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超品學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六章 季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六章 季考

學子們起身迎接山長和教授的到來,山長宋西銘一行人來到大殿前,揮了揮手,示意眾學子坐下。

眾學子坐下之後,大殿之上又響起一片竊竊私語之聲,因為山長親臨季考現場,以前可不多見。

宋西銘輕咳一聲,發表了一番勉勵之言,重申考試紀律,就開門見山的宣佈這次西閣學子的季考開始。

有書院的執事開始下發考卷,大殿之上變得一片安靜,只聽到試卷的翻動聲,以及一些性急的學子開始研磨墨錠的聲音。

山長親臨現場監考,這樣的待遇讓今天這次季考的規格無疑提高了許多,不少人從其中嗅到了幾絲不同尋常的意味,變得更加謹慎小心。

宋西銘今天親自駕臨西閣大殿的季考,顯示出對這次考試的重視,原因沒有別的,只因為最近府城傳出風聲,新上任的知府大人為了表示重視文教的態度,打算在全府範圍內評選五大書院,對評選上的書院會加大扶持力度,撥給教學經費,增加助學田等等。

對於這件事,清河書院自然十分重視,若是能夠評選上五大書院,無論是書院的名聲,還是實際的利益,好處都是顯而易見的。

而評價書院好壞高低的標準沒有其它,主要就是看書院出了多少科舉人才而已。所以書院才會對這次的季考特別重視,山長親自駕臨現場監考,按照他剛才的講話,就是務必要挑選出真正的出類拔萃學生,代表書院前去參加縣試。

考卷發下來之後,眾學子開始閱卷,有性急的已經動筆做起了貼經,墨義的題目了。江雲的卷子也到手了,他倒沒有急著去做題,先把卷面上的題目都瀏覽通看了一遍,包括貼經,墨義,試帖詩,策問,以及最重要的一篇文賦的題目。

仰賴於前身的勤奮苦讀,江雲繼承了前身的記憶,對於一些科目內的重要聖人經傳,還是比較熟悉瞭解的,基本都能背誦,明了其大概意旨,所以這貼經,墨義的題目對他來說,難度不算很大。

他大概通看了一下,這次運氣還算不差,貼經二十道題,墨義十五道題,大部分都有把握,貼經題只有三兩道比較偏僻的題或是有點忘了,或是以前沒有讀到過,做不出來,另外墨義題也有兩三道有點拿不準,還需要進一步仔細揣摩,但可能答不出或答不對。

這個成績已經算不錯了,一般來說,貼經,墨義的題目只要真正勤學苦讀,拿高分不難,但要想拿滿分,就難上加難了,十分少見,只有那些記憶力超群的天才,又憑著幾分運氣,才有可能在這上面拿到滿分。

這兩部分題,一共二十五分,大部分考生都能拿到二十分左右的分數,差距不會拉得很大,當然,像朱明,鍾大用那樣常年在這上面只拿十五分左右的差生就另當別論了。

再去看試帖詩,題目只有一句話,“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要求作一首五言四韻詩。

江雲看了題目,知道這是法聖韓單的一句話,意思很淺顯明白,若是一道墨義題,無疑就是一個送分題,但放在這裡,作為一首試帖詩的題目,無疑就有點強人所難,已是難題的徵兆了。

要想憑這句話,作一首五言四韻詩,估計今天在場的學子又要絞盡腦汁,搜索枯腸了,就是江雲見了,也有點傻眼了。

所謂五言四韻,就是每一句都五個字,又每兩句為一聯,稱為上、下聯,下聯押韻,稱為一韻,五言四韻,就是五言八句,相當於五言律詩,不過沒有五律嚴格,並不需要通篇用同一個韻腳。

在看到這試帖詩的題目之後,江雲迅速權衡了一下,決定這首試帖詩還是放在最後,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湊合一首,幸好試帖詩的比重不算太大,只有十分。

