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平淡為官最新章節列表 > 第377章 377.改革官制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77章 377.改革官制

而對面如此多人的反對,徐清心裡也是有些忐忑起來,他對於這個位置倒是並沒覺得自己坐有什麼問題,畢竟對於皇帝位,他自己也不是很感興趣,再加上原本繼承自己衣缽的長子都已經成為了駙馬,遠離了政治中心,自己就算是權傾朝野,也只不過是一代而已,等到自己老來凋零之後,這朝堂之上自然有新人來掌握,自己根本無法做出什麼對朝廷不利的事情來。

可自古以來權臣便遭人記恨,即便什麼事情都不做,也會引來無數人的窺伺,對於這一點,徐清再清楚不過,韓信之死、周勃之災,皆是如此,他們有反叛之心嗎?無人知道,但最後皆因此而死,處在了這個位置上,遭人記恨乃是天經地義之事,畢竟權利太大,誰都想做,你不下來做不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搬倒你,而皇帝對於權臣又天然的有所恐懼,這樣一來自古的權臣自然都沒什麼好下場,對此徐清看的十分透徹。

所以面對群臣洶洶的建議,徐清也只能上表拒絕了皇帝的認命,並且說自己德行不夠,不能擁有如此大的權利,恐陷天下蒼生於不利之中,算是推辭了趙昕的意思,不過風雨顯然沒有那麼快過去,趙昕對於自己這道命令,早已經想過了無數次,此時的徐家和趙家已然是隨著徐寧和慧真公主的結合,聯絡在了一起,讓徐清當宰相,趙昕不是沒有顧慮,畢竟徐清在民間的威望也好,在朝中的勢力也好,若是讓他當宰相,其勢必然要比宋朝立國以來任何一位宰相的權力還要來的大,只要認命,即便是自己以後若想要罷相,也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若是放在徐寧與慧真之前,趙昕是怎麼也不會答應的。

可隨著這兩個人的結合,趙昕對於徐清便已經完全放心了,因為趙昕瞭解徐清,自己的這位老師可謂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尤其是對於自己的孩子,那就更是寵愛有加,簡直不像是父親,倒像是兄弟一般,現在徐寧成了自己的姐夫,若是徐清想要反叛,則徐寧必然會加以阻止,面對自己的兒子,徐清必定會有所猶豫,除此之外,自己與他八年的師生之情,自己與他幼子的兄弟之情,有了這些感情在,只要自己在,徐清就不會有所動作,這是趙昕所相信的,並且沒有了政治上的傳承人,徐清即便勢力再大,對於趙昕來說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而對於權利這一點,趙昕則是受到了徐清的思想影響,對於把所有權利集於皇帝一身這種做法本來就不是特別的看好,自古以來,多少的皇帝廢除相權,加重皇權,最後皇權一時無兩,可國家的實力卻越來越衰敗,可謂是為了一姓之尊榮,將整個天下踩在了腳下,對於這一點趙昕有深刻的認識。

當然,作為既得利益者,有清楚的認識,並不代表會有所行動,歷史上有很多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也知道困難是什麼,甚至連方法也掌握在心裡,可是終究不會去做,為什麼?就是因為利益在災難爆發之前不會損失,所有人便儘量往後拖延改革的施展,希望能夠多賺取一些利益再進行改革,人人皆如此想,最後國家滅亡的事情,實在是歷歷在目,趙昕雖然也知道著一些,可讓他去下決心削弱皇權,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直到工人運動的爆發,讓趙昕徹底看清楚了皇權過於集中的危害就是百姓失去了控訴的權利,最後導致他們的憤懣只能透過暴力革命的方式來宣洩,而不是採取更加文明,更加少損失的辦法來解決,而想要給百姓控訴的權利,就必須要讓地方政府掌握更大的權利,讓他們可以根據當地百姓的意見就近實施改革,以當地的風土人情作為參考進行改革,這樣的改革就不會像現在一起,完全是粗曠型的改革方式,要搞工業化,全國都搞工業化,有些地方明明不適合搞工業化也硬搞,到最後工業化沒搞成,還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除此之外,皇權過度集中之後,也導致皇帝的權利過於龐大,宰相根本就沒有制衡的能力,皇帝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也根本不需要顧慮其他人的感受,這件事情原本在趙昕的眼中無疑是天經地義的,可隨著工業化的進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對於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開始提升,他們希望自己的夜生活能夠更加豐富多彩,他們希望自己出遠門的時候不被路上的土匪搶劫,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享受一個乾淨的環境,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住在漂亮的小洋房之中,他們希望自己得病了可以看得起病,他們希望自己能夠給孩子付得起昂貴的教學費用。

