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閒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五章:教育制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五章:教育制度

蘇默鬱郁的走出韓家大門,面對著韓杏兒不知情的笑靨,他甚至不敢和那雙明眸相對。

韓老爹有錯嗎?你能說一個父親對自己女兒幸福的擔憂是錯?不能,誰都不能!

他甚至搞不明白韓老爹這種擔憂的來由。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和這個時空的人心態上的差別。

相對於這個封閉的古大明封建時空,他那後世人崇尚自由平等、習慣了不羈無束的個性,壓根就是個活脫脫的異類!

這種異類,如果同時具備強大的野心,出色的才華,再有良好的機遇,完全有可能成為攪動風雲的頂尖階層。

然而,偏偏他毫無改朝換代的野心,甚至連出仕當官的心思都沒有。

這樣一個不敢寂寞,偏又不肯屈膝侍人的性子,在韓老爹的認識裡,妥妥的一個招禍的源頭。如此,又哪敢將女兒放心的託付?

今日一番話,固然是拒絕,但何嘗不是一種期望。自家女兒一顆心全系在了這小子身上,他改變不了,也不想女兒痛苦,那麼,就敲打那小子吧。只希望這小子能早些開竅,真正做出一番事業。唯有如此,他才能放心的將女兒給他。老頭最後幾句話,便已點明了這個意思。

蘇默不是個笨人,他隱隱的明白老頭的心思。可正是理解,卻更鬱悶。

囿於時代的限制,韓老爹看不透世情,可是蘇默能。從後世的各種記載中,自古以來,官場的黑暗、血腥、殘酷,比之世上任何一行都要恐怖百倍。

蘇默絕不想踏進去,或許日後會玩些擦邊球,斷不了和官場的聯絡。但是真的一頭栽進去,卻是決計不幹!

抬頭看看天色,日影西斜,周圍光線有些陰暗了下來。這一天的奔走下來,讓他頗感疲憊。原本還想著往趙奉至府上走一趟,現在也沒了心情。

仰天長長吐出口氣,甩甩頭將煩亂的思緒擺脫。

算了,就先這麼著吧。正好回去,用一晚的時間把那份教學規劃寫出來,等明天去趙奉至府上,請他出面周旋更有個說頭。

至於和韓杏兒的事兒,目前看來只能暫時放下,走一步看一步。若是兩人真有緣,日後自有在一起的一天。好在兩人年紀都還小,倒是不急。而且,有了這麼一段緩衝,也算是對這份感情的驗證不是?

少男少女的感情,來的猛烈,同樣也去的淡然。他自己雖然是成年人的靈魂,能把握自己的感情,但是韓杏兒畢竟是真的年少,對於自己的感情,真的是愛情嗎?

回想一下,倘若沒有田家這一出,兩人真的能這麼自然的走到一起?

就交給時間和事實去驗證吧。他握了握拳頭,不再去糾結,腳下轉個彎,往自家小院走去。

推開院門,屋裡黑漆漆的,透著一股寒意。這讓他心中的蕭瑟愈盛,穿越而來,頭一次,清晰的體會到那種孤獨感。

他的身體屬於這個時代,他的衣食住行屬於這個時代,但是他的心、他的靈魂,始終還是個外來人。

煢煢一身,無人認識、無人知曉。

沒有什麼胃口吃東西,摸著黑燒了鍋熱水。這個時代可沒有什麼熱水瓶,燒開的水只能舀到甕裡,拿被子包了捂著。

坐在椅子上慢慢喝了半碗熱水,這才打起精神,將蠟燭點了,擺好筆墨紙硯,開始謄寫起來。

這個時代的照明是奢侈的,一般窮苦人家,蠟燭也是點不起的。所以一到天黑,大多數人便早早上了床睡覺完事。

若不是蘇默前陣子搞了那麼一出,撈到了不菲的進項,蘇家便也是點不起蠟燭一族中的一員。

雖然現在多少有錢了,但蘇默還是難以習慣蠟燭這種昏暗的光線。所以,他今晚只準備把趙奉至要的教育制度細則寫出來。至於新書濟公全傳,且待此番救災事宜上了軌道,再抽時間寫吧。

好在眼下被走災鬧的,城裡蕭瑟了不少,也沒人催促他。

後世的教育制度,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這個理論,放在古代,其實就是君子六藝。而梯度進階雖然粗糙,但結合現下的社會情況,也足堪使用。蘇默需要做的,其實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再進行細分化。

大明學制大體可分為三級:鄉學、府州縣學、國子監。

除此之外,又分為兩大類,即: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中央官學也稱為宗學,一般是由大宗族興辦,其實就是貴族學校。主要招收的便是宗族子弟,還有些世子、長子、有蔭襲的年未弱冠的子弟;

而地方官學則稱為社學,主要是面對民間子弟,多設於城鎮和鄉村地區。

教授典籍都是從《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起始,再往後便是經、史、歷算等等。

除此外,也單設有專科。其中包括武學、醫學、陰陽學等等。

而所有這些教授,都是不分年齡大小。所有學子都需要在經過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後,院試合格取得生員資格,也即是常說的秀才;

