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炮火1906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三十三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三十三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

徐樹錚是個灑脫不羈之人,特立獨行,也不在意那些趨炎附勢之輩,或者說,那等人根本就不在他眼內。

他也不去計較如今門廳冷清,只是這樣的待遇讓他更加的看破世事而已。

午後的陽光愈加濃烈起來,坐在這口鼻皆香的庭院裡頭,思緒漸漸模糊起來。

徐樹錚招了招手,喊從人去整治些小菜,既然無事,索性小酌一番。

既然春光無限好,也不要辜負,自有飛花在春光中陶醉,而他們則在春光中微醺。

在段祺瑞家中,能夠享受這種無比隨意代價的,也只有徐樹錚一人,有時候段芝貴也來,但段祺瑞更多的是客氣,拉攏,並不是真正的性情流露。

只不過片刻,下面就整治了酒菜上來,兩人對坐而談,淺飲輕酌,倒也有一番雅趣。

一個食盤,八樣小菜,奶汁肥王魚、香炸琵琶蝦,紅燒果子狸、焦炸羊腿肉,一盤毛豆腐,再加三個素色小炒。

段祺瑞平時很是清廉,很少吃這麼豐盛,徐樹錚來了,才會如此奢侈一番。

徐樹錚人高馬大,能吃肉,故而,段祺瑞也不願意虧待了這位得力干將。

其實,一國內閣總理,平日裡也就是兩三個小菜加個湯,有時還不吃葷菜。

要是那些整日間大吃大喝的食利階層知道了,只怕會驚掉下巴,無地自容。

如今運輸方便了,南來北往的貨物絡繹不絕,總能買到許多從前稀罕之物。

不僅僅是牛羊肉與豬肉,就連其他魚類也能在市場上並不少見。

說到吃肉,李安生上臺之後,京城還流傳過一個笑話,那就是李大總統是吃肉大總統,李大總統上臺了,民眾不用愁沒有肉吃,肉也會越來越便宜。

東北如今到處都是養殖場,除了牛馬羊,還有大量的養豬專業戶,東北出產大量皮毛的同時,還出產大量的豬肉。

過去豬肉是賤肉,一般人多吃羊肉,但如今東北已經推廣了吃豬肉,成為了東北民眾的主要肉食。

東北老百姓桌上,時不時的都能吃上豬肉,甚至是羊肉,還有魚是每天必食,東北在民間推廣吃魚。

尤其是學堂裡頭,是一定要有魚的。

李安生執政東北時規定,每個學校的校長帶頭,教師們都要要負責將午餐時孩子吃的魚肉中的刺挑出來,不厭其煩的挑出來。

雖然東北所有的校長與教師都喜歡深海魚,因為沒有刺,或者很少刺,但是由於深海魚供應有限,他們只能繼續每天最為煩累的一項活計。

當初中俄戰爭結束,李安生將外東北拿了回來,使得大量的深海魚開始充實東北市場,使得東北的所有校長與教師們歡舞雀躍,倒也是一項奇談。

這年頭,東北的百姓吃的粗糧與細糧搭配,還能吃肉食,羨慕死了全國其他地區的百姓,而隨著各種養殖技術的傳播到中國其他地方,豬肉、雞鴨肉等也開始逐漸的走上了老百姓的飯桌。

故而李安生一上臺,北京的百姓們便奔走相告,他們別的不知道,只知道要有肉吃了。

清末的北京,王公大臣雲集,"除朝貴及紈絝子弟,暨南省京官盤餐兼味,食用稍豐外,其餘上自閒散王公,及疏遠之皇親國戚、八旗官兵以及北五省京官,一日之中,上者食麵食,下者食雜糧。侑食之饌,羊肉雞卵,一二品已為異味。下者生嚼蔥蒜,若調醬則已豐矣。"

