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平淡為官最新章節列表 > 806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806

看看現代也是如此,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風景相比起浙江來說,自然風光無疑是勝出許多,而陝西,河南,山西等省份在歷史建築物上,相比起浙江來說,也要強大的多,但浙江每年無論境內遊人數還是境外遊客數量,都名列前茅,基本可以排在全國第三,第四左右的位置,其中發達的交通,貼心的服務業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們來到這裡,也願意在這裡消費,這才是最重要的。

像很多陝西的著名景點,比如說秦始皇兵馬俑和陝西歷史博物館,都非常的經典,可大多數人看一下這些建築之後,再在西安逛一逛回民街,幾個在市中心的景點比如鐘樓,芙蓉園之類的地方,就打道回府了,並不會去玩更多的地方,而在浙江則不同,除了西湖美景之外,還有西溪溼地,單單是一個西湖,周圍的景點便是成群成片,同時在西湖旁邊,還有現代化的購物商場,如果想要吃飯了,既可以吃到傳統的地方特色,也可以品嚐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美食,民宿,酒店,客棧應有盡有,同時交通極為發達,城市管理出色,沒有什麼太多的小偷,路上不認識路找人問路,大部分人也都會熱情的回答。

同時當你過馬路的時候,司機們都會停下來等,而不會去按喇叭,熱情的市民也讓更多的人願意來到這座城市來度過一個舒適的假期,正是因為如此,浙江的旅遊業才會蒸蒸日上,而刨除了著一些,單單看浙江的旅遊景點,其實並沒有太多出色的地方,西湖也不過是一個小湖泊而已,與太湖,小西湖相比,都要小得多,而若是論自然風光,與華山,泰山等名山大川相比,自然是小家子氣的很,但就是因為交通,服務業的發達,市民的熱情,讓這裡成為了國人最愛來的旅遊城市。因此經濟發達的地區,往往旅遊人數也會多一些,至於一些歷史名城,你很難刺激他們在當地進行多次的消費。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就像敦煌莫高窟,這是國人十分喜歡的一處景點,每年的訪客量都達到四五百萬的人次,可敦煌市卻無法像杭州市一樣,將這些客流量分流到敦煌市的各個商場之中,他們來到敦煌,大多只會看一看敦煌莫高窟,然後住上一晚就走了,而在杭州,你除了能夠看到漂亮的風景,精彩的人文和歷史,還能隨時進入大都市之中,進行便捷的購物。

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這是杭州做的很好的地方,南京也同樣是如此,作為國民政府時代的首都,南京保留著大量屬於那個時代的建築,這些建築也給南京增添了一絲與其他城市不同的味道,而加上他交通的便捷,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進駐這座城市,可以說,這才是旅遊業的精髓,沒有發達的交通想要成為旅遊業的大城,是不可能的。

而第三座舉辦世博會的城市則是在南京,是的,前三次舉辦地點都是在長三角地區,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像後世長三角與珠三角並駕齊驅,是中國經濟的兩個龍頭,在這個時代,龍頭只有一個,那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尚且還不能與長三角相提並論。

當然,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珠三角的人口比較少,此時尚且是漢族移民珠三角不超過五百年左右的時間,且客家人,廣府人,閩南人三個部族在這裡歷代紛爭,互相之間爭勇鬥狠,十分厲害,所以珠三角各個城市之間也並不團結,宗族問題比較嚴重,二來則是因為如今的宋朝,沒有像清朝一樣,設立廣州十三行,將與外國貿易的大權全部交給廣州,在這個時代,任何港口都有權利去參與全球貿易,如此一來,自然也沒有了給廣東發展的歷史機遇。

要知道前世的廣東之所以會這麼厲害,引領經濟發展的鰲頭,其中很重要的兩個原因,一個是清朝的十三行制度,只允許外國商人在廣州的十三行進行貿易,將外國貿易盡收於廣州一地,自然為這裡培養了豐富的人才,而這種人才在其他城市是不具備的,他們擁有與外國人交流的經驗,對於外國的瞭解要遠遠超出其他地區的國人,國父先生,便是廣東人,在這裡,你可以接受到整個世界最為先進的思想,各種各樣的思潮在這裡湧動,從此時起,廣東便具備了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

