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六十七章堅壁清野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六十七章堅壁清野

熱門推薦:、 、 、 、 、 、 、

東是於景炎八年的七月初,在文帥哥的陪同下,再次到了泉州。(讀看看小說網)。

這個時候的行朝,已經由南向北控制了福建八閩之地中的五個,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和南劍州。

宋軍隨後全力搶修了南劍州的州治所在,劍浦。而在漳州地區,尤其是許夫人回來以後,他們加緊完善了兩個城鎮的守禦,漳州和漳浦。漳浦被宋軍重視,是因為它在宋代扼守著從福建沿海到廣東沿海的通道。

如果您在閩江、或九龍江邊上,就可以發現,江面上不斷地有大大小小地船隻在往劍浦和漳州運輸物資和人員。

順便提一下,雖然帝國的水師現在還沒有最後完全成軍,但在水師和參謀院的共同謀劃下,它的框架已基本定型。這個框架就是:在三個艦隊的編制下,水師的戰船,根據船隻大小和武器配置,由輕到重分為三級。即配備有四十八門火炮的大型戰船,二十四門火炮的中型戰船,以及十六門火炮的輕型戰船。其中大型戰船一百餘艘、中型戰船兩百餘艘,輕型戰船也有一百五十餘艘。此外,另有若干備用戰船。

參謀院之所以提出建造輕型戰船,是他們認為,儘管中型戰船也可以用於許多內河作戰,但數量上不僅不足,而且由於船的載重大、吃水深,還會限制戰船的作戰區域。在海面被控制的條件下,海上已無大戰事,將來水師的主要任務,更多的是協助步軍在內河流域作戰。故此,劉師勇就又把陛下最初的炮船草圖給舀了出來,並和參謀院、軍械司、工部共同定下了輕型戰船的規制。

只不過由於軍械的生產和分配已經側重於步軍,因此輕型炮船真正裝配上火炮的,還不足一百艘。即使是這樣,也還是在停滯了部分大、中型戰船裝配的條件下。

在部署上,翁州的劉尚武所部,由於針對的目標主要是大江和北方沿海,所以他那裡基本上全是大、中型主力炮船,有一百五十餘艘。謝復和張達的兩個艦隊,在兵部的謀劃中,眼下還要深入內河,所以輕型炮船就主要分給了他們。

東同意了他們的意見,但他卻把水師規劃中的幾百艘運輸船隻給否決掉了,因為他認為這在目前行朝的條件下,是一種浪費。

英國和阿根廷進行馬島戰爭時,它哪龐大的遠征混合艦隊中,包含了大量徵用的民船,這個方法多經濟,咱們絕對應該加以借鑑。

反觀我們的帝國,宋軍的編組和體制絕對是有問題的。在宋元之間的關鍵性戰役、魯港之戰(又稱丁家洲之戰)中,水師夏貴以戰艦二千五百艘出戰。你就按駕駛戰船的水手有四人算,這也有一萬人是上不了陣。在宋軍精簡的問題上,的確是有很大的餘地。(讀看看小說網)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東建議兵部和水師,採取藏船於民的做法,除了部分賣給商人外,把餘下來的,包括搶來的、繳獲的、淘汰下來的各種船隻,全送給了在瓊州和流求落戶安家的漁民。當然,在給的時候也和他們立約,以三年為期,一旦需要,他們應承擔幫助朝廷運輸物資的職責。

至於以後,花錢你真怕找不到船?您還真不要小看了中國百姓的膽量。

東的這次泉州之行其實是有紀念意義的,因為這是自他到這個時代以來,第一次真正踏入了一個宋代大的城市。張世傑、蘇劉義把他和文天祥等人迎進了城,但並不是大張旗鼓、而是在夜間秘密進入。

東這個人其實並不在意什麼排場,他更知道,就算要出風頭,現在也遠不是時候。但他還是帶著幾分期許、好奇地在張老大等人為他特意準備的馬車中,打量了一下這個在後世落下赫赫名聲的城市。

泉州不愧為這個時代的光明之城,夜色中,可以見到城中閃爍的燈火的確很多,在他已經到過的城鎮中,只有帝國現在的“都城”、瓊山府可以與之相比。

可憐啊,我們的帝國陛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真正見過幾座帝國的城市。

但泉州的街市也顯得很冷清,宋軍的戒嚴是一個因素,另一個,恐怕是由於戰爭,降低了這座城市的繁華度。

不過,在我們毫無品味的帝國君主眼裡,這個時代的泉州,還是不如大多數的二十一世紀的縣城。因為這裡的燈火再多再亮,還是沒有後世稍微好點的縣城裡多和亮。再說,他也不是什麼古建築的愛好者,不會看了這些宋代的建築和街道就發燒。所以,興奮的心情是有滴,太興奮,就談不上了。

俗話說,聞名不如見面,但另一句卻是,見面還不如聞名。東的心態,大約也就是如此。

很多事情想象的太美好,其實並不妥,因為假如產生了太大的心理落差,對人的情緒更是不好滴。

東再次到福建,的確是他極其看重即將到來的戰事。他和老忽一樣,也有一種急迫感,認為時間已經不多了,故此,他一到泉州就立刻招集了所有在福建的官員和將領議事。而此時的帝國參謀院,也已經擬定了新的計劃。

東的“北伐戰略”被高桂回到瓊州一提出,參謀院的人立刻就像吃了興奮劑。

因為不論是爭霸天下,還是像辦企業,您要想把事情辦好,比如把企業做大,一定的發展戰略總是必不可少的。但提出一個合理與可行的規劃並不容易,要不,後世關於企業發展戰略的書籍,怎麼會在市場上那麼流行?

