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八十六章附錄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八十六章附錄

熱門推薦:、 、 、 、 、 、 、

法家與儒家的江湖恩怨

----對“焚書坑儒”所做的猜想

如果兄弟們把chun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看成是一次哪個時代在思想、學術、治國理念等諸領域內的一次江湖論劍,那麼,當時這個論劍的最後勝出者就是“法家”。

大秦帝國就是在法家理論的指導下強盛起來,並最終實現了大統一,由此,法家的思想、理論、乃至於做法,在秦代取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昭示著“百家爭鳴”的最後結局,是法家取得了完勝。

但法家的這個成功只維持了短短的十五年,隨著大秦帝國的覆滅,它就從巔峰急速滑落,受到所有人的打壓和排斥,在江湖上基本上銷聲匿跡、轉入地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它的這個短命,後世公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法家在秦國實施的許多做法過於“苛”、“酷”、“暴虐”。

並且它提出的“法、術、勢”的概念,後來又轉化為所謂的帝王之術。

法家的歷史功績其實也很突出。它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魏國的李悝所訂立的《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xing的法典。商鞅把它帶到秦國以後,秦法脫胎於此,而漢法又承繼了秦法。

如果要研究中國從“人治”到“法治”歷程,恐怕很難不提到“法家”。

歷史令人吊詭的是,法家的這個成功,實際上也是儒家的成功。因為將法家推到頂峰的最後兩個傑出之士----韓非和李斯,不僅是同門師兄弟,而且都是儒門大師荀子的弟子。

孔子去世後,他的門人形成了好幾個派別。

(祖師爺一去世,下面的人就開始分家了。這不僅在江湖上,就是宗教、學術領域內也是家常便飯,到處可見。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派別都不少,經濟學裡面的各種流派也賊多。)

其中比較有名,自宋、明開始被推舉為儒門正宗的,是以孔子的孫子子思、以及其弟子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而在戰國時期和他們唱對臺戲的,就是荀子學派。

荀子在戰國後期非常著名,他屬於孔子的弟子子貢這一系,和孟子等人最大的區別,是他持“xing惡論”的觀點。而孟子提倡的,是很多人都知道的“xing本善”。

所以請注意,“人xing本惡”的觀點並非是國外獨有。

也正因為認為“人xing本惡”,在孔子的“仁”,孟子的“義”之後,荀子又提出了“禮”和“法”。

荀子自認為自己是孔聖人的正宗傳人,他的這個標榜並非沒有道理。因為chun秋時代的亂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不可能對孔老夫子沒有影響。其次,孔子不斷地向世人灌輸做人的道理,強調“仁”,恐怕也不完全是出於人xing本善的觀念或考慮。

後世也有很多人認為,孔子和孟子所倡導的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相比之下,反而由於是在其中加入了“法”的觀念,使荀子的學說更具有現實xing。

但不管怎麼說,荀子學說的出現,至少表明儒家的治國學說到了戰國時期,不僅有了發展,而且趨向於更周密。

事實上,儘管儒生們從沒有放棄過攻擊暴秦之政,但即使是當儒學成為帝國的官方學說之後,他們仍然還是採用了法家的許多做法。

所以,後世也有人總結中國的歷代做法,是“儒外法內”。

從這個意義上講,起自於chun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其實最終的贏家是儒門的荀子。

只不過荀子的兩個好學生本事也太大了,出了師門搖身一變,成了法家。雖然助秦統一了六國,卻沒有使大秦長久地維持下去。而且後來還玩了個聳人聽聞的“焚書坑儒”,成為了儒門的死敵。結果連累他這個當老師的也被後世儒生們攻擊,甚至懷疑他到底是不是儒門之人,從此在江湖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少有人提。

關於“焚書坑儒”這件事,兄弟我在這裡提供一個大膽地猜想。

chun秋戰國時期的所謂“百家爭鳴”,就是各家不斷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彼此進行辯論。尤其是當時齊國,有個稷下學宮,各家各派都有高手在哪裡講學,舉行這種辯論會非常方便。

你比如說孟子、荀子,包括黃易《尋秦記》裡哪個以五行之說著名的yin陽大家鄒衍,都曾在這個稷下學宮裡任職。他們就很可能有過多次辯論。

作為荀子的弟子,韓非天生口吃就不提了,李斯算得上是伶牙俐齒,或許他就曾登過臺、上過場。

既然是在辯論,兄弟們都知道,雙方有時候言辭上就會激烈,出現過份的言行、甚至是叫板也不是沒有可能。那麼,李斯在言語上就難免受辱。

其實不管他上沒上過場,只要荀子在辯論中受到攻擊,李斯這種受辱的感覺就很難避免。因為過去還有一句老話,叫:“師門受辱,感同身受。”

李斯這個人其實心胸也不廣,這從他妒忌韓非的才華,在秦國迫使其自殺就可以看出。

像他這樣的人,一旦受辱,肯定難以忘掉。

所以,秦統一天下之後,像歷史所記載的、又有儒生跳出來非議秦政,而這個秦政實凝聚著李斯的心血,於是他一怒之下,就新賬老賬一起算,收了天下的書,並焚了天下所藏。

只不過由於他到底還是出自於儒門之人,畢竟還有著同門之誼,所以對儒生並沒有趕盡殺絕。

這個情節好好安排一下,並能靜下心來認真瞭解當時的歷史和百家學說,再加上一些藝術的手法,其實完全可以寫一部歷史大作。

就算兄弟我這是在拋磚引玉吧。

嘿嘿,如果五年之內要是沒人能寫好,說不定兄弟我到時就不客氣了啊。

(淚奔,兄弟我在妄斷、腹誹古人,這是不道德滴。)

接下來的這章不好寫,兄弟我還要琢磨一下,這個附錄算是把背景材料先交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