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平淡為官最新章節列表 > 844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844

所以他們在離開孤兒院之後,進入社會往往就會做出一些對社會上其他人士不利的事情,我們不能否認有許多好的孤兒院會把人引向比較好的方向,最後他們和大多數人並不會有什麼不同,甚至對於這一段經歷也看做是一次人生的歷練,但在孤兒教育體制不完善的如今,許多事情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孤兒院問題也是朝廷最為重視的一個問題之一。

畢竟問題少年給社會造成的麻煩可不比成年人給社會造成的麻煩來的小,尤其是這群年輕人,他們還有大把的時光,但因為走錯了路,最後很多人在二十幾歲的年紀便死在了不知名的地方,這種結局未免太過悽慘了一些。

而他們帶來的社會影響也十分的惡劣,對於這些行為,朝廷都是需要去改變的,但總體來說,女嬰的問題相對來說更加嚴重,朝廷除了樹立嚴格的法律來禁止這種行為之外,還採取了許多種做法,來禁止這種行為的發生,比如說加大對於男女平等的教育。

在以前,徐清把男女平權只看做是一種政治上的宣告,對於女性到底承受著多麼大的痛苦,在舊社會,徐清是不瞭解的,因為他生活在現代,他所聽到的有關於女性在社會上受到的排擠,幾乎都是一些無病呻吟,他們不涉及生命,更不涉及權益,因為徐清本人的生活水平很高,見到的人也基本都在這一個層次上,農村婦女,貧下中農女性們的生活,他是接觸不到的。

在他的階層中,女性們都是聰明的,漂亮的,他們大膽自信,你完全看不出她們受到了怎樣的壓迫,但他們的口中卻也是女性權力說個不停,所以在徐清的印象中,女性的權利就是平等工作的權利,女性應該與男性吃飯時aa制等話題,根本沒有涉及到生死存亡這樣嚴肅的事情。

但自從治國理政以來,徐清這才知道什麼叫做命如草芥,這些嬰兒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性別便在剛剛出生的瞬間便被剝奪了活下去的可能,他失去了父母,甚至還有不少會直接失去生命,這樣的現實,讓徐清感到震撼,也讓許多生活在城市裡,錦衣玉食的人們感到震撼。

他們一直以為這樣野蠻的事情,大概只有殖民地上的人們才能做得出來,怎麼可能出現在天朝上國的土地上呢?但令他們無法接受,也必須接受的現實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女嬰被殺死的人數非常的多,在農村之中,甚至達到了普遍的程度,這讓許多人感到震撼,也讓他們不敢相信這一切,但越是不敢相信,人們就會更多的去瞭解,而這其中的細節,自然由媒體去瞭解,然後報道。

原本隱藏在貧困之中的棄嬰問題開始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媒體在其中的功不可抹,許多依舊保留有棄嬰傳統的村莊在深山老林之中,一般人根本走不進去,他們卻憑藉著不懈的努力,探查到第一手的資料,然後將他們寫成文章,發表在報紙上,讓全國民眾得以看到這些棄嬰的人,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些文章無疑是十分沉重的。

剛開始的時候,民眾只是大聲的責罵,說這些父母丟人現眼,喪盡天良,竟然連自己的孩子都不照顧好,怎麼能夠幹出這樣的事情,可慢慢的,他們也意識到,這些父母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在這個避孕能力沒有那麼高超的年代,孩子就是會不停的懷上,而在農村,想要打胎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同時經濟上的貧窮,讓許多家庭根本養不了那麼多的孩子,棄嬰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交給孤兒院去養,或者有富裕人家願意養的,他們都不介意,他們不愛自己的孩子麼?

他們當然也愛,為人父母,哪裡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只不過在男孩與女孩兒之間,更加愛男孩兒罷了,這種種的報導,站在各個角度將這件事情描述了個乾乾淨淨,其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徐清的威望再一次上升到了頂點。

按理來說這件事情其實跟徐清沒什麼關係的,畢竟女權朝廷的態度一向是中立,雖然徐清的妻子王梨是中華婦女保護協會的會長,但徐清並不會插手自己妻子手中的事務,王梨也不會跟徐清要什麼特殊的保護政策,雙方互不干涉,自己幹自己的事情,徐清是不會特意出頭,去幫著說什麼呢?

那為什麼會有人把徐清給推到威望的頂峰呢,原來是在一篇報紙上,一位記者將如今棄嬰的問題延伸到了經濟發展上,說這些父母為什麼要遺棄嬰兒呢,重男輕女是很重要的一點,更關鍵的還是經濟的發展,使得許多父母開始不再丟棄孩子,而是一同撫養了,所以近幾年棄嬰的比例是越來越低了。

而經濟發展,自然繞不過徐清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得整個宋朝大部分人脫貧,從而不用再做這麼揪心的選擇,導致棄嬰率的下降,因為這些,社會上才再一次念起徐清的好來,想到這些,徐清也是曬然一笑,確實如此,經濟的發展有的時候真的能夠解決很多問題,比如說許多的天災,若是沒有錢和鐵路,就無法把買來的糧食運送到災區。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像古代,一個巨大的天災往往會造成數十萬人的死亡,以及上百萬人的流離失所,易子相食,啃樹皮這種事情在書中都有過明確的記載,而在工業革命之後,尤其是化肥的誕生,使得糧食生產量上升了好幾倍,其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天災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開始降低,尤其是對於糧食的影響,比如說乾旱和洪澇災害,雖然依舊殺傷力強悍,但透過全國大量的鐵路,可以火速將糧食運送到災區,雖然會造成比較大的經濟損失,但是人數上的死亡已經可以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了,這就是科技進步的力量。

