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平淡為官最新章節列表 > 第593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93章

更為重要的是,徐清的信件,等於是幫張青北的所作所為背書了,以後徐清將直接可以與張青北聯絡,省卻了中間毛戡鑑的環節,這對於張青北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徐清是整個天下最為重要的幾個政治人物之一,能夠與他保持直接聯絡,這對於張青北來說,是不可錯過的機遇,在此之前,他一向都是直接跟毛戡鑑聯絡,然後由毛戡鑑來聯絡徐清的,如今能夠直接聯絡,這自然代表自己獲得了徐清的認可,或者說是忌憚也可以,無論如何,這起碼說明自己的意見足夠引起徐清這位大人物的注視,這讓張青北如何能夠不高興。

而在此之後,他的改革便也能夠更加大刀闊斧了,畢竟有徐清的背書,這讓他的威望也瞬間拔高了不少,原本還處於觀望中的市長和鎮長們也開始紛紛加入,而在民間的影響力,張青北也開始慢慢擴大,而在此之後,張青北便終於開始建議,組建起一個橫跨西大陸的民選組織機構,這個機構將仿照本土的議事廳,選拔西大陸地區中的精英人士來擔任議事廳的議員,但相比起本土只有監督權的議員,這些議員的權利將會非常大。

首先是立法權,將直接由議事廳來擁有,當然,這些法律必須是在符合本土法律的前提下才能制定的,畢竟西大陸只不過是殖民地,當然不可能額外制定與本土相悖的法律,這等於是謀反了,當然是不可能的,二來則是西大陸的財政向議事廳進行轉移,所有財政的撥款,必須由議事廳議長的簽字,才能撥款,這樣一來,財權集中在西大陸,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三來則是建立起一個常設機構,這個機構將負責對整個西大陸進行整合,算是整個西大陸的政府,以此來控制各大地區的行政問題,任何矛盾,比如水源的分配,森林的分配全部由這個仲裁機構來判定,而仲裁機構的人選,則是由議事廳的議員們來擔任,如此一來,便能將整個行政體系納入到議事廳之中,而在此之後,整個西大陸也將完成粗糙的民間整合,以此來形成一個有雛形的大陸政府,以此來跟趙曙進行對抗,相比起如今的一盤散沙來,要容易的多。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更為關鍵的是,這個議事廳的選舉,將全部由百姓來進行,且它的權利之大,可謂是駭人聽聞了,立法權、財權、裁判權,這三項權利,將使議事廳成為西大陸不可忽略的一股能量,甚至成為西大陸的主流,為此張青北還給議事廳起了一個新的名字,改成了議會這兩個字,以此來彰顯議會區別於議事廳的地方,當然,前提是這個政府必須能夠得到建立才行,在此之前,這也是張青北極力要獲得徐清支援的原因。

若是沒有徐清的支援,西大陸的人是不是真的敢跟著自己與趙曙作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今的制度雖然好,但改變制度,大多數人也並不是活不下去,只是有些活的不自在而已,又何必僅僅因為自在兩個字,而讓自己要遭受叛逆的懲罰呢,而如今有了徐清的支援,那情況可就大不一樣了,徐清如今在世界上的地位,猶如神明一般,不可取代,這也是為什麼趙昕即便再怎麼下三濫,也不敢直接對徐清動手的原因,就是因為徐清的威望實在太高,只要動他,便會使整個天下發生巨變,這種鉅變不是趙昕能夠控制得住的,所以他才沒有動手。

而張青北得到了徐清的支援,便給了西大陸的人民一劑強心針,讓他們敢於站出來支援張青北的改革,所以張青北才無論如何一定要獲得徐清的認可,不然他想執行自己的計劃,恐怕也沒有什麼人會站出來,可現在,隨著徐清的支援,張青北的提議立刻被很多人接受,而官府即便知道張青北的所作所為,也不敢有什麼動作,畢竟徐清的威望實在太高了,即便他辭去宰相之職,只要是他的命令,恐怕也無人會不聽吧。