也只有有了秀才的身份,才有資格進入縣、州、府學。但是這種入學,多是一種象徵,一種身份,倒不一定非要在其中學習。

大明規定,府學可有生員四十人;州學為三十人;縣學二十人。這些人便稱為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廩生的意思就是,將由國家提供定量的膳食供養。

至於增廣生員、附學生員則是因漸漸增多要求入學所致。都需要經過考試,依次進階。

當有了秀才的身份後,才允許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鄉試在秋八月舉行,故而也稱秋闈。鄉試錄取名額不限,也唯有過了鄉試的,便等於有了做官的資格。

而只有過了鄉試的,才有資格參加會試。會試則必在京城舉行,因為考試時間在春天,所以稱為春闈。

會試錄取名額有定數,一般都是三百名,稱為貢士。而這三百名貢士,才會進行最後一步的殿試。

殿試將決出一二三甲。一甲只有三名,便是常說的狀元、探花和榜眼,也叫進士及第;

二甲和三甲都是不定數,不同的是,二甲稱進士出身。三甲則是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特稱傳臚,所有三甲都稱為進士。

上述這些,其實從秀才之後,就沒有特指的教學之所。更多的,只是一種可以進入官場的資格。

而國子監,可稱為大明最高學府。國子監的生員可分為五類:第一種就是會試落第的舉人,稱為舉監;第二種則是地方官員的選拔推薦,稱為貢監;第三類是一定級別的官員及功臣後代,稱為蔭監;第四類是用錢物買到的監生資格,稱為例監;最後一種卻是對外的,也就是外國留學生,稱為夷生。

所以,乍看上去,大明的教育梯次很明確,但實際上,真正起到教學意義的,從秀才之後就比較混亂了。承擔教育大業的,根本上都是各地學院,大都由著名大儒或聯合、或獨立開設。各生員則或憑關係、或憑成績求入。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綜上所述,大明的教育制度,根本上是為做官設立的。後世卻是真正的重心在教授學問上。

蘇默當然不會傻的去挑戰制度本身,他要做的,只是將後世的教學意義溶入進去。相信這種有別於大明傳統的教育制度,既能引起上層的注意,同時又能帶來清名。

畢竟,一個真正為了傳業授道而制定規則的人,怎麼也會比單純為了規劃做官的制度制定者,更加崇高,更受人尊敬。

初始入學者年齡設定從六歲起,學制不是後世的六年,而是結合大明的實際情況,只有四年。這四年,稱為蒙學。

蒙學除了已有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外,蘇默加上了最引人眼球的一個砝碼:漢語拼音。

拼音,是蘇默既定的,在大明時空立足規劃中的極重要的一項。這個在三百多年後才初露頭角,而直到近五百年後才最終完善,並迸發出宏遠意義的事物,蘇默圍繞著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謀劃。

而除了拼音外,另一項被蘇默新增進四年蒙學的新事物,便是標點符號。

古人言,識文斷字。拼音是前者的解釋,那標點符號便是為後者而生。

作為一個穿越者,既然想要在教育方面有所建樹。拼音和標點符號兩項,就絕不會放過。

至於說標點符號的出現,是不是會引發儒家經義解釋的衝突,從而讓蘇默陷入士大夫對立的危機,蘇默對此毫無壓力。

自己只是提出用這種方法斷句,但究竟在具體典籍中如何使用,他當然不會傻乎乎的衝上去親自操刀。話說,這個時代的大儒不要太多了,完全輪不到他這種小螞蟻去露頭。

他要做的,便是藏在幕後,做一個高瞻遠矚的提擎者。他要的只是名,只需要給人一種擅於思考、擅於推出新事物的印象就好。其他的,都是浮雲。

在他當初向趙奉至提出教育制度問題時,他的目的就很明確,重點其實也就在這兩項上。

所以,在將拼音和標點符號詳解完成後,後面再寫的,便只是些後世學制的內容。比如學期制度、中考、末考,以及升學考。再比如蒙學、中學、高中的劃分;

然後就是課時,以及各副科的穿插配合。課時規定出每節課的時間,以及每天的課程時間;而副科也相應的做了修改。

比如體育,改為更為這個時代人接受的射、御;音樂、美術,則歸為禮、樂;數學則歸為數。至於幾何,則被放入中級學府的數的範圍。

還有一項九九乘法表,蘇默思索了一番後,卻沒有寫出來。這項技能,他準備在這個教育制度初步達到一定影響後,再配合商業方面運作時拿出來。因為在這個古大明時空,最看重計算的群體,不是儒,而是商。至於另一個群體欽天監,好吧,人家層次太高,蘇老師現在個子太矮,實在是夠不著。

好東西不能一次都露出來,必須要形成一波接一波的攻勢,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

蘇老師還是很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