那個時候連王公大臣都要吃些粗糧,更何況肉食?可想而知清末北京老百姓吃的都是些什麼。

也許聽起來,北京的老百姓,甚至是直隸其他地區的老百姓敲鑼打鼓,歡迎李安生到各地視察,只是因為一個原因,李大總統來了有肉吃,有些可笑。

但是,這何嘗不是一件無比苦澀的奇談。

光緒時代,全國各階級幾乎都出現了生活下降的現象。山東小麥種植量第一,一般人卻賣小麥購粗糧。

188年的《北華捷報》這樣形容河北地區一般農民的生活:"農民雖然大部分都貧窮,但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還比較少。只有在荒年,他們經常以野菜為食,甚至連野菜都找不著而成群餓死,正像一八七八年和一八七九年的情況那樣。在最好的年頭,他們也吃最低階的食物,穿著樸素的衣服。他們的食物幾乎完全是同大豆或豆腐渣混合起來的高粱及小米。一塊白面饅頭便是一種特別的款待。當然更難吃到任何肉食。有一天一位貧農在敘述皇帝豁免田賦的時候說道:'如果他是皇帝,他將隨他高興地把麵條吃一個飽。';對於一個以高粱為主食的農民,毫無節制地吃麵條,就是一種理想的生活"。

李安生就任總統的第一天,《北華捷報》便以大標題正版刊登了當年的這篇新聞,並且進行了富有激情的評述。

是啊,對於一個以高粱為主食的農民,毫無節制的吃麵條,成為了最大的夢想。

民國前後,關內老百姓的生活也開始有了改善,至少,沒有再出現餓死人的現象,部分人也能開始吃的調勻,粗細糧搭配,尤其是去年的一次大豐收之後。

但影響關內百姓民生最為重要的,還是鐵路運輸。

鐵路是影響近代社會經濟的一個重要變數。運輸成本的降低可使農民更廣泛地與國內、國際市場相結合,為改進民食創造條件。輪船運輸在清末就已經對華北沿海的民食產生了改善的作用。

清末北京的糧食供應有部分來自東北,對華北內地糧食壓力減輕。李安生剛穿越到東北的那會,大部分地區的民食有所改善,而東北的糧食產量逐年大跨越之後,關內百姓的日子好過了許多。

自去年開始,直隸百姓一般人"午飯必有熟菜,或雜以葷腥,飲必以茶。一村中之茶館或有兩三處,因飲酒者漸多"。

這種現象的發生,正在於交通運輸改善所帶來的流通與商機的增多,尤其是東北鐵路網的完善,以及中東鐵路與庫張鐵路落到民國手中之後。

人民有機會進行多種經營,或加強商品化比重,各地區相互交流,擺脫了清末的缺糧困境。

由於農業生產未發生質的變化,靠運輸的帶來的改善相對有限,而較為偏僻的地區甚至沒有發生變化。"中上之戶飯皆粗糲,中下之戶則皆攙糠和菜為食,豐年糧尚不足,一遇凶年,恐慌立至,則樹葉草根亦以充飢。"

大部分地區的食物改善時間不長,因為人口急劇增長,運輸取得的成果迅速被人口增長抵消掉,要是爆發大規模內戰,許多地方都要出現大規模的饑荒。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袁世凱也清楚,如今日益改善的民生,萬萬不能因為內戰而破壞掉,要是本來就如此殘破,那倒還好,沒有人顧的上,可有比較,便有計較,輕易挑起戰端的人是要遺臭萬年的。

段祺瑞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們今日小酌,能有如此豐盛的佳餚,未必不是李安生所賜。

從東北過來的大批肉食,以及價廉物美的烈酒,都成為了京城百姓們的最愛。

兩人小酌半晌,從人又端上了主食,居然是甘薯,倒讓徐樹錚有些意外。

段祺瑞笑了起來,指著甘薯說道:"又錚,從前咱們都盼著能不吃甘薯、高粱這等粗糧,盼著能吃上小麥,麵粉。可如今李大總統推廣什麼?粗細搭配,整日吃小麥的,也得吃些甘薯,這才叫營養。我看,他是替東北推銷甘薯吧?"

