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大明當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382章牴觸心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82章牴觸心理

更恐怖的是,周邊三衛的指揮使,都與淮西勳貴集團有關,屬淮西集團的外圍成員,他們支援歷來都是朱允熥,下級軍官中不少是早年藍玉平定廣西,廣東,雲南時留下,個人烙印極深。

配合這些年的拉攏,地方宗族早已用腳後跟投票。

韶關客家人的投誠只是一個訊號。

不說各宗族翹首以盼朱允熥的統治,至少不會對瓊海的通知有太多的牴觸心理。

“但……”

黃子澄能成內閣首輔,行政總理,靠的不是恭維朱允熥,而是自身能力,好話說完自然要說不好的東西,“這一切建立的基礎,並非在瓊海手中,而是在應天府內。

不變的是地利,人和天時都會改變,縱然無所發現,吏部一紙調令,局面就有可能崩潰,若是從吏部下手,痕跡太過明顯,我們無法確保吏部的安排!”

“人事權不在我們手上,這是最大的問題,良好局面形容艱難,但破壞卻非常容易,一次兩次的被動我們可以扭轉,但未來不可預期,誰也說不好變化會有多大!”解縉補充道。

表面看,天時地利人和具備,實則瓊海手中的牌有一張是空的,且變數極大。

“海陸豐得手,好處的確不少,但……”

常森欲言又止,可意思已經表達出來。

“考慮的很周詳,但是你們或許忘了人壽終有盡,大明之禍在於西北,北伐就在眼前,此戰不戰則以,戰則消弭十數年戰霍,因此沒有一兩年是不會停下來的。

另外還有改革,寶鈔動人心,滅佛只是一個開始,後續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

大明的下一代,太弱,呂氏死,朱允炆無所依靠,能依靠唯有皇爺,

以我的猜測,此輪北伐一旦出現成效,朱允炆刷到功勳,其立刻就會召回應天府,接掌全國諸事。

時間之所以定在一年之後,就是出於此!”

朱允熥侃侃而談,沒有任何避諱的道出其猜測。

一眼落下,眾人再次沉默下來,思考此中的關節。

“人到七十古來稀,大帝的精力有數,大王所言的可能非常之大,但若僅僅只是建立在這上,恐怕依舊有無窮風險!”

羅貫中開口道。

此事的核心不是成功率有多大,實乃要看失敗率!

“最怕不是人走,而是人走!”常森笑道。

“如果替代呢?”

朱允熥半點不怯的說道。

“替代?”

黃子澄好似抓到了什麼,卻又好似什麼都沒抓到。

“看看吧!”

朱允熥抽出一份資料夾,直接丟上桌面上。

有些操作,他不想玩的太花,因為這會開啟潘多拉魔盒,《讓子彈飛》中張麻子成為縣令的橋段,與古代是極具複製性和可操作性的。

無法確定來人是否是自己人,那就讓官職上的人變成自己人!

李代桃僵,狸貓換太子,只要心眼大,什麼事都能玩的花……

當然這是最後解,不到萬不得已,朱允熥真的不想用!

敢玩這一手,不是朱允熥膽子大,心思野!

實乃是古代官制,官員任免,職務就任過程中,存有大量漏洞!

而形成這些漏洞的原因在於資訊渠道不暢,無法進行有效的比對。

後世社會中尚且存在充官冒官,榨取錢財的案例,更別說在七百年前的洪武年間。

地方上,如何確定一位新老爺是否為真,只看一樣東西那就是告身。

告身,有點類似身份證,極為潦草的記錄一下一個人官員的祖籍,出身等資訊,最終配合禮部給出的任免壯,那就可下到地方做官的。

加之沒有畫像,冒充一下又能如何?

之所以沒人冒充,問題不是漏洞被堵塞了,而是官場存在各種各樣的規矩,同窗,同屆,同鄉等關係,這些擺不上檯面,卻在暗中完成了比對。

人是活在社會裡,任意陌生人之間皆可透過第七人進行驗證。

從而堵住了冒充做官的可能!

可眼下這套驗證體系,執行與瓊海國眼皮子底下,你不說,我不說,大家都不說,那麼這套體系就崩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只要不出現大規模人員調動的情況,李代桃僵之術便可堵死各種探查。

至於錦衣衛?

不是朱允熥看不起現存的錦衣衛,也不是因收攬了蔣瓛而自大,實乃是失了編制的錦衣衛發展受阻,主力都丟在北方為戰爭所用,根本無暇顧及瓊海。

老朱的目光或許會時不時的落向瓊海,不忘朱允熥這位皇孫,可在有限的視線裡,朱元璋又能看到多少,等待明年老朱將權利一放,只抓少量核心權利的時候,這視線必然被阻擋。

而這才是朱允熥的底牌所在!

……

丟出這一手,後面的朱允熥就不管了。

不同於婦女這一環節,此事的風險完全不同,能成就成,不能成那就算了。

全看內閣最終給出的反饋。

沒必要在這種事情體現自己的意志,同時也避免因為自己存在而讓內閣做出錯誤判斷。

看著拍了拍屁股離去朱允熥,水榭之中十數道不管交匯,目光最終落在蔣瓛身上。

面對來各方的目光,縱是見多了市面的蔣瓛,也是難按心中的惶恐。

瓊海的這幫人太他媽瘋狂了!

身為君主的敢提,身為臣下不僅沒第一時間跳出來,反倒思索可行性,簡直要瘋了……

不過這種瘋狂,蔣瓛他喜歡!

“自毛壤死後,錦衣衛寄託與宮中衛所,明有六衛之眾,實則真正錦衣衛出身不過八百多人,其餘人早已不服過去的錦衣衛名頭,不過是身穿錦衣的宮中護衛。

我所掌握的一支,人數不少卻為精華。

餘下錦衣衛大體可以分為三支,人數最多的一支在關外,駐所北平,時刻監察山海關的情報,並不對內監察,以販夫走卒的身份做掩飾,跟隨各地商隊遊走與邊關。

第二支在應天府內,督查應天府諸事情,捎帶監管南直隸。

第三支分散在中原各地。

對於嶺南一南的關注,過去多為我的人馬。

當然不排除皇爺另有安排,但這些目光多凝聚在大王身上,難以有效監察具體行事!”

蔣瓛一五一十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