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軍侯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九十二章 目光放向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百九十二章 目光放向北

抓住了那叫機會,抓不住的那叫看別人立功,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可大著呢,李景隆怎麼可能分不清楚。

再說了,天子是看不懂眼前的局勢,可不代表其他人也看不懂,比李景隆還要厲害的人物那可多了去了,但是他最不服氣的徐輝祖就絕對能夠看明白眼下真定城的局勢問題。

所以為了避免節外生枝,李景隆準備立刻入宮面聖,一面是回承換帥的詔令問問天子是否還有什麼隱藏的要求,打探打探天子的意思。

另一面就是要儘快做到領兵出征,不給其他人機會,免得到時候朱允被人點撥曉得了其中的問題,那他李景隆的機會可就沒了啊,眼看著就要到手的功勞也肯定沒了啊,這還不得抓緊了還等到什麼時候。

不過李景隆的擔心卻也有些是多餘了。

就說現在朝中有資格有地位能夠和他爭一爭平燕統帥位子的人還真就不多了,而最有利的競爭對手徐輝祖卻是最不可能擔任主帥的那一位。

雖然李景隆很是想要超過徐輝祖魏國公府的地位,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在軍事上的能力對於戰局的掌握和整體眼光上,徐輝祖的的確確是要比自己強很多的,這一點根本無從否認。

可為什麼朱允能想到李景隆,卻想不到徐輝祖,這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無非就是朱棣的王妃徐妙雲,正是徐輝祖的姐姐。

這姻親關係在那擺著呢,你說你徐輝祖就算再怎麼忠心耿耿,朱允也絕對不會放下心來任用他作為平燕大軍的總指揮。

之前倒還好說,朱棣沒有扯大旗造反的時候,徐輝祖該怎麼表現就是怎麼表現,朱允也認可這勳貴之首的魏公府做法。

可現在就不一樣了,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幌子造反,還逼著天子交出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這不就是擺明了和朱允站在對立面上嗎,刀都快要架在自己脖子上了,朱允還怎麼可能放心任用和朱棣有關係的人。

如果真的命徐輝祖為平燕統帥,估計徐輝祖自己都不敢相信這件事,甚至連去赴任的勇氣估計都是沒有的,能下達這樣的詔令,天子擺明了就是要搞死你的意思啊。

所以對於李景隆而言,他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多少對手,眼下天子的詔書也到了手裡,北上成為平燕大軍的統帥顯然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

朝廷這麼大的動靜,肯定不可能悄悄摸摸的就過去了,更換平燕主帥,昭告天下倒也用不著,可昭告全軍還是要的,畢竟主帥都換了,這還要是不知情的話那樂子可就大了。

然而得知這個訊息之後,在真定城正信心滿滿準備展開下一步戰略部署的耿炳文耿老將軍卻差點沒有氣的一口血吐出來。

他這裡好不容易站穩了跟腳,以守代攻消磨掉了朱棣的銳氣,將燕軍給重新逼回到了北平地界,限制了朱棣下一步的發展。

接下來,在耿炳文的計劃當中,只要穩紮穩打一步步的向北部前進,不冒然的行事,不給朱棣一絲一毫的機會,那剿滅燕軍便是指日可待了。

可沒想到這種節骨眼上,天子居然下令更換全軍的主帥,讓原本耿炳文所做的一切都化為泡影,所有的戰略部署行動方針都需要更改乃至全面的放棄。

這有損失嗎,肯定是有的啊,但一切一切的問題都得由耿炳文以人負責,哪怕他現在已經被撤了平燕統帥的職位,卻也要擔著李景隆沒到之前的責任。

然而這些都是小問題,只要把握的好,接任之人按照耿炳文的想法一直走下去,相比朱棣也肯定蹦不了多久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現在的問題就是,天子更換了主帥,由李景隆來代替耿炳文,那麼兩個不同的主帥在戰略上的部署也肯定是大不一樣的。

甚至耿炳文都猜的清楚,從天子詔書上的叱責他就明白了,朱允是埋怨他吃敗仗,不進軍一味的死守而丟了天子的臉面,丟了大明皇帝的臉面。

這種近乎於根本不瞭解戰爭的話從天子嘴裡說出來,其實也並非那麼稀奇。

可天子用這樣的藉口來更換朝廷大軍的主帥,這可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啊,難不成京城那些個文臣武將們都沒有一個能看明白其中道理的嗎,天子就不會在這種大事的決策上詢問一下旁人的意見嗎。

然而實際上朱允還真的就問了,只不過他問的是和他一樣對戰事一點都不瞭解的黃子澄。

而那些能看明白其中道理的人,要麼沒有資格說話,要麼就是不想要得罪已經被任命為平燕大軍主帥的曹國公,要麼就是說出來還不如不說的魏國公徐輝祖。

也就是在這樣很糾結很複雜的情況下,耿炳文所做的一切都好像是沒有半分的用處,結果就是朱允命令他儘快穩定軍心,等待李景隆率領的大軍趕到,他就可以徹底交出自己的所有權力了。

雖說是很不甘心,但這畢竟是皇命,除非耿炳文也想要造反了,不然他肯定是要遵從朱允的旨意行事,哪怕在他看起來這旨意明顯是一個極大地錯誤……

有人失落就會有人高興,耿炳文的不敢相信到無可奈何完全映襯了朱棣相反的心境。

和耿炳文相比,朱棣這裡在得知朝廷換帥,而且還是由李景隆接替耿炳文職位的時候,朱棣的心情高興的都快要飛起來了,這簡直是上天在幫助他一樣,在最關鍵最需要緩解的情況下,朱棣都已經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來面對如此龜縮的耿炳文之時。

他的那個好侄兒卻幫了他一個極大的忙,說是雪中送炭也不為過啊。

李景隆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朱棣怎麼可能不清楚,現在的曹國公有幾把刷子,怎麼可能和初代的曹國公相提並論呢。

雖然都是曹國公的勳爵,但父與子之間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的啊。

對於朱棣而言,他寧可面對有著國公爵位的李景隆,也不願意接著被長興侯耿炳文噁心了。

而且最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李景隆的到來正好給了朱棣很大的機會,這簡直就是朱棣起兵以來最大的一個轉折時機。

李景隆有多少本事,朱棣就算不知道十成,那也是九成在手啊。

更別提這已經傳遍北地的朝廷換帥通文,很明顯,自己那個在金陵城裡坐著的皇帝侄兒有些不耐煩了,他看不上耿炳文固守的戰略方針,所以等李景隆來了之後必然會從守勢轉為攻勢,這恰恰是合了朱棣的心意。

因為現在朱棣手中可以掌握的資源已經不多了,他正是需要其他援助的時候,強素質的病源和將士,還有眼下他最稀缺的戰馬等等,這些可都是為將來朱棣南下所必須要有的準備。

而朱棣早就盯緊了一個地方,那就是關外的大寧城,也就是他的十四皇帝寧王朱權的地方,那裡有朱棣所需要的一切,而且還十分的合手。

但原本有耿炳文那老家夥盯著,朱棣根本就分不開身,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惹得自己丟了根基徹底變成喪家之犬。

但現在換了李景隆,朱棣就放心了,他已經可以開始轉變自己的視線,將目光投向寧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