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軍侯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二十七章 朱允炆之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二十七章 朱允炆之心

事情即已談妥,朱棣便不打算在此地久留,以免多生變故,也是心有餘悸彷徨不安,所以直接便調轉馬頭原路返回,也不談為父奔喪之事,因為剛才方孝孺所言先帝已下葬東郊皇陵,朱棣打算直接去皇陵祭拜一番便可,這看不透的金陵城還是不要進去的好。

而自己任務也算是圓滿完成的方孝孺自然也不會做出阻攔朱棣這等傻事,他還巴不得朱棣趕緊離開的好,也剩的他這裡再多費口舌腦中添補齊泰所遺留下來的漏洞禍事,萬一露出一點真相讓朱棣看清楚了,那可就糟糕了。

所以現在朱棣離開,對大家而言都是最好的結果,方孝孺不會攔,朱棣也不再會硬要進金陵城去,真是皆大歡喜的結果。

只是事後雙方的後續應對該是如何,這可就要看朱允炆和朱棣兩人心裡到底是怎麼樣一個想法了。

不過不用猜也差不多清楚,作為大明新帝的朱允炆心裡肯定不會輕易地嚥下這口氣,因為不管朱棣清不清楚,卻也是他這裡棋差一著主動派人示好的結局,先天的落敗了一局,尤其是再以皇的身份面對王的時候,這簡直是讓朱允炆惱怒非常。

要不是此計劃雖然由齊泰提起,但是卻由他點頭首肯的話,而且齊泰本人還是他堅定地支持者,忠心耿耿的心腹重臣,說不定這一次計劃失敗的後果黑鍋可就要齊泰來背上了。

雖然現在事情由方孝孺出面算是暫時解決了,但朱允炆心中的火氣和不甘又怎麼會如此輕易地消散掉,進而便影響到了齊泰在他心中的地位,反之取代他而上來的便是新晉重臣方孝孺是也。

再者說了,這削藩乃是朱允炆的志願,也是他既定的大明國策,只不過這等大事當不能隨意宣揚使得天下人皆知,不然眾位藩王還不得炸鍋白白升起一些不必要的事端。

所以知道朱允炆有強烈又堅定削藩之心的無非便是方孝孺等三位近臣,也許還有從小侍奉在朱允炆身邊的掌班太監,再多的人也就沒有了。

當然了,那些靠著觀察和揣摩朱允炆而自己有所猜測的朝廷大員們自當排除在外,反正不管這些人怎麼猜怎麼想,現在可不是最佳時機,朱允炆是打死了不會表露出這樣的念頭的,不然便是為將來增添一些不必要的變數。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經歷過這一次的挫敗以後,朱允炆的心裡卻發生了變化,或者說是他的不甘促使其急於想要加快實施削藩大計的進度,以讓天下間再無什麼人能夠制衡他這個大明天子,如朱棣,朱權這等王叔輩的藩鎮威脅,都要化作滾滾塵煙消散於無形之中……

這是朱允炆心中的信念,也是他明事理懂凡俗以後便確定的信念,那時他還只是東宮太子儲君的長子,身份地位雖然不凡卻也沒有太過,心有理念也只能放在最底下不能表露出來,畢竟當時不管是他的父親懿文太子朱標,亦或者其皇祖父朱元璋都是不贊同削藩的,還頗對大明分封藩鎮制度十分信賴。

那時候朱允炆雖然是眾人心中儲君的儲君,將來說不定在幾十年以後便是大明第三任君主,可實際上對儲君的兒子滿朝文武卻不會那麼關注了,因為儲君早已在前,且聲名顯赫為眾人所推舉。

雖然朱標和其父朱元璋在執政理念上有所不同,對於御下強度上一個是以硬狠著稱,雖然有些迫於形勢,但卻也是朱元璋真正的做法。

而朱標則是以溫和仁德為主,偏以文風若若的形勢,雖然也有強硬的一面,但比之朱元璋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差別。

可這兩人,也是註定的大明一二任皇帝均是對分封藩王制度很是信任,尤其贊同邊塞封王手掌兵權這件事。

雖然之前塞王的權力更大,甚至還有統籌一地軍政大權的職責,比之漢時宗族皇室分封王親貴族的權力雖然差了少許,卻也是不多,堪為一地之主,若是日久彌新,那權力覆蓋恐為皇室之禍。

這一點朱元璋看了出來,所以在最初的藩王制度上做了更改,便出現了現在的藩王制度,也是在朱元璋心中最合適的不過的。

可不管朱元璋如何更改,不管其父和其祖父如何滿意,在朱允炆心裡仍舊對大明這種制度異常的不滿和帶有深深的忌憚。

他怕將來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怕朝廷中皇宮內龍座之上的皇帝會成為地方勢力的傀儡,會成為藩王手中的牌面,已達到他們自己統治天下的野心。

這在歷朝歷代上官史屢見不鮮,雖然未必都是由皇親強權勢力為禍首,但宰執,節度使,親王,乃至宦官都有存在,雖不盡然相同,卻也是相去不遠矣。

可朱允炆自己的這份想法也只能無奈的埋藏在心底之中,生怕表露出來以後便會遭到嚴苛的說教,乃至強行更改。

這一埋便是數年的光景,直到他的父親懿文太子朱標病逝之後,朱允炆得幸入了朱元璋的眼中。

早了很多年便成為了大明的儲君,也使得朱允炆心中一直藏著的那份心思終於有機會活躍起來,能夠想辦法讓它成為現實。

並且,在朱元璋殯天之後,朱允炆更是提早數十年做到了大明最高權力的位置,從太子的長子到大明的儲君,再到大明的皇帝。

這中間短短六年時間其地位攀升之快堪為神速,在歷朝歷代當中雖然亦有出現,但在這朝堂正統天下安定之時出現的次數可絕對是少之又少。

而且就連朱允炆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的樣子,也因此少了數十年的積澱和累計,使得他缺少了很多的經驗,也缺少了一些信心。

不過這對於朱允炆而言也並非是壞事,少了數十年的沉澱,在他看來更加有利於自己削藩的理念。

如若真是數十年之後登臨帝位,那時已經多了時間滄桑經歷,見了太多太多,朱允炆捫心自問,他真的還能有當初少年之時的情懷和理念嗎。

也許不會這藏在心底的一絲不會變更,但是他自己卻會因為這數十年的光景而發生改變,從而做出了另外的選擇,走上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的道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