再說了,如今西大陸上很多官員都是新學思想派的,他們的思維本就十分的開放,作為官府,他們只提供基礎服務然後增收個人所得稅,至於其他的事情則全部由當地選舉出來的政府來負責,雙方各行其政,井井有條,根本沒有什麼摩擦,這些人在西大陸並不少,他們對於如今制度的支援力度也非常的大,在他們看來,官員並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應該是要以人民福祉為先才是,帶著這種思想,他們對於民選政府便有著天然的好感,而在這種好感驅使之下,再加上徐清的支援,他們這些人對於西大陸的新政,也是滿懷著期待,畢竟議事廳可沒規定只有老百姓可以參加選舉,他們這些衙門官員同樣也可以。

這就給了他們仕途一個很大的提升空間,與其做一個小小的縣令,又為何不參加選舉,從而成為一名議員的,根據張青北的規定,這個議會的議員最初大概只會設定四十名左右,也就是說,其中任何一名都將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比一個只有部分權能的縣令好得多了。

但趙曙顯然無法容忍這種情況出現,所以西大陸的第一次對抗,便在這個時候爆發了,趙曙立刻下令召見張青北,讓他停止對於議事廳的組建,對此,張青北立刻借坡下驢,說自己不再將組建議會,但是本土原本就有的議事廳卻應該組建起來,如此並不違反法律,難道不可以嗎?

面對這一條,趙曙顯然沒有辦法反駁,他沒有想到張青北認慫的速度竟然這麼快,一時間有些恍惚,猝不及防之下便同意了張青北的意見,而這正是張青北想要的,建立議會,在如今趙曙勢力強大之時是斷然不可行的,他雖然擁有名望,但軍隊還沒有建立起來,實力不夠,勉強去夠,等於是找死,所以他是不會去做這種事情的,之所以會說出來,只不過是為了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罷了。

而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就是議事廳,雖然只有監督權,但已然是民主機構的基礎了,只要設立了,難道未來還不能加權麼,雖然移民人口越來越多,自己的優勢只會越來越大罷了,而趙曙顯然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也正在抓緊著時間,落實著皇帝的命令,首先便是從新世界城開始,而財政,便是首要的第一條。

收回財權,重新迴歸衙門,這對於趙曙來說至關重要,新世界城是整個西大陸的港口中樞,附近還有金山和銀山,是整個西大陸最為富庶的地方,若是得到了這裡的賦稅,就能讓趙曙的勢力瞬間膨脹起來,所以他自然是想要奪得這些東西的,同時也是為了籠絡軍隊的心,畢竟這些軍人都是跟隨著毛戡鑑遠離他鄉的,如今雖然直接領導變成了自己,但是對毛戡鑑依舊是有些念舊的,為了切斷他們之間的糾葛,自己就必須做出一點實績來,比如說給他們漲漲工資,提高一下福利,這顯然是幫助自己的絕佳手段,而若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自己先掌握財權,而他的理由也很簡單,民選政府是非法政府,自己合理合法的從中拿回屬於朝廷的財政,又有何不可呢?

趙曙是西大陸的總督,他完全有權利做這件事情,張青北得知此事之後,立刻去找毛戡鑑,讓他去跟趙曙談,務必穩住趙曙,如今的趙曙並不清楚毛戡鑑心中的想法,提出這件事也是為了測一測毛戡鑑心中的想法,見他來見自己,並且提出了對取締民選政府的異議之後,趙曙很是客氣的送走了毛戡鑑,然後從奪回財權,變成了平衡財政。

這顯然是毛戡鑑在其中發揮了作用,不然趙曙不會如此輕易退卻,顯然,他也不想引起大規模的反感,所以只是收回部分的財權,但這樣的結果張青北是不滿意的,在此之後,無論是修建鐵路還是修建公路,又或者是建設軍隊,都需要大把的錢,如果把其中一部分錢給了趙曙那麼他的計劃就等於是完全落空了,所以自然是不會給的。

