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平淡為官最新章節列表 > 66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663

用工業品來換取原材料,然後用原材料再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賣回到殖民地,換取更多的原材料,這便是殖民的意義,而這種更高階別的剝削,則能夠在無聲無息中壯大宋朝的實力同時,也不容易給當地帶來太大的敵意,這才是最為重要的,若是蠻橫的進行搶劫,則會讓當地群眾對宋朝產生強大的敵意同時,還要派重兵進行保護,花費的精力將會把大量的財富消耗在這種爭鬥中。

而貿易就要好多了,只需要維持一個地區的穩定,然後透過高科技來徵收高額的智商稅,從而便能讓宋朝持續在全世界抽取大量的財富,而工業品換取原材料不過是最為粗淺的方法罷了,如今宋朝的殖民地基本還是採取這種方法,所賺取的利潤十分龐大,但這還不是剝削的最高形式,如今以工業品換取原材料的方式進行貿易,宋朝能夠獲得的利潤,大概是十倍左右。

也就是十份原材料換取一份生產出來的工業品,然後以此類推,其產生的財富自然是不差的,但這並不高階,在工業時代,十倍的利潤不過是最小的利潤罷了,而且這些工業品的科技含量非常的低,各個殖民地只需要仔細研究一下,下點苦功研究出來不是什麼問題,等到殖民地本土能夠生產出這些工業品之後,其中的利潤必然會快速下降,就像現代,重工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大量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的利潤,只能夠依靠數量來維持。

而在現代,真正讓各個發達國家能夠維持富裕生活的,則是更為高度的科技,比如說汽車,醫學器材,晶片,軟體,以及金融,文化產業,這些才是真正一本萬利的產業,而醫藥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一顆藥的生產成本或許只有五文錢,但是販賣到市場上,卻能價值一貫,二十倍的利潤,若是販賣到國外,一枚藥則要達到五貫左右,相當於一百倍的利潤,這可要遠遠超過工業品的價值了。

還有就是奢侈品了,其實根本來說,奢侈品之所以會那麼貴,一個是因為他所用的材料本身價值就十分高昂,但更重要的還是文化,現代的奢侈品大多是西方的品牌,其原因便是因為全世界人都十分追崇西方文化,所以西方的奢侈品大行其道。

而在這個時代,宋朝的奢侈品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便是因為宋朝的文化和實力乃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所以宋朝的奢侈品無論在哪個國度都會受到當地人的熱捧,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力,他超越了金錢的範圍,將奢侈品的價格變成了藝術品的價格,從而賺取大量的利潤,這也是為什麼奢侈品雖然銷售量小,但每年給宋朝政府交的稅卻是名列前茅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的毛利率太高了。

一個皮包,生產成本或許只有二十貫,但放到市面上卻價值三四百貫,若是出自名家之手,便是上千貫也是不稀奇的,這樣的利潤率,在國家的高稅收之下,自然成為了國家下黃金的雞了,如今青黴素也同樣是如此,在此之前雖然也有一些特效藥得到了國家的承認,但這些藥品的作用都遠遠沒有青黴素來的廣泛。

所以當青黴素被推出之後,所產生的財富也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藥品的收入,若是推行海外,他的收入必然會成為宋朝的一大新的支撐,而這便給了官員們一個新的思路,原本在徐清的感染下,他們已經接受了工業產品可以產生大量利潤的想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其實歸根到底,之所以工業品能夠產生大量利潤的原因,還是因為科技的發展而已,但這一點官員們是很難真切的肯定的,畢竟大多數官員都來自於傳統的儒家教育,他們對於科學雖然不再像以前一樣排斥,但若是要讓他們承認,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要遠遠超過官員們的行政力,超過個人的能力,是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的唯一途徑,這還是非常困難的。

他們能夠把科學與儒學看的平起平坐已然是非常困難了,更何況還要讓他們承認,科學是解決世界一切事務的根本,這簡直太困難了,即便是在現代,許多人依舊覺得科學並不是萬能的,把科學當做萬能,便是一種新的宗教而已,總是認為哲學應該與科學平起平坐才對,可若是沒有科學,沒有科學所產生的科技,人類又怎麼可能繼續向著未來行走呢,哲學讓人類更加知道自己和世界的關係,自己和自己的關係,讓自己更加認識自己,但這還遠遠不夠,人類若想要衝破地球,去往宇宙縱橫,需要的不僅僅是認識到這些事物之間的關係,而是要擁有改造這些關係的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一個人,他知道要向前進,可怎麼才能前進呢?哲學無法告訴你這一點,唯有科學才能告訴你,路應該怎麼走,在徐清的眼中,科學超越一切學科,唯有科學,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至於對於個人,那麼哲學應該是與科學齊平的,但既然是一個國家,那麼更多的還是要把科學放在更高的層次上去看。

而這恰恰是官員們的死穴,深受儒家教育的官員,對於科學始終處於一種漠視的態度,他們總是認為人的主動性,能動性要遠遠超過了科學,就像他們認為,如果有病了,應該要忍耐,只要忍耐便能憑藉意志熬過去一樣。

還有面對一些科學上的困難,急於求成,希望儘快得到成果,便不停的給科學家們下達行政命令,給他們規定時間讓他們務必在時間之內做到,可科學又哪裡是行政命令能夠干涉的呢,如果沒有找到竅門,便是十年,二十年也是做不成的。

官員們總是認為,人力可以勝過物理的自然規律,從而認為意志可以戰勝科學,但這種想法其實是非常荒謬的,科學講的就是自然的規律,而自然的規律無從改變,只能適應,在適應的過程中去利用他而已,但妄圖想用人力去改變物理規律,這不僅僅是不可能,更是愚蠢的。