棄嬰也是如此,大多數的農村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即便是生下了女孩兒,也一般不會再遺棄,而是會養著,這些都是社會生活所發生的變化,但是畢竟是工業時代的初期,許多家庭對於棄嬰問題依舊是不夠重視的,這其中就不是金錢的問題,而是思想上的問題了。

他們天然認為女的就是不如男的值錢,所以生下女的就是賠錢貨,是在替別人家養媳婦,這種思想甚至在現代還有很多人會有,這其實是一種很奇怪的思想,男女平等的現在,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孩兒也不會因為嫁給了另外一個男人從而忘記掉自己家的人們父母,但這種思想就是在這個社會十分盛行,即便是在現代的中國許多農村地區,這麼想的也不少,這種思想上的觀念,就不是透過金錢能夠解決的了,而是需要思想上的改造。

這就需要動用媒體來進行更大的宣傳,且報紙還遠遠不夠,畢竟報紙是認識字的人才會去看,一般帶有這種迂腐思想的人,往往連字都不認識,所以報紙是沒有用的,還需要透過其他的手段來,告訴民眾,男女之間的差別不應該這麼大,人們應該改變這種思想對此朝廷倒是出了很大的力氣。

原本朝廷保持中立,是因為思想上的鬥爭,朝廷並不想參與,朝廷是負責治理國家的機構,而不是改變思想的機構,但隨著許多觸目驚心的事實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朝廷也無法對此熟視無睹,且在這個國家,除了朝廷能夠改變這種情況,快速建立起人們心中的道德,恐怕再也難以有這樣一個機構可以改變這一切了,所以朝廷選擇站出來,改變這一切。

各個縣城全部都要派出捕快和宣傳員,去每一個村莊,即便是再偏遠的村莊也必須去,然後在當地駐點,告訴當地人,棄嬰將會判什麼樣的罪行,同時徐清還計劃著一項新的工作,那就是捕快駐村工程。

在古代中國,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皇權不下縣。”意識是皇帝派出來的官只管道縣這個級別,至於下邊的村子,鄉鎮則由當地的士紳來進行管理,也就是所謂的自治,這種管理相對來說成本要低一些,但在工業革命之後,這種管理顯然是不夠的。

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住在農村,而這些人口朝廷是無法直接進行管理,而是要依賴鄉紳來管的,這種事情自然是不靠譜的,所以在中國古代,經常會被農民起義所推翻,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對於基層的管理並不牢靠,不像歐洲,歐洲很少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分封制使得,政治權利可以觸碰到這個國家的最底層。

每一個民眾都是分封制下的一個階層,彼此之間互相形成金字塔的格局,這就是分封制的好處,十分穩定,而在工業革命之後,徐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必須加強對底層的控制,以此來保證自己的改革不會被地主階級所威脅,這一點十分重要,王安石的改革之所以失敗,便是因為他得罪了當權派,尤其是地主階級。

地主階級除了收農民的地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收入便是高利貸,農民需要青苗來種植土地,而地主租界給他們,從而獲得龐大的收入,而王安石透過青苗法剝奪了他們在其中的利益,這自然遭到了他們的記恨,而在農村這個單位,朝廷的影響力十分薄弱,基本屬於一個又一個的自治體,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能夠做手腳,最終導致青苗法的破產。

而徐清則不同了,他十分清楚的認識到,若想要改革社會,首先要做的便是改革政府,政府率先改革,使得政府要適應新的社會制度,從而才能更好的把控改革,就像商鞅做的那樣,要想能把控住改革的節奏,首先要抓住秦王的心,再來便是統合整個國家的政治資源,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一條取消掉,然後將世襲的官位也給取消掉,如此一來,官員任命全部出自與己,將國家大權集中在手裡,然後再去改革整個國家,自然是無有所不成的。

而王安石卻是率先進行社會變革,然後再進行政府變革,自然會引發整個朝廷的內亂以及國家的混亂,徐清吸取了這個教訓,所以當他面臨眼下不安的局勢時,他的第一手便是率先進行國家制度的改革,其中對於地方上比較重要的一點,便是將行政機構從縣這個級別延伸到鄉鎮這兩個級別,在鎮設立衛尉,在鄉設立衛所,增加對於地方的控制權,以保證整個國家納入在國家體系中,任何地方只要有風吹草動,當地的衙門立刻就能知道,瞬間就能做出反應,這些衛尉和衛所,就像是朝廷安插在這些鄉鎮中的眼睛一樣,不停的幫著朝廷尋找著妄圖顛覆朝廷改革的那些人,將他們找出來,然後進行懲罰,這是徐清之所以能夠改革成功很重要的一點。

但從現代角度來看,單單是安插到鄉鎮似乎也不夠了,村子才是宋朝行政上最為基礎的單位,而在這麼多的村子上,朝廷卻沒有安插一個人進去,這些村子都是自治的,由他們內在的族老進行統治,這些族老不懂法律,只懂自己的宗法,利用宗法來進行懲治,根本就沒有法律精神可言,以前徐清不想管,但現在卻必須要管,將朝廷的觸手伸到這些地方去,幾乎已經是必然的事情了。

但如何做,還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如今宋朝土地上,人口超過一百三十人以上的村莊數量在二十萬個以上,就算一個村子放一名捕快,那也是四十萬名捕快,如今宋朝全國的捕快也不過三十四萬人左右,突然之間增加四十萬名的捕快,朝廷開支從哪出暫且不說,光是從哪找這麼多的人就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但問題再嚴峻也必須要解決徐清已經下了決定,這件事就是要做,那麼誰也阻攔不了。

不能讓這些村子成為不法之地,任由當地的宗法來進行管教,這是絕對不行的,朝廷的法度必須成為全民的共識,只有這樣法律才能成為人們心目中正義的準繩而不是什麼個人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