而這件事也就徹底僵住了,這是趙曙下達的第一個命令,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這第一把火才剛剛放出來,就被張青北給堵了回去,這又怎麼受得住,整個新世界城立刻有了些劍拔弩張的氣味,而張青北則是逼著毛戡鑑站出來,讓他來抵抗趙曙的怒火,從而給自己時間,去組建軍隊。

當然,現在想要立刻組建起一支軍隊是很困難的,畢竟軍隊並不是把人湊在一起就行了額,更為關鍵的事情還是增加移民人數,為此,張青北連忙下達了一條命令,那就是開放更多的移民人口給殖民地的百姓,並且殖民地百姓在登陸西大陸之後,所獲得的土地數量將從原本本土人口的十分之一,上升到八分之一,與附庸國百姓僅僅相差十分之一左右的差距,如此一來,便能吸引更多的殖民地百姓進入到西大陸中來,以此來快速擴大西大陸的人口,這才是對於張青北來說最為有利的。

而毛戡鑑在張青北的逼迫之下,也只能硬著頭皮跟趙曙理論,雙方都掌握著軍隊,誰也奈何不了誰,但張青北很清楚,兩方對峙之下,最後堅持不住的,一定是毛戡鑑,而不會是趙曙,毛戡鑑終歸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所以張青北必須趕在毛戡鑑支撐不住之前,把西大陸的人口擴充到一個相當龐大的地步,且把他們必須同化為自己制度的信徒,另一方面軍隊的組建也必須拉上日程了。

張青北的移民方案,很快便吸引了大量的移民進入西大陸,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便湧入了大約二十五萬人進入西大陸,這個數字可是非常的不小了,整個西大陸的人口也從原來的三十五萬人,變成了六十萬人,而整個新大陸的人口,則由原本的六十五萬,飆升到一百萬人口,可以說是短短一年的時間,新大陸的人口終於突破了一百萬,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在這個高度之下,張青北對於西大陸的鐵路路線設計也終於有了一些每畝,從新世界城到東部的瀾悅城,整條鐵路大約一千公裡左右,橫跨整個西大陸,中間的附屬路線加在一起,大約有兩千公裡左右,總計三千公里,一共分為三個工期,前五年修建主幹道,一千公裡,後十年分別修建這剩下的兩千公裡,只要這個鐵路網修建成功,如今現有的主要城市,就都能夠連通鐵路網了,另一邊高速公路網也已經設計完畢了一大批,開始慢慢進行規劃建造,整個西大陸算是徹底成為了一個大工地,而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毛戡鑑和趙曙的對峙依舊在繼續,在張青北的鼓勵之下,毛戡鑑並沒有立刻退縮,而是繼續在與趙曙僵持著,保持著危險的平衡,從而給張青北爭取著更多的時間,而在朝廷內部,徐清也慢慢對朝廷完成了新一輪的整合。

在這一輪的整合之下,朝廷內部更多的位置換成了徐清的自己人,而在地方上,也把許多保守派給你撤了,當然,徐清的舉動並不激烈,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把那些告老還鄉的官員換上新黨的官,以此來加強新黨在地方上的控制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廣開財源,在他看來,如今的資本家,尤其是金融資本家們,在銀行業和工業的輔佐下,實在是賺的盆滿缽滿,有些得意忘形了,而且他們賺取的財富太多,對於朝廷來說也非常不利,對他們徵收高額的稅收,這跟現代的發達國家幾乎是一樣的,畢竟他們賺得多,自然要從他們的身上多抽點血出來,以此來補足窮人們的生計,以及基礎建設的空缺,這是必要的,所以在調整稅制之後,宋朝的盈餘又重新開始增加,至於資本家們的抱怨,徐清就只能當做沒聽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