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3D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三章 介紹名師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三章 介紹名師

理宗皇帝倒是很期待,他希望在年後的殿試中,能夠看到李響的出現,那將是何種情形?想想他就覺得很有趣,不禁笑了出來。

李康疑惑地道:“先生,為何笑?”

理宗皇帝這時才自覺失態,連忙道:“誤會,李大人誤會了!剛才老夫並不是笑令郎,而是覺得令郎頗有奇才,若有名師指,此次考試必定高中!如不嫌棄的話,老夫倒是可以為令郎介紹一位名師。”

理宗皇帝為何要給李響介紹老師呢?其實他是不想錯過李響這個人才,先前李響所的,雖有批評朝政的意思,但這正好合了理宗皇帝的胃口,因而他才會覺得李響是個人才。

至於介紹名師,對於皇帝來,那還不簡單嗎?國子監的那些博士,哪個敢不聽皇帝的話?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時國子監太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制,太學生可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

聽到眼前的老者要為自己介紹名師,李響就更加疑惑了,此人看來不簡單吶,張口就可以為自己介紹名師,可想而知面前的老者肯定是高級官員了,而且高到自己父親都不認識。

李康連忙道:“這怎麼好麻煩先生呢!”

理宗皇帝卻是擺了擺手道:“不麻煩,老夫修書一封就可以了!大宋現在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老夫也是見令郎談吐不凡,才動了愛才之心,這只是事一樁,老夫希望令郎可以一路通關,能夠高中進士,為國效力當然最好了!”

李康知道,要中進士,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各路舉子須先經“解試”,即透過州試(鄉試)、轉運司試(漕試)或國子監試(太學試)中的一種,稱為“正解”。“正解”和“免解”(不經考試)舉子,頭年解,次年春參加“省試”、“殿試”。

各路應考的舉子中舉者的比例相差很大,通常國子監舉子每四五人中舉一名,而外路舉子常是二三十人中舉一名,有時六七十人才中舉一名,河東、廣西、夔州、利州等路有時甚至無一人中舉。

建炎元年所定各路的解額中則每十四人取一名,餘數不足十四人亦取一名。建炎二年五月,定經義、詩賦分科,第一場分別考經義或詩賦,第二場考論,第三場考策;八月,於“行在”揚州進行殿試。河北、京東、四川、陝西等路87名類試進士,未能參加殿試的,均錄為同進士出身。

紹興元年,仍由各路進行類試,而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將川陝諸路舉子集中在處置使司所在地進行類試並排列名次,遂成為制度,以後在制置使司或宣撫使司所在地成都進行。

紹興二年,除川陝類試舉子外,其他諸路類試舉子,集中在臨安府進行殿試,川陝類試名依殿試第三名為進士及第,其餘都作為與四、五等相同的同進士出身,其後成為制度。

紹興十八年,何耕在類試對策中“極論蜀士徇道守節”,與秦檜求和政策相背,秦檜黨羽遂奏請:“四川類省試合格不赴殿試人,第一等並賜進士出身,餘人同出身。”從此,類試合格人常參加殿試。如皇帝“不親策,則類試第一人恩數如舊,第二、第三人皆附第一甲,九名以上附第二甲”,遂成慣例。

辦就辦,理宗皇帝當即命侍從叫來店家,拿來文房四寶,快地就修書一封,信封上寫著王沂孫大人親啟幾個大字。

李響看到這個名字,便覺得有眼熟,略一思索,便想起來,此人是南宋著名的詞人,與周密、張炎、蔣捷並稱“宋末詞壇四大家“。同時此人也是一位教育家,曾任慶元路的學正。只是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他的詳細經歷,沒想到在這時候卻是國子監的官員和老師。

很快就要到八月了,到時候整個朝廷政治生活的重心,就將轉向三年一度的秋闈,這是朝廷新鮮血液的注入,所以朝廷上下都會非常重視。

秋闈按例在八月初七舉行,今年也不例外。朝廷已經公佈了各路的主副考名單,至於天子腳下的臨安府鄉試,按慣例是要在考前七天才揭曉的。

主考可是個炙手可熱的好差使,有道是一朝主考。終生受益,這話絕對不虛。想想吧,一錄取就是兩三百人,都的管你叫“恩師”一下多了這麼多舉人學生,指定要有一批出息了的,不用當上什麼宰相,就是一般七品官,也是一筆寶貴的人脈。

每到鄉試之年,走後門、拉關系屢見不鮮!鄉試的競爭又相當激烈,比如這次臨安府共有考生三千多人,僅從中錄取一百五十人。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考生及其家族都使出渾身解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務必要佔得先機,榜上提名!

和後世高考也差不多,臨安的秋闈要比其他地方的寬鬆一些,因此參加臨安秋闈對士子來是極大的捷徑。

而拜名師有什麼用呢?除了教給你考試的知識和技巧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走後門了。至於怎麼走,李響可是不知道,但理宗皇帝和李康都很清楚。

所以李康本來是想拒絕的,他並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因為名師的原因考中,一切靠自己的本事最好。

理宗皇帝寫好了介紹信,便把它推到李康面前,笑道:“李大人,可持老夫寫的親筆信去找王沂孫大人,見了信中的內容,他自會安排的。”

鄉試中了之後,年後就是進士大科,考試的內容主要是《詩經》、《禮記》、《孝經》、《春秋》、《周易》、《論語》和《孟子》等經書的經義,當然,即使是李響身體有級3d印表機,可以隨時調出資料,但死記硬背從來考不出一甲狀元。

寫詩、賦的話,李響也根本寫不來,同樣只有利用級3d印表機裡面的資料,借用一下後世的名篇了。

時務策論這一關倒是相對好辦一些,李響可是很清楚南宋末年歷史展,還有級3d印表機幫忙,寫一篇好策論問題不大,至於墨意和帖,都只有依靠級外掛了。

不過,拜了名師的話,想必可以得到一些指,透過鄉試問題不大,但年後的進士考試,卻不是那麼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