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軍侯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九十章 草原上的動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九十章 草原上的動靜

江淮之南,金陵城內,離著北平那是相當的遙遠,就算朝廷有什麼大事發生,朱棣想要知道估計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了。

不過這對朱棣本人而言倒也沒有什麼所謂,畢竟現在他一心想要做好自己的靖邊賽王,為大明鎮守北地邊關,阻擋蒙元宿敵。

不過現在不應該叫蒙元了,而是該叫韃靼才對。

就在金陵城內風雨不斷,朱允炆忙裡忙外接受朱元璋的考驗,朝廷大臣們按部就班的上朝下朝,等待著大明新一代天子出現的時候。

位於古北口以北,努爾幹都司以西的蒙古韃靼部突然好像是打了雞血一樣。

阿魯臺那個老家夥也不知道是不是出錯了藥,猛地就想發了瘋似的開始大肆擴張,整頓兵備。

接連向外部擴大自己的地盤,原本一些依附於韃靼部的部落也被強命徹底臣服交出治下統治權力,其他一些在韃靼邊境附近的部落更是被無情的吞併。

乃至朱棣攻陷搬空了的兀良哈禿城都沒有被他放過,整個原本被雙方故意留下的緩衝預留地帶徹底被阿魯臺所佔下,成為了韃靼部的下轄地。

不過阿魯臺這突然的大動作卻不是針對大明的意思,根據探子傳遞回來的訊息,阿魯臺竟是準備和瓦剌部一決雌雄了。

這兩家蒙古草原部落,如今各佔東西一方,可以說是目前草原上最大的兩家,除此之外別無他人。

而現在阿魯臺居然破天荒的想要先下手為強,這簡直是讓人出乎意料啊。

要知道自從瓦剌部和韃靼部相互對立以來,韃靼部便一直處於劣勢狀態。

就算近幾年有所強盛發展起來,那也不是能輕易能撼動佔據蒙古草原更北部深處資源的瓦剌部。

可不知道阿魯臺怎麼就突然如此膽大妄為,想要挑戰瓦剌部的地位。

可能是他覺得這幾年韃靼部發展的夠好了,能夠有資格和瓦剌部一較高下,不然再繼續拖下去的話,那只會讓瓦剌部更加強盛,而毗鄰大明被瓦剌和明國夾擊在中間不上不下的韃靼部只會越發的疲軟。

其實阿魯臺的想法到是沒錯,畢竟這西部兼北方大部都是瓦剌的地盤,韃靼部正好處在大明和瓦剌的中間夾著。

南下面臨的是長城關隘,有大明最精銳的北地邊軍鎮守,如果阿魯臺敢犯境,那不把他滿嘴的牙崩掉了的。

往東走則是大明的努爾幹都司,更是有寧城這個最大的障礙阻攔在前,寧王朱權麾下滿編八萬帶甲之士,統御塞上九十城,麾下朵顏,泰寧,福餘三衛更是精兵強將,盡皆騎卒善戰之輩。

可以說北邊關塞各處藩王,就連燕王朱棣都沒有朱權的勢力大,麾下王府護衛軍數目雖然相同,但相比有著數萬騎兵的朵顏三衛可就差了太多了。

東南兩處皆是大明所屬,韃靼部阿魯臺除非是腦子傻了不然才不會去碰這些要他命的勢力,也就是是不是騷擾一下大明長城邊界而已,對於明帝國而言也就相當於蚊子煩擾罷了。

而韃靼向西則是亦力把裡,也就是他們蒙古所說的東察合臺汗國所在。

可這裡和韃靼部也不對付,並且他們還像大明稱臣,更是時有朝貢送入金陵城,大明也在亦力把裡設定了衛所,動這裡基本上也就是和動大明沒什麼兩樣。

再說了,就算大明不在乎,那東察合臺汗國的人也沒有功夫去管韃靼部的事,他們自己家內部問題可還是一鍋粥的,還有帖木兒這個日漸雄起的大敵虎視眈眈,自身都難保,怎麼可能還摻和到韃靼瓦剌兩部的鬥爭當中。

