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平淡為官最新章節列表 > 第304章 304.發展問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04章 304.發展問題

新年剛過,徐清便立刻帶著自己的屬下乘坐火車離開了汴京,此時的火車儘管沒有在全國範圍內鋪開,幾段鐵路之間還偶爾需要透過輪渡來解決河流之間的阻隔,可是在華北地區,鐵路的建設規模還是最為龐大的,且經過十年的發展,火車的行進速度也從原本的二三十公里,達到了五六十公里左右,從這裡乘坐火車,顯然是最為便捷的交通工具,而徐清便乘坐火車從汴京離開,一路沿經河南、山東、江蘇、湖北、安徽等地,對當地的自然環境,經濟開發等狀況進行了仔細的視察,對於其中胡亂開發的行為則做出了嚴厲的批評。

陶敏清姐妹的死亡讓徐清對於環境的破壞產生了刻骨銘心的仇恨,在到了地方之後,看見那些備受環境汙染所折磨的孩子、老人們瘦骨嶙峋的樣子,徐清心中的恨意便也越來越濃,在巡視的過程中,徐清幾乎到一個地方便把當地治理環境的主官給罵上一通,不過謾罵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大工業化的時代,環境就是會開始惡化,然後等環境惡化到富人也受不了的時候,等到富人的餐桌上也已經全部都是工業產品的時候,環境汙染的問題才能被解決。

而現在宋朝的工業化只是讓底層的老百姓不能吃東西了而已,至於頂層的人民依舊享受著健康自然的產品,而那些霧霾和惡劣天氣的影響也並沒有那麼快出現,在這個時候想要讓富人停止創造財富的腳步,徐清無疑是擋在大車面前的那只螳螂,沒有任何的用處。

對此徐清也很是無奈,支援他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對於他所描繪出的恐怖未來,所有人也根本無法理解,在他們看來,現在的宋朝無疑是天底下最好的時代,他們沒有了草原上的敵人,他們的富裕程度遠超歷史上所有王朝的總和,天下百國向他們俯首稱臣,海外還有八百多萬平方公裡的獨有商業貿易圈,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宋人,又怎麼會面對如此困難的未來呢?

這種想法無疑是這個時代宋朝人的普遍想法,原本敬畏大自然,崇拜神明的古老思想被快速的替代,人定勝天的思潮開始成為宋人的主流思潮,人們紛紛開始變著法子的想要挑戰大自然,有很多造船廠開始不再用木頭來做船隻,而是採取蒸汽機和鋼鐵結合的鋼鐵船作為自己船廠的目標。

還有很多渴望飛翔的人開始將蒸汽機安裝在木頭做成的機身上,妄圖想用機械的力量把自己載入天空之上,還有的人則開始想要改變農作物的生長模式,妄圖想要讓農產品的產量得到飛躍性的提升,宋朝人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正在不斷的探索著地球的邊界,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不停的摧毀著地球原本的生態,此時的宋人無疑覺得自己是萬物靈長,可是他們卻恰恰不知道,在這個沒有敵人的世界中,恰恰自己,便是最為恐怖的敵人。

可是此時這個敵人卻並不強大,甚至還十分弱小,弱小到壓根就沒有人在意過它,汴京城的上空是有霧霾,可是出現的時間非常的少,還有人確實受到了食物的干擾,可是這種人只處在最底層而已,他們在這個社會上根本就沒有發言權,而且這些食物雖然有毒,可是這些人也沒有錢去看病,並且他們的壽命在工業化和醫學發展之下,從原本的二十多歲到現在接近三十多歲,壽命的增加讓他們根本就沒有想象過自己的身體正在遭受著工業用品的侵蝕,除了像徐清這樣的人可以預知到這件事之外,能夠看透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面對這樣的情況,徐清唯一的能做的事情便只有在報紙上呼籲各地開發不要過於氾濫而已,除此之外,他幾乎做不到任何的事情,林業法、環境法的實施情況並不好,因為此時的人根本就不會在乎到環境的影響對於他們到底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就像前文說的一樣,此時的宋人雖然覺得自己已然是萬物靈長了,可是他們的思維卻依舊停留在舊時代,而舊時代思維的主體便是人類是弱小的,人類對於大自然的改變是微乎其微的,即便上百萬人一起工作,最後能夠留存在世間的也只有一個小小的金字塔或者一條崎嶇的長城而已,對於地球來說,這簡直比纖芥還要微小,人類顯然不太明白此時的他們到底掌握著多麼恐怖的力量,也因此他們會做出種種毀壞自己環境的事情來還一副狂妄自大的樣子了。

