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從萬曆到永曆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章 楊嗣昌敗亡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章 楊嗣昌敗亡

嗣昌乘船將欲行,

忽聞岸上噩耗聲;

長江水深三千尺,

不及崇禎送我情。

崇禎十四年正月,張獻忠出川後,沿途燒驛舍,殺塘卒,中斷官軍東西訊息交通,使在四川的楊嗣昌成了瞎子和聾子。

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楊嗣昌在四川多呆幾天,他可以有時間幹一件大事。

張獻忠想幹什麼大事?——拿下襄陽。

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間也,張獻忠之意也不在襄陽,而在於楊嗣昌。

楊嗣昌矛頭直指張獻忠,張獻忠對其恨之入骨,楊嗣昌想讓他死,他偏偏要讓楊嗣昌死。如何讓楊嗣昌死?辦法只有一個——借刀殺人,刀在哪裡?在襄陽。

他要以失陷封藩之罪,置楊嗣昌於死地。

張獻忠讓羅汝才與湖廣官軍周旋,自己聲東擊西,親率輕騎一日一夜賓士三百多裡,奔向襄陽。

襄陽城防堅固,要拿下襄陽,不能強攻,只能智取。張獻忠在通往襄陽的路上截殺楊嗣昌的使者,取得了軍符,然後令一部分士兵穿著官軍的衣服,拿著繳獲來的楊嗣昌的軍符混入城內。

經過幾天的準備,二月四日夜,城裡的內應發起襲擊,殺人放火,城裡頓時雞飛狗跳,亂作一團,埋伏在城外的張獻忠乘亂攻下襄陽城。

年逾七旬的襄陽王朱翊銘被押到西門城樓上,嚇得混身發抖,連喊:“求千歲爺爺饒命!”

張獻忠諷刺道:“你是千歲,反倒叫我千歲,我不要你別的,只借你頭用。”

朱翊銘想破財消災,說道:“宮中金銀寶玩,任千歲爺爺搬用。”

張獻忠冷冷地說:“你有什麼辦法不讓我搬呢?你要不借我頭,那楊嗣昌就不會死。”

他親自給朱翊銘斟滿一杯酒,說道:“我想殺楊嗣昌,可是楊嗣昌遠在四川,我想借你的項上人頭,使楊嗣昌以陷藩被殺,所以請你努力飲下這杯酒。”

說完命人將朱翊銘處斬,同時處死的還有襄陽王的兒子貴陽王朱常法、蘭陽王母徐氏、宮人李氏等四十三口。

民軍開啟監獄,救出了瑪瑙山戰役中被俘的張獻忠妻妾和軍師潘獨鰲,並開倉賑濟饑民。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此前一個月,李自成在河南勢力大增,攻下洛陽城並殺死福王朱常洵,明朝一月之間連失兩個重要的封藩,兩位重要的皇室成員被殺,崇禎非常悲傷,哀嘆道:“是天厭我家,而翦棄其子孫也。不然,賊何以至此!”

楊嗣昌原以為襄陽城濠堅固,防守嚴密,不足為憂。張獻忠從陸路出川時,還在夷陵,聽說襄陽失陷,襄王遇害,急忙從水路沿江而下,二月十八日趕到宜昌,得知洛陽早在一個月前己經陷落,福王被殺,原本重病在身的他,經此憂懼,一病不起,滴水不進。

三月一日,楊嗣昌死於沙市徐家花園,終年五十四歲。

楊嗣昌原本執意要置張獻忠於死地,然而經過崇禎十二年秋到崇禎十四年初這一年多的較量,結果恰恰相反,張獻忠笑到了最後,楊嗣昌鬧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雖然官方說他是病死,但是我認為他多半是自殺,因為他實在沒有辦法向崇禎交待,以死謝罪,是唯一的選擇。

楊嗣昌死後,崇禎感到無限的惋惜與眷戀,令以輔臣之禮歸葬,而且還親自寫了一篇祭文,表彰了楊嗣昌的忠心和辛勞,留戀與哀憐之情,溢於言表。

對於楊嗣昌闖下的大禍,崇禎沒有私毫責怪和埋怨,反而對其進行開脫,認為他“功雖不成、盡瘁堪憫”。

但是感情代替不了法律,為了維護法理的權威,警戒群臣,以示公平,崇禎也不得不按照常理,令有關部門對楊嗣昌的功過進行評定(下所司會勘以聞)。有關部門深知崇禎對楊嗣昌的偏袒,以將功抵過的方式,免除了楊嗣昌的罪狀。

然而個別言官並不買賬,他們上疏彈劾楊嗣昌,要求處罰楊嗣昌,有的人甚至要求將其“斷棺戮屍”。崇禎為此專門召集群臣,進行訓斥,他將楊嗣昌的過錯全部攬下,表明楊嗣昌是他提拔任用的,即使有錯,也是他的責任(楊嗣昌系朕特簡,用兵不效,朕自鑑裁)。最終楊嗣昌不僅無罪,反而被追贈為太子太傅。

翻臉比翻書還快的崇禎,推崇治亂世以重典,敗一方則戮一將,失一城則殺一吏,唯獨對楊嗣昌格外開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奇蹟。

然而部分言官“斷棺戮屍”的要求最終還是被張獻忠實現了。明亡前夕,張獻忠攻陷了楊嗣昌的老家湖北武陵,他心恨嗣昌,令人發掘了楊嗣昌的七世祖墓,焚燒了楊嗣昌夫婦的靈柩,並將楊嗣昌的屍體斬為兩斷,當時屍體尚未腐爛,竟然流出了鮮血(斷其屍見血),事後他的子孫撿獲半具屍體,將其改葬他處。

雖然楊嗣昌的下場很可悲,但是我們也不宜過於貶低他,他有許多可取之處。

他忠君愛國,勇於任事,積極出謀劃策,竭力維護朱明王朝的統治,確實有鞠躬盡瘁的一面。

他的文才和理論修養高人一等,與當時的許多大臣相比,他更為深謀遠慮,更加務實,尤其是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

他在四川軍事上的失敗,對大局並沒有太大影響,只是由於中央決策失誤,給明朝造成了根本性的傷害,使形勢急轉直下,難以挽回,況且在四川的軍事失誤,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楊嗣昌在四川的戰事,並不是造成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而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楊嗣昌離開中央以後,中央沒有按照他的主張,不合時宜地與清軍開戰。如果楊嗣昌還在中央,他一定會及時勸止崇禎,不會發生如此嚴重的失誤。

楊嗣昌死後,崇禎犯了一連串的重大失誤,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能夠進行匡正,如果楊嗣昌不死,以崇禎對他的信任,他一定能夠及時勸諫,糾正崇禎的錯誤,形勢就不會如此糜爛。

綜之,我對楊嗣昌的看法是:他是一個能臣干將,他的正確主張沒有被採用,他的失誤在於長期在四川和張獻忠纏鬥,忽似了對大局的掌控。他的死使崇禎失去了智囊,對明朝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