當然,哪個小子實際上也並沒有什麼本事,他擅長的,也不過就是忽悠和剽竊,但參謀院的人可不這樣認為。您現在要說帝國陛下不英明神武,拔刀砍了您的人都有。

他們立刻圍繞著陛下的“遠圖”進行了策劃,自然,所有的一切,第一步就是要在福建的爭奪中獲勝。為此,他們從水上和陸地兩個方面,重新擬定了整個計劃,這個計劃與老忽的部署是有點針鋒相對的。

首先在翁州方面,他們明確提出,劉尚武所部務必要控制從大江口到江南東路的整個水道(也就是要控制湖口以下的長江水面),確保兩淮的元軍不能從這裡增援浙江,進而威脅福建。如此,兩淮的元軍即使想增援江南,也只能從江州(九江)以上長江中游等地渡江。只不過有瓊州水師在沿岸打秋風,他們還能不能、或敢不敢抽調兵力,就不好說了。

至於江南的新附軍,每個人都把它當作了擺設。這樣,福建路即將面臨的威脅中,來自兩浙地區的已大大減輕。

而在廣南地區,參謀院所擬的方案也有兩個,一是除了水師加大活動的力度和範圍外,命鄒?率江西之軍也進駐?山,協助水師抄掠廣南東路的沿海,務要拖住沿海各地的元軍。二就是在同時,讓張應科所部和黎德的水師,在廣南西路也伸出觸角,牽制哪裡的元軍,儘量不要讓他們向廣南東路轉移兵力。

可以說,兵部的謀劃中,在牽制上,主要力量還是水師。

但是,在東的心目中,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一個環節重要。而這是他根據後世的經驗和《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所得到的啟示。

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一中,曾特別有一段關於軍中糧草運送的推斷和描述,其大略為:“卒自攜五日乾糧,……,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加矣。”

他的意思就是:在宋代,軍士每人可攜帶五天的乾糧,三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已經到了極限,如果出動十萬大軍,輜重部隊佔了三分之一,能夠上陣打仗的士兵只有七萬人,這就要動用三十萬民夫來運糧,以這個時代的條件,再擴大規模就很困難了。

沈括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後勤供應是這個時代軍隊的一個難題。

北元克服此種困難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它的抄掠戰法,也就是更早的時候,孫子所說的“因糧於敵”,這就大大減少了他們對後勤的依賴。而且這個戰術,還給反攻的一方帶來極大的困難。“端平入洛”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因為當時的宋軍,也可以說是被飢餓打敗的。

可這個戰法不是沒有破解之道,哪就是“堅壁清野”。

東根本不相信元軍在山區能有多大的作為,相反,他認為這裡是他的強項。因為他不僅盡力強化了宋軍的越野能力,而且他的手下,還有著大量的這個時代的山地步兵。

作為山民的畲民,他們天生就是山地步兵的坯子。陳吊眼手下所謂的賊寇,更是送上門來的遊擊專家。所以他決定,好好收拾一下即將到來的元軍。

東在和官員、將領的議事中和眾人說道:“少傅,諸位將軍,從以往來看,北兵所擅長的,是因糧於敵。但朕要告訴你們,僅僅憑兵士自身所帶,無論糧食還是軍械,他們最多只能堅持五到七天。”

兄弟我已經抬舉他們了,後世共和國如此勇悍之軍,在哪個半島之上,開始的時候也只能進行禮拜攻勢,北兵真的比他們厲害?

“如果你們能讓北兵得不到糧食和軍械的補充,在即將進行的交鋒中,不管他們來多少人,你們都贏定了。”

宋瑞和張世傑的眼中均精光之閃,對陛下的話,他們是心領神會的。這麼些年下來了,禁軍的負重越野訓練中,究竟單兵能攜帶多少物資,他們非常清楚。更何況,這反映的其實還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

東看著陳吊眼、卯大老:“陳將軍,卯將軍,你們的手下,有不少都是慣在山中,擅長打了就走的人,這很好。你們傳朕的旨意,在軍中招募勇士,組成多支小隊,多帶鎮天雷,給朕在山裡埋伏,專打他們的輜重。”

陳大膽眯起來的眼中,已經射出了寒光,他和卯大老齊聲應道:“陛下放心,末將回去之後,立刻就辦。”

陛下的臉上有著壞笑:“記住,告訴所有參加的將士,無須硬拼,朕給他們十六個字,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雖然在後世,這是老生長談了,但它卻也同樣是這個時代的賊寇們最擅長、也是最喜歡滴,陳吊眼的臉上已經湧起了紅潮。“陛下,末將明白了。”

張世傑在一旁沉聲說道:“陛下,江淮軍也一樣會派出軍中壯士。”

東點了點頭,“少傅,現在已無躲閃必要,命所有禁軍,趁北兵未到,周圍城池的軍械和物資,能搶的一定要搶光。”

他又轉向許夫人、劉黼、蘇景瞻等人:“各位愛卿,曉諭各地官員,凡是臨戰之城池,其周圍的百姓,能轉移的全部轉移到城內或沿海。不願意走的,所有的糧食,尤其是大戶人家,除了必要的一點口糧,統統由朝廷收購運走。無論他是何人。”

“朕的旨意,就是一粒多餘的糧食,也不能留給對方。”

沈括的那段話很長,只選了一點主旨。

明天有點事,如不能更新,會在週一,當然,儘量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