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從萬曆到永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章 東林黨的真面目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章 東林黨的真面目

應該說國本之爭與明代的黨爭沒有直接關係,但是萬曆在國本之爭的“軟弱”表現,以及其後中央權威的缺失,為黨爭的興起提供了溫床。

在“靜攝”期間,萬曆實施無為而治的方針,既不倚重閣臣,也不倚重太監,大家都沒有什麼權力,也沒有什麼事幹,爭吵的動機和載體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爭吵的必要了。

事實上,雖然萬曆躲了起來,群臣是不會閒著的,他們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樂趣,那就是:“與人鬥,其樂無窮”。

——黨爭的大戲開場了。

關於黨爭興起的源頭,明人自己有一個高度的概括:今日之爭,起於門戶,門戶起於黨爭,黨爭起於東林,東林起於顧憲成。

下面我們就來源頭看一看。

顧憲成是江蘇無錫人,他是東林書院的創立者,而東林書院是東林黨的發源地。

顧憲成的一生都在和人事打交道,他成為東林黨的創立者,有其必然因素。

明萬歷四年(1576年),27歲的顧憲成參加鄉試,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高中解元。在那次考試中,他的文章就闡述了選人、用人與治理國家的關係,可見他對人事的熱忱,源遠流長。

在人事上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步入仕途後,顧憲成在人事方面的表現更是不同凡響。

萬曆十年以後,顧憲成的大部分時間在吏部工作,在此期間,他積累了豐厚的人脈關系,也不可避免地參與了當時的人事鬥爭。

當朝廷上黨爭剛剛萌芽的時候,我們就看見了顧憲成的身影。萬曆十五年的京察大計中,顧憲成上疏言事,因“語侵執政,被旨切責”,並被貶為桂陽州判官,不久又 “擢升為吏部考功主事,歷員外郎”,重新回到了他熱愛的人事工作崗位上。

在文官集團向萬曆開戰的時候,顧憲成顯然也沒有置身事外,當萬曆提出將三皇子並封為王的建議時,顧憲成上疏力阻,明史對顧憲成的記載語焉不詳,卻用大量的篇幅轉載了這篇文章。

顧憲成在吏部的職務並不高,但能量卻很大,《明史》記載:“二十一年京察。吏部尚書孫籥、考功郎中趙南星盡黜執政私人,憲成實左右之。”

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顧憲成作為一個小小的主事,卻能夠在幕後出主意,左右他的上級,去修剪皇帝的羽翼。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顧憲成升任吏部文選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遷升、改調等事務,這是一個很有實權的差事,顧憲成在這個崗位上,充分行使了他的職權,做出了許多令人驚奇的事情。

雖然他只是一個司長,但卻能決定部長的任命,“先是,吏部缺尚書,錫爵欲用羅萬化,憲成不可,乃用陳有年。”

首輔(錫爵)想用一個部長(羅萬化),但是司長(顧憲成)不同意,於是只好任用他人(陳有年)。

顧司長不僅不把首輔當回事,還老跟皇帝過不去,“所推舉率與執政牴牾”。

在封建社會,官大一級壓死人,皇帝對臣子更是有生殺予奪的權力,然而這種情況到了顧憲成這裡就完全顛倒過來了。

他不僅可以左右他上級和他上級的上級的意志,還可以任免他的上級,甚至還屢次與皇帝對著幹。如果不是史書記載,我不敢相信有這樣的事情。

這是什麼人呀?他吃了熊心豹子膽了?

親東林的《明史》不會為我們剖析顧憲成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但是我們可以自己去分析。

思前想後,我認為只能有一個原因:他有自己的組織,因此有恃無恐。

有組織做靠山,一切都不在話下。

即使有危險,組織會出面保他;即使跌倒,組織會讓他東山再起;即使爬不起來,組織仍能保障他的利益。

顧憲成冒進的行為方式,也為他找來了麻煩。

不久,首輔王錫爵年老引退,便命吏部根據品望推選六七位能夠勝任首輔之職的官員聽候點用。顧憲成等人違背皇帝的意思,幾次提名的人,都是萬曆所厭惡的,萬曆認為吏部在“徇私”,在吏部的奏疏上批了“司官降雜職”五個字,矛頭直指顧憲顧,給顧憲成降職處分。

關鍵時候,組織的作用顯現了,許多大臣上疏申救,奏疏上百封,這使萬曆更加惱火,他顯然己經感覺出了顧憲成和他的組織對他的挑釁。

萬曆一定在心裡想,我就不信,我這個皇帝連個吏部郎中都辦不了,我要辦不了你,我這個皇帝就不當了!

