。

這是個驚天奇蹟,要不是這一幕幕接連的出現,程璧光始終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李安生真的用了幾年的時間來佈局,促使中國的海軍實現了復興的第一步,中國的造艦工業走向了世界一流。

程璧光可不想到時率領艦隊南下,用艦炮轟擊廣州城,故而對此頗為擔憂。(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