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大明當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507章 物力短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07章 物力短缺

剩下一千五百人,我們準備從各地農墾隊抽掉,與春耕之前快速開墾土地,不求徹底解決物資問題,至少也要解決大部分。

眼下運力是足,可日後,隨著擴張的腳步,運力豈會如眼下這般富餘,真有富餘也未必為我軍機所用!”

張巖說的很直白。

聞言,林天麓從一旁抽出算盤,噼裡啪啦的打了一圈,“想要滿足兩千人的口糧,按照大食堂的配置,三月的時間至少需運送一千三百石糧食,鹽油各四千斤,另外每旬還要安排肉食運輸等著,這都不是難點。

難點當在於,開荒的器具,營造的鐵器,水泥這些!”

“沒錯,駐點一地,深挖一地,如此才能避免物力短缺的情況出現!”張巖贊同道。

“不知,你們有沒有考慮到,在九江直接開建水泥工坊?

相對於不確定運輸能力,不如自產!

以現在工部的營造速度,中小型的水泥工坊,三月便可投產,剛開始三月或許會吃力一點,但三個月之後……”

林天麓提議道。

運輸存在風險,海路變幻莫測,別看九江距離瓊海不遠,可走一趟快的也就三四天的樣子。

但這條補給線依舊存在風險。

“這提議,我們還真沒想到,水泥遇水將變得極為麻煩!”張巖眼睛一亮,這的確是他沒考慮到的,“此事我會和工部商議,我只想知道,第一批運輸林東主能支援多少,運量幾何?”

“時間?”

“五天!”

張巖伸出一巴掌。

軍機不動則以,一旦動起來,五天時間絕對夠了,年前做的越多,年後的日子也就越好。

“五天的話!”

林天麓看向算盤,一番心算之後,抬頭說道,“我最多能調動十艘船,運人五百,配套各種工具,運糧二百石,鹽油各五百斤,水泥一千三百包,以及五百人十五日的配給!”

“鋼鐵呢?”

“鋼鐵運輸需特殊改造後的海船,且鋼鐵體積小,重量沉,一艘一千五百料的海船,為安全考慮一次運輸最多二十噸左右,這還需要考慮海況和距離!”林天麓快速說道。

計量單位的統一,是朱允熥最早就開始做的事。

經過計算,船料,一料約等於0.5石至3石的運力,之所以會出現這情況,與浮力有關,浮力的大小取決與排水體積,而非自身重量,船隻用料越多,體積指數上升,形成的浮力自然更強。

一千五百料的海船,一料運力大致在2石,240斤左右。

一千五百裡料,摺合也就三十噸,但實際情況顯然不可能滿載。

目前飛剪船的造船工藝。

一型,初始型在造了兩艘後就不會再建,根據當初的設計與多輪的使用,初始型的載貨量大概在四十噸左右。

二型,內部定為“威”字級的戰船,排水量310多噸,載貨量130噸不到。

三型,鎮字級排水量570噸,載貨量也就230噸左右。

對比記憶中那動不動用萬噸計算的大海船,瓊海建造的三型飛剪船全都是弟中弟,根本沒有半點可比性。

可對比這個時代,排水量僅310噸的威字級飛剪船,就算放到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時期,那也能當主力艦來用。

同時別忘了,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藉助可是整個大明,數十年的營造工藝與付出。

眼下瓊海能以一己之力,僅透過四年不到的時間,便規模化的將飛剪船營造出來,其中的效率是難以簡單量化。

而且,瓊海的造船工藝並沒有進入瓶頸,不去造更大的飛剪船不是能力不夠,而是短期需求不大。

有時間在單船排水量,載貨量做突破,不如多造幾艘可快速列裝水師的戰船,等打贏了核心的戰爭,千噸級飛剪船,萬噸級蒸汽船,都可以慢慢搞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鋼鐵的問題是重點,這件事我們會考慮,不行的話就出動鎮遠號來載貨!”

短暫的思考,張巖平靜的說道。

鋼鐵的用處太多。

基礎基建之中更是使用良多,沒有足夠的鋼鐵支援,想要快速打下駐點的根基不可能。

“恩!”

林天麓點了點頭,“具體可調動的海船,運貨量,對應的時間表,最晚明日黃昏前能整理出來,沒問題的,後日可開始初裝!”

……

刷刷刷!

炭筆劃破紙面的摩擦聲不斷,白紙上一張簡易九江地圖框架圖快速出現。

軍機的效率,與行動上的激進,是朱允熥不曾想到的。

本以為軍機的腳步再快,怎麼也要將事拖到年後在做。

準備工作,人員調配,船隻調配,各方籌備……這些都需要時間來調配。

面對突然出現,丟擲問題的常森,一開始朱允熥是拒絕的。

可在常森提及,九江春耕之時,朱允熥愣住了!

是啊!

春耕!

眼下還是洪武年間,飛剪船再好,先天的體量在那裡,別看林天麓這些冒著殺頭抄家風險玩海貿的玩家,與海上,船隊上經營上百年,海域水流摸得一個透,可這些大船主麾下的船,無論數量還是單船運貨量,對比後世內河航運都是弟弟,更別說海運規模了。

多的不提了,就說堵了埃及蘇伊士運河的長榮號,其一艘船的載貨量,便可將瓊海登記所有海船,全年的運載量碾壓上百次。

靠眼下的海運能力,來保障擴張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所需物資,這簡直自加考試難度。

在海運無法保障的情況下,駐地就地開墾土地,播種務農,就成了資源補充的重要環節。

錯過來年的春耕,瓊海也能支援,可一步慢步步慢。

今年動手,春耕之前開出千畝良田,一季下來九江營便可站穩,第二季借自身爆兵,到了明年這個時候,九江產出搞不好就可以支援寶島的消耗,從而大大縮短海上補給線的規模。

因此常森的這個想法無疑是正確的!

搞,必須搞,馬上搞!

大致的區域圖勾勒,朱允熥在原維多利亞港的位置寫上“金紫荊”三個小字,“船隊從此登陸,算作是我們登陸九江的第一站!”

說罷,朱允熥將筆一丟看向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