二來則是在鴉片戰爭以後,香港被割讓給英國,成為租界,一旁的澳門也在葡萄牙的手中遲遲未歸,這當然是中國的恥辱,但對於廣東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因為這兩處租界的存在,廣東人有充分的機會去接觸來自於外國的文化,這樣一來,在新時代的浪潮之下,自然接受到了最為廣闊的有關外部世界的訊息,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又有香港和澳門的存在,就近可以吸收這些港資,澳資,順利脫胎換骨,從而一舉超越長三角,成為了如今中國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省。

但在這個時代,長三角依舊是整個中國的經濟引擎,甚至如果按照歷史原本的走向,在五十年以後,長三角還會成為政治上的引擎,首都將會從汴京搬到臨安來,不過如今這種事情已經不可能發生了,不過即便如此,在五胡亂華時代之後,直到唐代,長三角地區就已經奠定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基礎,到宋朝,因為國土面積狹小,人口數量眾多的緣故,宋朝的士大夫們即便再不喜歡經商,但為了養活老百姓,同時解決冗官,冗兵,冗費這三冗問題,必須要廣開財政,而靠種地是不行的。

北宋是中國所有大一統王朝中最小的一個,即便是傳統意義上的漢地十八省都沒有全部佔領,而是還有一些被遼國佔領的,所以歷史上也經常有人對宋朝到底算不算大一統王朝感到質疑,甚至對於宋朝能不能代表統一王朝,而產生懷疑,在這麼小的土地上,如何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同時還要解決外部的壓力,遼國,西夏,大理,以及貴州,廣西,邊陲的那些部族,這就必須要求宋朝政府進行改變。

首先是引進佔城稻,擴大糧食產量,從而增加老百姓的口糧,抑制物價,二來自然要透過經商,來賺取更多的錢,然後用這些錢去養官員,養軍隊,解決財政支出的困難,因此雖然儒家一直提倡重農輕商,但在宋代,為了解決財政問題,以及不讓老百姓捱餓,造反,便開始廣泛的參與海洋貿易活動,其規模之大,船隻之多,交流的物品之廣,不僅僅遠超前代,便連後世的明清兩代都無法與之並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商業奇蹟了。

而因此,長三角地區也在這個過程中,奠定了自己雄厚的基礎,擁有十分充足的資金,二來相比起經濟上的發達來說,文化上的發達也是如此,自宋朝以後,科舉考試正式成為中國選舉人才的唯一通道,在這之前,雖然從隋朝就發明了科舉制度,唐朝開始廣泛應用,但那時的科舉制度限制還是很多的,不僅僅對人的身份有要求,同時大量的官員也是不透過考試,而是直接進入朝廷當官的,科舉制度看上去不像是為了選人才而設計出來的制度,反倒是皇帝為了壓制門閥所設計出來的制度。

所以唐朝雖然普及的科舉制度,還創立了武狀元科舉制度,但那時的科舉,三年一次,每次大概只招收三四十人,數量是十分稀少的,在龐大的官僚體系之中,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大量的官僚由門閥士族所充任,真正的平民當官是十分稀少的,而到了宋代,科舉開始真正成為全民的一件事情,基本上除了一些極其少數身份的人不能考試之外,其餘人等都可以考試,同時隨著印刷術的普及,書本的價格開始下降,人們有了餘錢之後,便會讓自己的孩子去讀書,知識不再被少數人所壟斷,而朝廷也在科舉的人數上開始不斷提升,從最開始的三四十人,到後來三四百人,擴大了將近十倍左右,而這其中江南地區的文人士子的數量可謂是多如牛毛。

