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隨時穿越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三章:論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五十三章:論商

朱和城向楚江秋請教道:“楚大哥,不知何為人參?又如何徐徐圖之?”

楚江秋解釋道:“地瓜、玉米和花生,便是吊命的人參。如果當今聖上當真是一代明君的話,必將全力在全國推廣這三種農作物!只要這三種農作物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那麼可保大明五年內無恙!”

“至於徐徐圖之,就是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提升商業待遇,大力扶持商業!”

聽到楚江秋竟然如此推崇商業,朱和城極為不解,甚至還有些排斥。

朱和城不由問道:“楚大哥,所謂無商不奸,商人並不能創造財富,如果人人為商的話,誰來種地呢?”

楚江秋哈哈笑道:“不然,商人當然可以創造財富。人富了之後,必然可以想出更多的辦法來耕種,甚至一個人可以耕種十幾畝地甚至幾十畝地也未可知。”

朱和城不由目瞪口呆地說道:“楚大哥所說,未免太異想天開。”

楚江秋搖頭說道:“那我來問你,堯舜乃是上古明君,不知那時候一個人可以耕種幾畝地?”

朱和城說道:“堯舜雖然是明君,但是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工具落後,一個人根本就耕種不了幾畝地。”

楚江秋點頭說道:“這不就對了嘛!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憑現在的生產能力,一個人大概可以耕種七八畝地不成問題,這種書法如果放到堯舜時期,你認為那時候的人民會相信嗎?”

朱和城不由搖了搖頭。

楚江秋接著說道:“同樣的道理,我現在說一個人可以耕種幾十畝地,你也不相信,但是你怎麼知道將來做不到呢?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大量的人力從農業耕種上解放出來,讓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朱和城納悶地問道:“不對啊,楚大哥,咱們剛才說的明明是商人可不可以創造財富嘛!”

楚江秋哈哈大笑道:“我打個比方,一個村子裡,每家都有一片橘林。但是由於沒有商人,這些橘子他們自己根本就吃不了,到集市上也賣不完,只能白白爛掉。”

“但是如果有了商人大量收購呢?這些農民就可以賣掉橘子,手裡有了錢,就可以買農耕器具,可以買耕牛,可以種更多的地。”

“要是這麼算的話,商人豈不是把農戶手裡原本要爛掉的橘子轉變成財富了嗎?你怎麼可以說商人不能夠創造財富呢?”

聽了楚江秋的話,一時間朱和城大有觸動,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半晌之後,朱和城才問道:“楚大哥,不得不承認,你說的很有道理。不過這不就是商人本來就在做的事情嘛?為什麼還需要國家大力扶持商業?”

嗯,不錯,果然問到了點子上。

楚江秋接著說道:“可是商人的地位很低,沿途關卡眾多,將橘子從南方運到北方來,消耗太大,利潤太低,就沒有多少商人肯做。”

“沒有商人收購,農戶手裡的橘子賣不出去,只能爛掉在手裡。然後這些農戶說不定就會將橘林砍掉,只靠種糧為生。”

“同樣的道理,在農業穩定的基礎上,商業越發達,經濟就越繁榮,國家就越是昌盛。”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其實商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話,商業稅要遠比農業稅為高,到時候哪怕不收農業稅都沒什麼問題。”

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楚江秋敢對這個答案負全責。

因為現代社會上,農業稅就取消了。

楚江秋的老家那邊的情況是,不但不用交農業稅,老人六十歲之後,每個月都可以領取低保。

種小麥的地,每畝地都可以領取相當金額的小麥補貼。

朱和城忍不住問道:“楚大哥,真的是這樣嗎?”

聽到朱和城的詢問,楚江秋笑而不語。

半晌之後,就在朱和城臉上露出越來越多的感觸之後,楚江秋再次說道:“和城,你知道我沙發招商會一次性收入多少嗎?一千萬兩銀子!”

這個倒不是楚江秋想炫富,問題是人家都知道了,藏著掖著的也沒什麼意思。

“如果國家徵收商業稅的話,不用多,就按商業稅的三十稅一收吧,那可就是三十多萬銀子!”

“三十多萬兩銀子,能抵多少地區的農業稅?”

“而三十多萬兩銀子對我來說,也只是心疼一陣罷了,反正我賺的足夠多!”

“這還只是我一個人,要是商業發達了,在全國範圍內徵收呢?一年能收多少商業稅?”

這個例子,直接讓朱和城的眼睛一下子大放光彩。

畢竟光是用嘴說,實在是太抽象了,朱和城根本就估算不出來。

但是有了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就很容易理解了。

明末的稅收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一年的稅收大概也就五六百萬兩白銀,處在入不敷出的階段。

而如果真的像楚大哥所說的那樣,國家商業發達,那麼一年光是徵收商業稅,怕不下千萬兩白銀吧?

真的能達到那種程度的話,就算不徵收農業稅,也夠國家財政支出的了!

楚大哥真的不愧為棟梁之才!

不過朱和城很快就有了新的疑惑,忍不住問道:“楚大哥,商業興國的策略非常好,可是為什麼歷朝歷代的皇帝臣子,就沒有人想到這一點呢?”

楚江秋微微一笑說道:“歷朝歷代的皇帝真的輕商嗎?那麼為什麼還要把鹽業和鐵牢牢在掌控在自己手裡?無他,只因這兩種產業最賺錢罷了!”

“歷朝歷代的皇帝和大臣,其實未必不知道重商的好處,但是這裡面有許多問題制約了他們這麼做。”

“第一就是商人多了,人口流動大,不利於控制。第二就是因為以前的時代,地裡的產出只能和消耗持平,或者略有盈餘,沒有多餘的利潤,商業就興盛不起來。”

“但是一旦農業極度發展,產出有盈餘,那麼商業的興起勢不可擋!”

古代重農輕商還有一些原因,但是當著朱和城這位統治階級的面,真的不太好說,也只能隱隱約約地說到這種程度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