於是,他以“忤旨”之罪將顧憲成革職為民,那些上疏申救的官員也都受到外放、降調、削職等處分。

皇帝真的惱了,顧憲成只好暫時服貼一下。

回到家鄉以後,顧憲成並沒有養望林下,短暫休整之後,顧憲成就開始以講學為名,廣交朋友,四處活動,他請進來,走出去,在自己住宅南邊造了幾十間書舍專供來人居住,還經常與蘇州、松江、常熟、太倉、嘉興、宜興等吳中學者聚會。

隨著活動量的增加,顧憲成迫切感到必須具備一個固定的講學場所,從而將分散的講學活動變成一個有協調組織的統一活動,從而增強社會影響力。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經顧憲成等人的努力,官府終於批准在無錫城東門內的東林書院遺址重建東林書院。九月工程告竣,共用了1200多兩銀子。作為首倡發起人之一的顧憲成捐銀最多,又去策動吳地官員和縉紳捐資助修,出了很大力。

顧憲成親自為書院講會審訂了宗旨及具體會約儀式,這年十月,顧憲成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等人發起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它規定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除了嚴寒盛暑外,定期會講。

東林書院從成立之初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學術團體,而是一個政治意圖明顯的在野人士俱樂部,它由一批心有不甘的在野人士發起成立,主要活動是學術搭臺、政治唱戲。

明代官場各種複雜關係不斷在東林書院交匯凝結。東林書院很快就發展成為各種關係的總部基地,編織成一個隱秘而龐大的關系網,每年一次的大會有時多達千人,積聚了很大的政治能量,從而吸引了眾多在職官員參與其中,小官加入其中可相互取暖,大臣也願意引以為後盾,形成了勢力龐大的東林黨。東林黨是明朝黨爭的始作俑者,對明代政治影響深遠。

東林黨雖然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以氣節道義相號召,以君子自居,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結黨必定營私,結黨必破壞平衡,無論古今中外,結黨都不是一個好現象。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個漂亮的對聯,也不能掩蓋結黨的消極方面。

事實上這幅對聯是有毛病的,一個人要知所進退,尤其是在工作中要守“本分”,不該聽的不要聽,不該關心的事不要關心,不能“聲聲入耳”、“事事關心”。

“本分”二個字,可不是說著玩的,它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養,在一部分廷臣看來,顧憲成等人的問題,就在於太不守“本分”。

由於東林黨人對政治生態平衡的破壞,威脅到其它非東林黨人的利益,許多非東林黨的官員為自保也紛紛以地域為單位,以高官為領袖,結成幫派,一時朝中宣黨、浙黨、楚黨、齊黨林立,他們聯合起來打擊東林黨人,而萬曆皇帝也逐漸對東林黨感到厭惡,因此,在萬曆期間,東林黨使終在黨爭中處於下風。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一開始雙方尚未在朝堂上公開交手,而是利用京察互放冷箭。

明代“京察”和“外察”是對官吏進行考核的兩種制度。“京察”是考察在京任職的官員,每6年一次;“外察”是考核在地方上任職的官吏,每3年一次。一般是趁外官來京師朝見皇帝時給以考察。“京察”是根據官員的政績、品行,來決定升遷、降調或罷官等獎懲。若是“京察”中被罷了官,就將終身不再起用,政治生命就此結束。

由於“京察”的致命性,常常成為官僚間互相鬥爭的一個重要場合,東林黨和非東林黨人開戰以後,京察更是成為雙方的主戰場。

萬曆三十三年,主持“京察大計”的是東林黨人都御史溫純和吏部侍郎楊時喬,他們藉機把浙黨官員錢夢皋、鍾兆鬥等人貶謫了。但南京的“京察大計”主持者則是齊、楚、浙黨主持,他們也斥逐東林黨的官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