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之漢威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三十七章各方謀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三十七章各方謀算

就是這樣兩支巴牙喇,正在向威寧衛進軍,嶽忠的處境十分危急,在此情況下嶽忠當即下令撤退,向平頂山撤離,現在已經超過三日,想必劉興祚他們,已經應該到達大凌河一帶,自己的任務也算完成了,也該抽出身子撤離了。

嶽忠帥領這一支千人騎手,飛速向的平頂山撤離,而阿敏收復威寧衛之後,並沒有就此駐軍,直接下令所有兵士,立即上馬追擊明軍。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就在阿敏剛剛說完,那些巴牙喇已經整齊的上馬,追隨阿敏整齊的出了城門,直接向南飛速的前進,整個動作行雲流水,所有人都是默默不語,可以從他們眼中,看到堅定的目光,好似前方的一切,都不能阻擋他們。

雖然他們只有一千餘人,但是這一千人無疑才是精兵,精兵中的精兵,如果嶽忠看到這些軍隊,也會明白為何明軍,與後金作戰會節節敗退,也會明白袁崇煥也好,孫承宗也罷,他們都以防禦為主,不敢與後金在野外交戰。

嶽忠騎著黑雪,看到遼民也好蒙人也罷,臉上都是深深的畏懼,看到察巴根也是一臉緊張,嶽忠對著察巴根道:“察巴根,你為何如此緊張?”

“大人,你是不知道啊?”說到這裡察巴根也是一臉落寞,把巴牙喇的事情,詳細的對著嶽忠說了一遍,這不僅讓嶽忠也是緊張起來。

嶽忠只所以撤出威寧衛,本是防備金軍合圍自己,雖然聽到察巴根講到巴牙喇,本以為就是女真八旗而已,哪想到還有這般說道。

“察巴根,那巴牙喇與蘇完瓜爾佳的騎兵相比怎樣?”嶽忠聽完急忙對著察巴根道。

“大人,蘇完瓜爾佳氏雖然勇猛,在後金女真族中,也可位列前十,但是三人未必能頂住一個巴牙喇。”

“那這些巴牙喇有多少人?”嶽忠心中一驚,急忙開口道。

“據我所知,巴牙喇在女真族,要屬莽古爾泰部下最多,有七百餘名,鑲紅旗最少,大約有二百名,畢竟巴牙喇是女真秘事,誰也不知道具體的數額,但是總體來說絕對不超過萬人。”

萬人,雖然這數額不多,但是依照察巴根的說法,這巴牙喇絕對不可小視,而且這樣的一支騎軍,既然不被大明知曉,顯然也是後金有意藏拙,看來後金的崛起,不是偶然之間的產物,還是有相當大的底蘊的。

奴兒哈赤活著的時候,薩爾滸戰役一支巴牙喇就有參戰,但是那個時候這一支巴牙喇,才不到百人,並未受到明軍將領重視,世間只知女真八旗勇猛,卻不知巴牙喇更是驍勇善戰。

天啟二年廣寧之戰,莽古爾泰曾帥巴牙喇出戰,正是因為這一支身披重甲的騎軍,打的孫得功亂花流水,不得不攜將帶兵逃竄。

孫得功回到明地,曾向巡撫王化貞詳細說了此事,但是因為熊延弼當時與王化貞不和,對於孫得功言語根本不信,說他是藉故推脫,讓孫得功戴罪立功。

可是王化貞因為懼怕奴兒哈赤之兵,率先帶兵離去,只留下殘兵老將讓孫得功等人守城,明知是死孫得功被逼無奈,只好開成投了金軍。

這一時期正是巴牙喇擴大之初,卻沒有被明軍知曉,寧遠大戰之時,袁崇煥卻是知曉這一支精兵,但是那時候巴牙喇並未裝備重甲,外面以輕甲與皮甲防護,故此遼東鐵騎就是仿照巴牙喇所建。

可是寧遠大戰之後,巴牙喇主腰的戰鬥卻不是對明,而是主攻北方蒙古諸部,此時的巴牙喇從輕甲開始更新重甲,不久成為後金的重騎兵。當初林丹汗組建固山鐵騎,就是為了對抗金國的巴牙喇,故此大明並不瞭解以前的那支精兵,現在已經成為一支兇猛的鋼鐵騎軍。

嶽忠此時沉思,並不能理解這一支叫做巴牙喇的精兵,到底如何強悍?可是也知道此時自己處境十分危急,只希望能抓緊時間趕到平頂山,此時的平頂山,就是後世本溪的平頂山森林公園。

這裡四面都是小山環繞,平均海拔在四百米以上,主峰在六百米以上,而這裡森林密佈,也是阻礙騎兵的最佳地點,嶽忠也是打的主意,那就是利用平頂山植被茂密,對後金騎兵展開一場阻擊戰。

當嶽忠帥兵到達平頂山,嶽忠開口對著察巴根道:“速度下馬進山,備好糧食,嶽寒。”

“在。”

“你與察巴根帶兄弟們,把坐騎找個地方隱藏好,嶽離。”

“在。”

“你帥百餘人,在山腳下一路向上,佈置陷阱機關,嶽法。”

“在。”

“你帶兩親衛兄弟,去探明金兵軍情?”