所以在後期的巡視中,徐清也漸漸麻木了,對於環境問題也就只是拿出來提一提而已,而把經濟問題放在了主位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展,現如今整個宋國大地上,幾乎每個地方都會有工廠在忙忙碌碌,尤其是一些大城市,那更是工廠無數,上千人的工廠也比比皆是,而這些工廠每天所需要花費的煤炭便是一個天文數字,而在宋朝所統治的領土下,很多地方無疑是極度缺乏煤炭的,又因為山重峻險,山西的煤想要運往全國各地也是十分的困難,所以很多地方的發展便大大滯後了。

這些地方徐清自然需要關注,無論是發展旅遊業也好,還是發展當地的農業產品也好,徐清便跟當地的路級官員們一起商量,督促他們儘可能的讓當地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同時還專門申請了一筆款項撥給那些貧困的縣鎮,以方便他們儘快脫貧。

對此,那些貧困縣區的百姓自然是感恩戴德,徐清也是一路探訪一路總結經驗,從華北走到華東,然後從華東走到華南,一路直到廣州,在瓊州海峽邊上望著對面的海南島,這一趟旅程才算是徹底結束,路上所用的時間,足足四個月左右,途徑一百多個縣鎮,接見人數更是超過上萬,這些人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商人、有手工業主,也有飯店的業者,還有當地的學生,鄉黨、士紳,徐清都一一見過,回到汴京之後,便整理這一趟巡視所得到的結果,向內閣做了一個冗長詳細的報告。

在報告中,徐清對於各地區的發展不平衡做了一個詳細的報道,在他的觀察中,現如今的宋朝,沿海地區基本已經達到了溫飽的階段,即便是冬天,也很少能夠看到有人凍死了,當然,在這其中必然還是有人凍死,可是這個比例,無疑是非常非常低的了,大量的高檔建築和奢侈品充斥在大街小巷中,貧富差距擴大的非常快,中產階級的崛起則正在彌補這一差距,而在內陸地區則並沒有得到大範圍的改變,其中以汴京為中心的華北地區發展較為良好,而西北地區和東南地區則落後許多,工業水平也十分低下,工業鐵路的數量十分稀少,大量的人口依舊被束縛在土地上,而沒有進入到城市中,這一點也可以透過突破百萬人口的城市數量來發現。

在宋朝突破百萬人口的城市中,六座位於沿海,其餘四座則是汴京、大同府、徽州,以及大名府,全部都是在華北地區和東部地區,西北和東南是一座都沒有,這自然跟人口比例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對此徐清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在這些區域裡大肆修建鐵路,以方便當地人的往來,讓大量的人口到沿海地區去發展,而整個西北則就用來發展農業和重工業,輕工業則放置在沿海地區以方便物流,重工業放在內陸以方便保密。

徐清在這方面的意見顯然不會有人去反對,對於工業化,所有人的瞭解也比不過徐清,他們也很清楚這一點,在徐清報告完之後,便輪到了韓琦,自從成為國公之後,韓琦的工作便從軍事走到了政策指導和外交上來了,而韓琦憑藉著他的聰明才智,也將自己的領域處理的十分出色,讓那些商業圈中的王公貴族來到宋朝上學便是韓琦提出來的,這一點剛開始的時候徐清都沒想到,不得不說單從智慧這一點來說,這些古代精英是一點也不比十九世紀的英國紳士們來得頭腦簡單,甚至要更為聰明許多。