當初東北為了不讓關內因為東北大豐收糧食價格逐步下跌,使得關內百姓因為用小麥換取到的粗糧變少,反而鬧起饑荒,於是東北有意識的向關內投放了大量的粗糧。

現在反而要推廣甘薯這等粗糧作為日常必不可少的事物,怪不得段祺瑞要拿出來說事。

李安生的這個說法讓很多人嗤之以鼻,這細糧才有營養,多吃細糧,才能熬飢。

中國北方在飲食方面長期以來重男輕女,從小農經濟角度上講,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種生存選擇。農業勞動要求男人對農忙時高體力消耗負責,只有將糧食集**向主要男勞動力,保證他的勞動和健康,才能保證全家的生存。要不然男子就會致病,整個家庭將遭受更大的打擊。另外,北方農村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那就是僱工往往比主人得到更好的飲食。僱主不得不將有限的細糧與肉食等食物用在最能體現其價值之處。

故而,這種觀念其實是深入人心的,李安生提出粗糧也有營養,而且每天必須吃一定量的粗糧,一時難以推廣開來。

連段祺瑞都不認同李安生關於多吃魚聰明長壽、粗糧與細糧搭配的說法,更何況其他。

"如今的老百姓日子越過越好,倒也是個事實。好歹,咱們回去也能昂首挺胸一回,不至於對不起先人。"

段祺瑞放下酒杯,喟嘆著,略微的自我安慰一下。

的確,他們坐在這裡吃肉喝酒,現在許多老百姓同樣能夠如此,不侷限於東北、直隸,甚至是山東、江蘇等地。

比如說,在北京,巡警月薪10至1元,巡長16至18元。

不過,這個工資居然還不如上海一個紡紗女工的工資,竟然高過巡長和科長!

而不管是北京也好,上海也好,物價也越來越低廉,段祺瑞住處附近的市場,每天都會掛牌子出來,路人都能看到價錢。

麵粉1包四十餘斤.0元,切面1斤0.07元,豬肉1斤0.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塊0.05元,香菸1盒0.06元,茶葉1斤0.元,活雞1斤0.7元,鮮蛋1個0.07元,豆油1斤0.19元,食鹽1斤0.04元,白糖1斤0.096元,細布1尺0.107元。、

1元可買6斤好豬肉,40個豬肉餃子、兩碗小米粥、外加一盤白糖,兩毛二分錢。

不僅是物價在跌,百姓的收入也在不斷的增加著。

而且部分走在前列的公司工廠,甚至還規定了優厚的福利。

民國政府在交通部內設有鐵路員工福利委員會及職工教育委員會,在鐵路上也組織了一個員工聯誼會,福利機構遍佈在各段各廠各站,大的車站,都設有扶輪學校,主辦中小學教育,專收員工子弟,一律免費,每年年終發雙薪,季節發獎金,這些小恩小惠連最不起眼的小工都有。

在許多工廠,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資不過二十多元,工齡長、技術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於小工和臨時工,那就要苦些,從十元到十三五元不等。

徐樹錚跟段祺瑞開著玩笑,要真是沒有地方可去,還不如去當個教書匠或者技工。

這自然是在開玩笑,但何嘗不是體現出了如今教師與技工的優厚待遇與地位。

"淨胡說八道,有哪個地方敢要我們?"

段祺瑞也不是將徐樹錚的話當真,而是實在是笑道不行,這傢伙,居然還有這麼詼諧的時候。

還真給他們言中,他們在這裡賞春光飲酒作樂,沒有半個人來打擾他們,連許多北洋的故舊也是如此,大概都是以為段祺瑞徹底失勢了。

兩人渾不在意,只是一味的吃酒。

不過,並不意味著真的沒人登門拜訪,正酒酣之時,李安生卻直直的闖了進來。

"芝泉兄,怎麼,如此雅興,是有什麼好事麼?"

李安生親自登門拜訪。倒是讓段祺瑞與徐樹錚大吃了一驚。

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這李安生怎麼來了?

照道理,李安生此時應該在到處進行接見活動,約定盟誓,與議員們高官們共同歡樂,怎麼跑到這個地方來。

不過段祺瑞也是機敏之人,連忙站了起來,推說道:"哪裡,不過閒極無聊才對。"(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