他們希望工作之餘可以有假期去旅遊,他們希望自己的城市可以多建一些圖書館、博物館來增長見聞,他們希望這個社會可以提供他們更多的工作機會,他們希望這個社會可以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他們希望這個國家能夠有自己的一份,他們希望這個國家不再用暴力針對自己的人民,面對人民如此多的需求,對於統治者的要求自然越來越高。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時的皇帝已然不像原本的皇帝一樣,只需要坐在高高的御座之上,淡然若定的指揮著一切就可以了的,當這種種的社會矛盾擺在桌子上的時候,即便是再聖明的天子,也根本處理不了如此眾多的事件,所以他必須要分權給自己的宰相。

這其中的道理就很像現在的政府和以前政府之間的差別,看看我們史書中記載的以前的政府,一個縣裡的官員,最多就只有縣令、主簿、縣丞這幾個官而已,三個人可以說就決定了一個縣裡面所有的事情了,而現在呢?一個縣裡面擁有多少的官員?縣長、縣書記、副縣長、人大、政協、教育、公安、司法、紀委、環保、衛生、國稅、地稅、商稅等等,大大小小的官員不下百人,這便是現代政府和古代政府之間的區別。

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的分工也越來越細,所需要的專業能力也越來越強,皇帝即便是學究天人,對於書本上的知識過目不忘,也根本不可能處理如此多的學科,其中一些東西就必須下放,這裡的下放,不僅僅是把皇帝的權利下放給宰相,還是把中樞朝廷的權利下放給地方。

這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理解,在以前農業時代的適合,無論是沿海的郡縣,還是內地的郡縣,又或者是靠著河流的郡縣,一個地方官所需要負責的事情無非就是梳理水渠、鞏固河道,同時收糧收稅,勸進農桑,這便是他們的工作,即便有變化,變化也十分的小,可是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商品產出以及人們職業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地方政府的要求便也越來越多。

一個山地為主的郡縣跟一個靠海郡縣的管理方法必然是要不一樣的,可是在宋朝的體制下,地方官的權利微乎其微,即便是收上來的稅,除了給衙門裡的人發工資之外,剩下的錢全部都要上解朝廷,然後由朝廷統一分配,在這個過程中,當地的衙門甚至連管理的權利都沒有,所有錢財的徵收都由三司派出的人馬來管理,沒有了錢,地方上的衙門自然也就沒有了權,有些有識之士想要做些什麼,也是徒呼奈何了。

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權,皇帝的權利下放一部分給宰相,讓宰相可以更加自由的處理政務,盡情的施展才能,然後把中央的權利下放到地方,讓地方的財源更加充沛,以此來依照自己的優勢來建立新的商業模式,要想做到這一些,擴大宰相的權利是十分有必要的。

所以下放權利已然是必定的事情,無論是誰,趙昕都會那麼做,若是沒有徐清他也會交到另外一個人的手上,這不是任何人能夠決定的,而是由社會的改變才決定的,若是不交,天下事務日漸繁雜,就會全部由皇帝一個人來處理,大臣們只能做一個部署,決議還下皇帝來下,那麼皇帝不被累死就是國家大小事務都會拖延許久,辦公效率極度低下,這便是唯一的後果。