而在韓琦的這份報告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將商業圈變成殖民地的構思,他認為單單是商業圈對於宋朝商品銷售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若想突破這一個瓶頸,就必須要把其中的關卡和海關掌握到宋朝的手裡,只有掌握了這些國家的海權、商權,宋朝商業的利益才能得到極大範圍的擴張。

基於這一點韓琦還提出了許多自己的構思,比如說仿照宋朝的海關在全商業圈內建立起廣泛的宋朝關稅口岸,所有宋朝商品在這些地方進行買賣,將會得到定價的特權,而對於本地人,則允許其中的貴族對商業產品進行投資,讓許多工廠落地,以此來帶動當地的生產能力,以拉動對於奢侈品的追求。

其次則是建立更為廣泛的租界,將現有的三十個租界擴張到一百個以上,而租界的範圍除了沿海港口之外,還應包含內陸的交通要道,佔據這些地方,以達到徹底控制一個國家經濟命脈,政治基礎的程度,再來則是讓當地的王公貴族與宋朝的士大夫階層廣泛通婚,以保證當地的王室和公室中的血脈更加親近於宋朝,以此來維護宋朝在當地的利益,當然,韓琦特意規定必須是士大夫的子女,自然也是為了讓日益衰落的士大夫階層可以在這些土邦王族的支援下與商人階層達成一定程度的平衡,對此趙禎也很是看重,商人日益崛起,不僅僅對於士大夫們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危機感,對於他這位皇帝更是如此。

士大夫們再怎麼位高權重,他們若是想攀登高位,還是需要他的同意才能往上走,也就是說士大夫在明面上,還是必須要接受他的控制的,可隨著商人階層的崛起,作為被統治階層的一員,卻獲得了與統治階層幾乎相近的力量,這怎麼能不讓趙禎感到危機呢,只不過礙於現如今商人的存在對於宋朝來說實在太重要的緣故,所以趙禎才沒有動作,不然放在任何一個王朝,這些動搖國本的商人都會被徹底消滅掉的。

可是儘管不會動商人們,可是趙禎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們的權利,並在其中給他們一些權利,以讓這些商人可以踏上統治者的道路,以免互相傾覆而已,在這十年裡,有不少商人開始從政,成為了當地士紳的代表,宋朝還專門建立了類似議會的機構給地方上的鄉紳們以交流的平臺,而在中央,也設立了同樣的議事廳,以方便傾聽來自商人階層的利益。

到後來,為了不讓商人階層在集會中成為一枝獨秀,趙禎還特意將集會的人員從商人擴充套件到了社會各個層面,以此方法來稀釋商人的影響力,到如今,卻也成為了一支還算堅強的政治力量,其集會首領被稱為左徒,位列二品,才堪副相,地位於徐清相當,可以說是十分高超的地位了,也是唯一一個不需要進行科舉,成為士大夫便可以擔任的高位了。

對此范仲淹等人自然有些介意,可是商人勢力的日益崛起也是不爭的事實,而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他們,對於中庸兩個字顯然有著很深的理解,自然知道堵不如疏,而且一旁的徐清也不停的勸解他們,慢慢的,他們也就接受了這一件事,而且這些人雖然不是士大夫,可大多都是經受過教育的人,並不是什麼鄉野莽夫便能擔任議員職位的,而且常年處於各個行業之中,自然知道許多官員們所不知道的事情,每每提出來一些建議的時候,也讓范仲淹等人很是驚訝,許多還收錄進了法律之中,成為法律的一條,久而久之,眾人也慢慢接受了這一個機構的存在,范仲淹還曾經去過一趟位於汴京皇宮之外的集會廳,在那裡發表了一篇演講,可以說是很看重這個機構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