就像一個人認為自己能夠改變物理規律,從而在他的世界裡,一加一並不等於二,而是等於三,從此他便認為自己可以改變物理規律了,但事實就是一加一永遠等於二,而不是三,他始終什麼也改變不了,這種人定勝天的想法,著實對於宋朝的科學界,以及現代的中國科學界有著許多的阻礙。

科學是絕對理性的,是需要一次次實驗去驗證的,而不是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改變的,若是強制改變,最後遭殃的也只能是人類本身而已,而在青黴素這件事情上,那巨大的利益不得不讓官員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不得不說這是青黴素所帶來的一個更大的好處。

那就是讓官員們明白,科學的進步是可以為這個國家帶來巨大利潤的,帶來巨大利潤這件事情的本身,並不僅僅由戰爭和人口的增長這種事件來完成,只要科學不停發展,宋朝的科學始終引領整個人類,那麼宋朝將永遠可以依靠科技從全世界賺取大量的利潤。

這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這一點,光靠徐清用嘴皮子說,是很難完全讓整個官場明白的,而官場都不明白,也不用指望老百姓能夠明白了,在老百姓的眼中,科技這個詞的概念,都是很難理解的,他們最多就知道如今的生活是依靠科技才能夠到這個地步的,所以他們對科學是尊重的。

但具體科學是什麼,他們卻說不出來是什麼,這就造成了一個後果,那就是老百姓普遍都尊重科學,支援科學的發展,但面對科學具體發展出來的物品,總是排斥的,青黴素就是其中之一,歸根到底,就是老百姓在心裡其實根本不相信科學,只是因為朝廷說得多了,媒體報道的多了,從而不知不覺間信了而已,若是科學的產品真的放在自己的面前,他們還是願意用那些老辦法去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這就是如今百姓對於科學的態度。

而隨著青黴素,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便在全國接受到超過兩千萬貫的訂單,而在五個月之後,生產線正式建立,更是從全世界各地接收到超過五千萬貫的訂單,這個龐大的數字徹底讓整個官場和朝廷震驚了,單單是現在的訂單數量,就能夠為朝廷納稅超過三百萬貫以上,若是一年以後,根據三司的計算,一年的訂單量便將超過兩億的規模左右,而到那時光是稅收,宋朝便能佔據上千萬貫,這是何等的財源啊?

在這個時候,不由有人又把目光放在了備受矚目的照相機身上,以如今照相機一臺四百貫的價格來看,等到生產線建設完畢,一臺照相機的價格應該會在三百貫左右販賣,而一臺照相機的成本價則是在一百二十貫左右,也就是一臺便可以賺取一百八十貫的利潤,而在這利潤之下,全國最起碼會銷售五萬臺以上,而它們的維修又是一個巨大的生意,而且根據科學院放出來的訊息,照相機研究所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把照相機小型化的工作了,若是這一點做到了,那麼照相機在全世界範圍內必然大為暢銷,雖然比不上青黴素的銷量,但依然能夠為宋朝提供大量的稅收。

這便是科技的力量,也是真正的脫離了政治影響力,第一次展現在官員們的面前,這對於他們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震撼,而這樣的震撼,所帶來的效果,便是他們的行政思維開始改變,原本是人定勝天,以為人本,而現在則是慢慢開始重視科學的作用。

具體表現為,若是有一個地方遭了水災,若是放在以前,官員們自行處理就是了,若是碰到有經驗的官員,那麼當地百姓的受災情況便能控制住,若是碰到一些沒什麼經驗的新手,那麼水災就會擴散,最後依靠國家力量來賑災,而現在,許多官員會紛紛開始詢問自己城市的水利專家,甚至會到汴京城來詢問這一方面的專家人士,利用科學的手段來治理水災。

這便是思維的改變,還有就是在對待科學的態度上,以前院士們雖然享受國家幹部的待遇,但許多官員因為他們的手中並沒有實權而怠慢他們,認為他們只不過是一群讀死書的書呆子而已,並不看重他們,而現在,這些院士們開始得到了官員們的重視。

而另外一個好處,便是在對待科研經費時,官員們總算是真的重視起來了,原本對於科學的研究經費,只有徐清一個人非常重視,但即便他是首相,也不可能做到已一己之力去支撐整個科學界的研究經費,所以他的做法便是把更多的經費放在科學院,工程院和應用科學院這三所院校身上,以此來保證宋朝頂尖研究力量。

但這卻是放棄了大學的研究經費為代價的,誰都知道,大學應該是理論和科學的溫床,但因為官員們的不重視,所以導致大學的經費主要依靠民間資本的資助為主,以及學生的學費來補充,這也是為什麼宋朝的大學的學費始終居高不下的原因,因為國家的補貼十分稀少,而民間的自主又非常的不穩定,所以大學為了能夠維持研究所的運轉,就必須從學生的身上拿走更多的經費從而讓研究進行下去,這直接導致許多窮人家的孩子不能上大學,即便徐清成立了許多貧困學生大學經費委員會,但這對於整個宋朝來說,也不過是杯水車薪,徒勞無益而已。

官員們對於國家的稅收,更加喜歡把錢放到教育上,放到工業上,放到教育上,這自然容易理解,儒家便是以私學起家的,有教無類這是儒家的信條,有了錢之後對於教育的投入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徐清一提出給大學修建體育場,整個朝堂幾乎沒有人有什麼異議一致透過了,還有就是工業,他們認為工業是國家的命脈,唯有工業強大,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至於科學,投入其實是非常少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