其後甚至會引發更大的叛亂也說不定,而人類的歷史也幾乎是這樣走過去的,在英國這個世界上最早工業化的國家,最開始的時候皇帝還有徵稅、開戰的權利,後來隨著社會制度的複雜化,權利開始進入議會,皇帝成為了橡皮圖章。

這種情況持續到二戰之前,再然後隨著二戰的硝煙散去,第三次工業革命降臨,人類的社會組成模式變得更加複雜,議會之中的上議院便失去了權利,下議院開始掌握大權,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技術革命,在政治上導致的結果就是掌握權利的人變得越來越多,中國也是如此,最開始的時候掌握權利的人很少,地方上更是沒有什麼權利,無論做什麼,都是參照中央的計劃來執行。

而到了後來,地方上的權利開始逐漸擴大,直到現在五險一金之類的社會制度也可以根據當地的社會發展來進行變革以更好的發揮市場經濟的經濟發展,這一切,都是因為公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所導致的對於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從下至上的一次次潛移默化的改革,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既然如此,當然是徐清這個老師他更為信任了,畢竟徐清是一直看著自己長大的,兩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亦師亦友,把權利交到徐清的手上,總好過交到別人的手上,所以他當然不會因為徐清的拒絕而放棄,在第二天,趙昕立刻便重新下達聖旨,任命書中一字不變,這一道聖旨之後,反對的聲音小了很多,顯然,所有人都能透過趙昕的這一個動作看出,趙昕是真的要把權利交給徐清了。

不過徐清還是表示了拒絕,不過這一次的拒絕就不是那麼乾脆直接了,中國古人講究謙遜,像這類重大的人事任命,自然不能爭著搶著去接,不然就會給人一種不太好的觀感,覺得你這個人是個官迷,徐清自然也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第二次拒絕了趙昕,隨後趙昕又釋出了第三次聖旨,昭告天下任命徐清為宰相的訊息,這一次徐清終於沒有再拒絕,同意了趙昕的意見,正式成為繼范仲淹之後,大宋朝的宰相,官居正一品,紫袍著身,領太師銜,為天下重臣之官宰。

任命徐清之後,徐清在第二天的大朝會上便正式宣佈自己的政治使命,其中第一條就是改革官制,如今的官制在徐清看來,權利太過分散,且散官太多,無權之官也太多,這些人大大擠壓了朝廷的俸祿,且並不會對宋朝朝廷的運轉有任何的好處,只會降低朝廷的運轉能力,這在徐清看來,簡直是非常糟糕的一個制度了。

且隨著社會的進步,朝廷之中的事務也是日漸繁雜,可是朝廷中樞之中的部門還是以六部為主,最多再加上樞密院、三司使以及徐清自己創立的農業部和教育部而已,這樣的結構對於現如今的宋朝來說無疑是非常單一的,多出來的那些新的機構、職業、行當基本上沒有人去管,又或者是多個部門同時進行管轄,這直接降低了朝廷的處世效率,也讓社會的矛盾頻發,這些事務都需要朝廷能夠趕緊拿出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去處理,這不僅僅是徐清和趙昕兩個人的想法,也是滿朝諸公的想法。

畢竟社會上要是出了什麼事,皇帝總是要找人背鍋呢,宰相當然是最佳人選了,宰相自然不願意背鍋,自然也要找其他人背鍋,來減低自己的罪責,那麼最後這鍋就會甩到他們的頭上,對於這些各部門的首長來說,自然是痛苦不堪,每每社會上出了什麼事,就立刻膽顫心驚,害怕扯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他們也迫切的希望改革,只是該如何改,卻是意見紛紛,沒有什麼定數,現在徐清想要改,自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想知道,這位大宋的肱股之臣到底會進行怎樣的改革,來讓這個朝廷能夠更好的運轉起來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