“是。”眾人轉身離去,嶽忠則是帶著兵士,逐步向林子深處走去。

不長的時間嶽寒已經返回,駿馬都被隱藏起來,察巴根與眾人看著嶽忠不斷用手丈量,顯然是在考慮如何抗敵。

就在這個時候,嶽法也回身來,對著嶽忠開口道:“家主,現在金兵已經到達山下,嶽離佈置陷阱估計不夠,是不是讓兄弟們撤回來?”

“這麼快?走我去看看這巴牙喇,究竟長得什麼模樣?察巴根你讓兄弟們,抓緊時間休息,一會想必有場惡戰。”

“是大人。”察巴根點點頭,此時他別無選擇,想要重歸後金,那根本是不可能了,也只能安穩自己部族勇士,希望跟隨嶽忠能有一條生路才好。

此時海州渡口正面領一場大戰,本來雙方早已會戰,但是因為劉興祚遲遲未到,合圍的計劃也不能實施,雙方在渡**戰,塔拜因為懼怕明軍會斷橋,也不敢貿然帶兵前行,雙方雖然都派出兵士交戰,但是都是小規模的戰鬥。

而塔拜也是等著時機,與嶽忠不謀而合,在知道明軍兵臨海州之後,兩人一商量決定,由塔拜帶著四千蒙古右旗,直面與明軍在海州交戰,而德格類則帶著一千蒙古騎手,自娘娘宮渡口,從後方繞行對明軍進行突襲。

兩方都是打著突襲的主意,所以導致劉興祚兵行三岔河中游,與德格類的騎軍相碰,雙方在河岸直接交火,打得難解難分。

此時劉興祚十分苦惱,自己雖然率領四千兵士,但是這一支蒙古騎手也是不弱,能夠被編入蒙古旗之中,可想而知這戰鬥力顯然是不弱的。

兩方交戰初次交戰,明軍就被擊殺了二百餘人,好在此時明軍精神狀態不錯,在積極抵抗之後,在劉興祚率領下,撤退到了一處高地,利用這處高地與密林,與金兵展開一場阻擊戰,算是瓦解了對方騎軍的優勢。

劉興祚與德格類幾次交戰之下,雖然自身勇猛殺敵,但是卻難以突破德格類的騎軍,而劉興祚因為著急海州渡口的計劃,也是組織幾次反撲,可惜未能如願。

德格類心中也是知道,如果放任這一支明軍,突破自己防線,那麼塔拜那邊,必然受到明軍前後夾擊,到時候情況定是危機,故此下令蒙古騎手死守防線,時刻監視眼前這支明軍的動向,堅決不能放過這支明軍。

兩方已經有兩日膠著了,這使得劉興祚更加急躁,在大帳之中來回度著步子,苦於無奈突破金兵的防線。

從這裡也可看出,為何嶽忠沒讓劉興祚率軍,反而是任用了毛承祿,劉興祚平日裡雖然有些計謀,但是遇事有些壓不住火氣,這會導致劉興祚做事武斷。

陳繼盛性子溫和兩面都不得罪,安穩兵士絕對是好手,但是遇事卻是猶豫不定,故此也不是擔當指揮官的人選。

徐長勳年紀尚青,空有年輕人的勇武,卻沒有歲月的磨練,所以暫時的確不堪重任,故此也不再理想人選之中。

而毛承祿為人冷淡卻是心中火熱,遇到事情反而會冷靜下來仔細分析,這樣的人才是擔當指揮官最佳的人選。

綜合這四人的性格,再加上毛承祿真心效忠嶽忠,嶽忠這才決定,把指揮官的位置交給毛承祿,而毛承祿的確沒有讓嶽忠失望,在沒有劉興祚的支援,毛承祿靠著海州渡口。

對於塔拜騎軍開始阻擊,更是想出一個點子,那就是在橋上佈置大量石塊,減少後金的騎軍的優勢。

因為橋面上佈置的石塊,騎軍的坐騎會被絆腳,這樣十分不利兩方交戰,就是因為這般的佈置,後金騎軍只好下馬,陸續派出兵士驅除橋上的石塊,避免對於坐騎的影響,可是明軍擅長步戰,蒙古騎手要是下了馬,自然就沒了騎軍的優勢。

就這樣在幾次交戰,蒙族騎手不佔優勢,損傷頗巨之後,塔拜也只好下令全軍駐紮,不再管橋上的石塊了,等待德格類那邊的訊息,到時候兩面夾擊,必定會讓明軍打敗。

看到塔拜不著急了,毛承祿更是心中安穩,從容佈置大軍駐紮,死死守住海洲渡口,也是打著同樣的主意,等待劉興祚那邊的到來,對於後金後方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