自此之後,江南也就成為了整個中國出文人最多的地方了,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中科院誕生,其中第一屆的院士之中,來自上海,江蘇和浙江的院士數量就在三百人左右,將近佔據整個中科院的一半,這些現代科學家雖然與古代的儒生無關,但從中也能看得出來,江南地區的人文素養還是很高的,文化底蘊也不差。

因此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文化底蘊上,長三角都要遠遠超過珠三角地區,而在政治上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更是無法比擬了,宋朝所出的宰相裡,江浙籍的多如牛毛,徐清自己就是浙江人,而廣東籍的卻一個也沒有,不是這一屆沒有,而是開國以來就沒有過,,在這種情況下,你指望朝廷會把舉辦世博會的權利給廣東,這實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對於這些官員們來說,造福自己的家鄉才是正途,這種由朝廷選擇舉辦城市的活動,自然是需要上面人的意見的,而朝中有人,自然好辦事,而廣東這樣朝中無人的,自然也就只能自強不息了。

而作為第三屆博覽會的舉辦城市,南京自然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相比起上海的燈光秀和杭州的鐵塔,南京所展示的自然就是他獨有的園林藝術了,雖然說蘇州園林甲天下,不過南京的園林也不差,同時為了融入新時代的元素,這些園林與傳統中國式的園林也不同,為了宣揚中國式的審美,這一次的展覽館,全部被修建為園林的模式,一個巨大的莊園中進行展覽。

這也是第一次展品被以品種分類成不同的產品然後進行展出,無論是崑山還是杭州,都是在一棟建築物裡進行集中展出,而南京則不同,食物放在一個建築物裡,工業品則放在另外一個建築物裡,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彼此有園林,走廊,迴廊,遊廊相互溝通,園林之中亭臺樓閣,盡是中國元素點綴在其間,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杭州與崑山的世博會。

為的自然是行銷南京了,經過崑山和杭州兩次世博會的洗禮,南京官員們也開始意識到,原來世博會並不簡簡單單的就是產品展銷會,他還具有推廣城市的能力,南京歷來在城市競爭中,就把杭州放在自己的對手位置上,上一次世博會杭州藉著鐵塔的東風,再加上環保的概念,瞬間吸引了無數文青對杭州歌功頌德,這一次的旅遊人數將南京壓得抬不起頭來,這一次南京自然也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每一棟建築,整個莊園都是請宋朝最好的園林設計師來建設,融合進現代的材料,將整個園林完全按照人們心目中對於江南水鄉該有的樣子去設計,園區內還有一條小溪流過,上上下下迴廊遍佈,奇花異草掩映其中,身處其間,就像是到了世外縹緲之地似得,簡直就不像是在人間生活。

而為了達成這樣的效果,設計團隊自然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因為設計的園林並不僅僅只是普通的園林,而是要與現代相融合的園林,這就很難了,因為中國建築有屬於自己的風格,一般來說都比較清雅,尤其是南方,以白色和黑色為主色調,徽派建築就是江南水鄉在人們心中既定的形象,而如何在這種形象上面去創造出一個既符合人們對於江南水鄉想象,又要比照現代建築,寬敞舒適的風格,這一點是很難達成平衡的。

不過總體而言,設計師們所拿出的產品,還是讓眾人很滿意的,古代建築受制於材料的限制,往往都會比較陰暗,內部空間也比較狹小,不像現代建築,透光性也好,還是房間的寬廣程度也好,都要遠遠超過,但需要注意的,正是一些細節,而如何把江南水鄉的細節著重體現,這才是設計師們最需要去做的事情。

為此,很多人都去各地採風,從安徽到浙江,還有江蘇本地,從各種各樣的建築中尋找靈感,最後設計出了這十四套建築,每一套建築都有自己的院落,同時彼此之間流水穿過,迴廊相連,園區之中還有撐船的船伕,旅人們可以順勢坐船,去往另一處的園區,這樣的建設,雖然有一部分人依舊不滿,認為這樣的園林建設,不符合園林的規制,但大部分人顯然對於這種園林很是喜歡,隨著照片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報紙上,立刻南京風潮席捲全世界,而來到南京旅遊的人也是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