再看策問的題目,是“論糧倉的作用”,這是一個很簡單淺顯的題目,誰都可以寫上一點,而且策問的分數只有五分,比重並不大。

再看最後的大頭,佔了六十分的一篇文賦的題目。題目有幾句話,分別是: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這幾句話,都是聖人之言,有儒家,有法家,有道家,意旨也明白,根據這幾句聖人之言,作一篇文賦,體裁不限,而且是一道分述題,意即只需要選取其中一兩句聖人之言闡述發揮即可,不需要關聯所有句子,題目應該不算難。

把所有卷面上的題目瀏覽一遍之後,江雲心裡就已經有了底,開始研墨,鋪開卷子,提筆作答。

首先做貼經題,二十道貼經題,知道就知道,不知就不知,做得很快,沒花多少功夫,就已經完成,只是上面還有兩處空白,仔細又在腦海中思索一下,發現對這兩道題確實沒有任何印象,以前沒有讀過,果斷的放棄。

至於去偷瞄旁邊之人的卷子,且不說場上山長坐鎮,兩位教授旁觀,目光如炬,考場稍有風吹草動都難逃法眼,就是可以這麼做,江雲也不屑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必強求。

做完貼經題,接著做墨義題,墨義題一共有十五道,一題一分,前面幾道題相對容易,後面的難度漸漸加大,不過幸好江雲基本功紮實,基本還是有條不紊的做了下來。

只有最後面的兩三道題,才顯示出詰屈聱牙的崢嶸面目,這是真正考量考生閱讀廣博的題目,這三道題,江雲都沒有見過,不過還是可以從字面上,揣摩一下其中的意思,如果僥倖能夠猜中,還是可以得分的。

這就要看考生的臨場發揮,基本功底和臨機悟性了。

“緡蠻黃鳥,止於丘隅。”,這個句子江雲就沒有見過,不知是哪位聖人之言,字面上的意思,或許不難,就是鳴叫著的黃鳥以丘隅為家,但若只是這般直譯,肯定是得不到這一分的,必須要寫出其背後的深意。

江雲稍一思索,不得其解,只得抱著撞大運的心思,試探著寫了一個自己認為的意思,填寫了上去。

做完了貼經,墨義題,只花去了小半個時辰,接下來是試帖詩,江雲再次看了一下題目,搖了搖頭,沒有多留戀,漏了過去,開始做那道策問題。

“論糧倉的作用”,這個題目實在是太簡單了,誰都知道,糧倉的作用,無外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糧則穩,無糧則亂”的意思,江雲也不想別出蹊徑,寫出什麼深意,畢竟這只是一道五分的題,不值得在這上面花費太多的功夫,畢竟大頭還在後面。

他當即就提筆揮毫,依著‘有糧則穩,無糧則亂’的意思,寫了兩三百字,就打住了。

做完這道策問題,時間過去了大半個時辰,卷面上還剩下一道試帖詩,還有作為大頭的一篇文賦,時間還有四個多時辰,還算充裕。

他抬起頭來,四顧一下大殿,只見四下一片安靜,眾學子都在埋頭做題,或許是察覺到了他的動作,坐在大殿上方的山長宋西銘帶著威嚴的目光向他這個角落處投了過來,他不敢再多四處亂看,低下頭去,開始醞釀推敲起這篇文賦。

這篇文賦的題目算不得很難,入筆的角度很多,若是在科舉考場,也許要揣摩主考官的興趣愛好,選好這篇文賦的主旨,入筆的切入點,不過現在只是一場季考,用不著這般麻煩。

不用多久,江雲就從這幾個句子的表述中,選好了一個切入點,打算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一要點闡發開去,之所以選取這個切入點,是因為他靈光一現,想起了天.朝後世的一句名言,若是把這句名言嵌入進去,無疑會使整篇文章增色不少,成其蟲形文章的可能也大增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想好了整篇文章的主旨,又醞釀推敲一陣,這樣過了小半個時辰,他才開始試探著在稿紙上動筆,寫了一兩百字的開頭,這時中午的時間已經到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