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大明當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142章 一文不值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42章 一文不值

“可!”

“龍涎香一斤,先生這送得倒是奢華,行了就這樣吧!”

一張禮單奢而不華,不懂的感覺價值千金誠意滿滿,懂得卻知道這些東西在瓊州那是一文不值。

沙子燒出來的寶瓶,鯨魚腸子裡挖出來的糞便,熬煉的糖霜,外加一套紅木打造的桌椅。

這些東西瓊海不能說到處都是,但工部工坊出來的能值幾個錢?

“禮單準備的這麼豐厚,那麼先生,你們這是打算要點什麼回來?”朱允熥一臉玩味看著黃子澄。

這位過去可是大明的太常寺卿,他要不是懂名教那一套打腫臉充胖子回禮制度,朱允熥直接將腦袋摘下來給對方當球踢。

等等,球?

怎麼忘了足球呢,這不僅是娛樂想法,更是競技專案,如今瓊海百姓的肚子豐富了可也要健壯身軀與精神。

數萬勞工俱是青壯,吃飽喝足一個個活力滿滿,總得找點發洩的方式,現在沒搞事是因為工程不斷,但這種日子不會太長。

這點得先考慮起來!

“金銀珠寶什麼我覺得就算了,瓊海國以後不會缺這些,稻米鹽油也不會送,大王不如搞點書籍回來,四書五經放在明面上,多要一點雜書,什麼型別都可以,這一兩年伴隨施政,我們越發感覺雜書內的內容有用,但雜書太雜,為民教所鄙夷,依靠商眾收集很難,若是能乘此機會,借大明的力量收攬一批當是最好!”

黃子澄不知道朱允熥腦子裡想什麼,一口氣的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這個提議不錯,我瓊海的確缺書,古人多有智慧,宋朝商貿發達,手工業鼎盛,出現了不少好書,可惜被人當成雜書,他們不用我們要!”

一想到隨著蒙古踏碎山河,中華文明斷絕,以及後續所引發的一些列歷史影響,朱允熥便感到扎心的疼。

崖山之後再無華夏,明亡之後再無中國,這真的不是說說的!

宋朝,一度被認為是我古代最有希望從封建制走向資本的朝代。

其興盛的手工業,吸納了大量的失地百姓,大量產品輸出南洋換來了巨大的財富。

開眼見世界的商人,高層越來越多,江南地區更是出現了資本運作的例子。

若非如此,南宋一朝也養不活那麼多湘兵。

可惜這一切皆被蒙古的鐵騎踏碎,成為一段泡影。

這一過程中失去了不僅僅是我華夏文明社會體制進一步衍化的可能,更讓我華夏文明的發展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折點,失去了創新性,開拓性,逐漸走進了一個自我封閉且無限迴圈的怪圈。

此轉折,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明清兩朝的科舉制。

無數人認為科舉源自於隋,一脈相承久經不變,可稍微瞭解一點歷史就知道,科舉真正來自南北朝,隋朝的科舉不過是漢朝察舉制變種版,隋文隋煬兩帝,透過科舉招錄的進士平均三年有一個就不錯了,縱有名額也多被世家高門把持,一個寒門子弟都沒有。

什麼拉攏寒門打擊門閥世家,統統都是狗屁,隋朝做的甚至還沒其老東家北周宣皇帝宇文贇做得好,至少人家真的提拔了寒門子弟。

不過在一群洗白隋煬帝的歷史發明家,虛無家口中,將科舉制雛形扣在隋朝頭上,隋煬帝也成為一代雄主。

跟著就是唐朝,唐朝的科舉更像是對抗世家門閥的政治手段,而不是真心提拔,讀書花費多,選拔沒有規律,加上名額有限,大量的寒門士子在唐朝科舉中失去了機會,就算得到機會也只是小官。

怎麼辦,朝堂不要轉投地方節度使,總得有個出處,人是要恰飯的!

安史之亂,五代十國初期,不知有多少唐朝科舉制的失意者登場。

真正穩定下來的科舉制還是要說宋朝,雖然出現了沉官的現象,可至少人家宋朝養得起,南北兩宋誕生了多少名家,出現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賦,連帶著文化,經濟,手工業快速發展,思想無限碰撞。

不提拉胯的軍事力量,宋朝所誕生文化,智慧絕對為歷朝最為耀眼的。

只可惜這樣的輝煌文化,隨著八股文的出現,愣生生將後世文人變成了考試機器,這些考試機器人,不復漢朝的氣魄,不具唐人的風骨,再無宋人的爛漫,除了做題就是做題,腦子都鏽掉了。

儒林外史中有記,清代進士不知蘇軾是誰,這完全就是一個冷笑話!

“多虧先生提醒了我!”

如今有機會挽回這些雜書,將炎黃漢人的文化,智慧保留下來,朱允熥怎能不動心,“收,不僅要收,我們瓊海國還要派人大量的收,收了不算看了不行,還要在這些基礎上編修成如《太平廣記》《太平預覽》《文苑英華》《冊符元龜》一樣的宋四書!”

後世,一講到四書,腦子裡冒出來就是四書五經。

但實際上四書最早的代指是《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冊符元龜》,此四書的價值絲毫不亞於《永樂大典》!

《太平廣記》,是漢族文言小說第一部總集,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從漢朝至於宋初各類也使傳說,外加道經,釋藏等為主的雜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食,物為序,分五十五部,包絡古今永珍,書中引用古書一千多部,儲存了大量宋前文獻資料,可謂是真正的百科全書,可惜儲存到後世的十不足一二。

《文苑英華》是大型詩文總集,上至南朝,下至五代,收集了2200人的詩文,作品近兩萬篇,唐代作品更是佔據九成,沒有這本書後世小學生也就沒必要背那麼多唐詩宋詞。

至於最後一本《冊符元龜》,則是一本政事歷史類百科全書性質的歷史學書籍,著名的《資治通鑑》受這本書影響而誕生。

此四書,涵蓋年數之長,包囊範圍之廣,記錄之詳細,絕對算是開了古今先河。

後面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多有其影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