那東,西,南三個方向全都沒有出路,北面則是瓦剌部的地盤,阿魯臺就說目前來看自然只剩下兩個選擇了。

要麼一直這樣不作為下去,任由瓦剌部和韃靼部和平發育,等到佔據地盤更多,麾下人手更多的瓦剌部強大足以碾壓他以後被人吞併。

要麼趁著現在瓦剌部還沒有足夠強大,大明也沒有想要繼續北伐念頭的時候,他們韃靼部又正值一個新的強盛時期,以此為根本集結大軍對瓦剌動手,搏一搏拼出來個未來,說不得還能有機會幹掉瓦剌部。

如果事有成,那最起碼也能極大地削弱瓦剌部力量,假以時日雙方地位變幻都未嘗不可,到那時可就是韃靼部吞併瓦剌部了,這等誘惑誰人不想誰人不願。

當然還有一條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瓦剌部乃是三家勢力,可不像他韃靼部只是阿魯臺一人把持著。

可以說這麼多年瓦剌都沒有徹底對韃靼下死手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瓦剌內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

別看三家明面上勢力最大的是馬哈木,麾下部落士卒最多的也是他。

但另外兩家如果聯合起來也並不弱馬哈木多少,再說三家合力才是完整的瓦剌,如果三家各奔東西分道揚鑣,那豈不是自找死路嗎。

完全就在給阿魯臺逐個擊破吞併擴大的機會。

所以三家都明白,當他們三部聯合在一起的時候瓦剌才是最強的,阿魯臺的韃靼只能龜縮起來。

但如果三家內部不和,那瓦剌的強大當頃刻即滅,之後的下場自然可想而知,阿魯臺那個老家夥可不是什麼吃素的主。

三家本質上可是三股勢力,內部總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糾紛在,雖然保持著聯合的態度,但實際上矛盾的種子可是早就埋下了。

而阿魯臺就是看中了這一點,正打算趁著這對他而言天時,地利,人和皆具備的情況下放手一搏呢……

這北地韃靼部的大動作自然傳到了朱棣的耳朵裡,當然了這種對大明而言只是好事的情況朱棣自然是樂於見的。

並且就朱棣自己推算,阿魯臺哪怕是有心思打這一仗,也必然會準備個一到兩年的時間,讓麾下各方面都籌備齊全才會真正對瓦剌部宣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像他先一步擴張在朱棣這裡看來就不錯的選擇,但最根本的兩家勝算還是七三開,瓦剌七,韃靼三。

這一點朱棣自始而終都沒有改變,因為他很清楚雙方底蘊的差距在哪裡。

就算這幾年韃靼部發展迅速日新月異,可和瓦剌部仍然有著不小的差距。

單說草原上勢力最雄厚的地方就在北方,北元朝廷的底蘊也在北方,殺掉脫古思自立的也速迭兒也在北方,而這兩家可都被瓦剌部所吞下了。

至於東南一地的韃靼部,除了阿魯臺在撐著以外,哪還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部落勢力來。

所以不論怎麼算,在阿魯臺看來是他的天時地利人和,可在朱棣這裡看到的只是瓦剌部因為自身原因無法先下手而已。

可不下手不代表不會反抗,當阿魯臺的韃靼部主動入侵之時,三家所謂的那點矛盾自然煙消雲散,反而會同心協力對抗外敵侵擾,甚至還能趁勢反撲滅掉韃靼部也未可知。

再加上韃靼是入侵作戰,在敵人疆域內,如此一來地利人和皆無,還談什麼優勢。

至於所謂的天和,那是如今大明正值新老帝王交接的時候,朱元璋雖然覺得北部異族還有威脅,但總要留給子孫後代一些考驗才是,這才沒有繼續北伐的念頭。

但如果新帝登基呢,最起碼在朱棣看來所謂對於韃靼部的天和也並不存在,甚至還有不小的隱患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