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從萬曆到永曆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章 好大的膽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章 好大的膽子

按照我黨“聽其言,觀其行”的方針,我們對袁崇煥己經完成了“聽其言”,現在再來“觀其行”。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袁崇煥兩次赴遼期間,做出了許多讓人震驚的事情,並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具體有以下一些事情:

一、越級反映意見;

二、擅殺將領杜應魁;

三、拒絕執行高第撤退的軍令;

四、驅逐大將滿桂;

五、兩次私下與後金議和;

六、矯詔擅殺大將毛文龍;

七、抗旨賣糧食。

對於前面六件事情,前文己經講過,不再贅述。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抗旨賣糧這件事,明代把此事稱為“市米資盜”。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有一年天下大災,許多人家裡都沒有糧食,有一個大戶人家,雖然家裡糧食並不多,但日子還能過得下去。這個大戶人家有兩個鄰居,一個是乞丐,一個是強盜。大戶人家聘請了一個護院負責防盜。

有一天,乞丐來到大戶人家的門口,跟護院商量,要求施捨一點糧食。護院請示主人,主人很同情乞丐,但是乞丐跟強盜的關係很好,如果施捨乞丐,很有可能乞丐把糧食給強盜,因此很為難。最後主人同意如果乞丐討上門來,可以施捨一點,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量,杜絕乞丐把糧賣給強盜。

於是護院就開始施捨糧食給乞丐,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乞丐和強盜都吃得飽飽的,並且一起打進院子搶東西。

事情大致如此。

對於不聽話的北方遊牧民族進行餓困,是明代的一項基本國策,尤其是在軍事鬥爭不利的情況下,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明代歷史上多次採用這種手段削弱遊牧民族,成效顯著。

崇禎二年春,中國東北發生*,蒙古東部和後金地區都遭受嚴重的饑荒,此時正是對後金進行餓困和削弱的難得機遇。

在肚子的驅使下,一部分蒙古部落竄入袁崇煥的防區,請求用皮貨、人參等物換取糧食,於是這年三月,袁崇煥上奏要開馬市售糧於蒙古。

由於漠南蒙古許多部落叛入後金,與後金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朝廷考慮到一旦開市,後金很可能會冒充蒙古人混雜其間,或者從蒙古人手中購買糧食,因此崇禎親自下旨禁止賣糧給蒙古人。

後來考慮到“安定團結”的因素,崇禎同意賑災,但決不允許開市,他再次下旨:“西夷通虜,譏防緊要。奏內各夷市買於東,明是接應,何以制奴。著該督撫嚴行禁止。其招來屬夷,其有飢困,查明部落多少,計口量許換米,不得賣與布帛米糧及夾帶禁品。路將等官,倍加偵察,如有疏違,以通夷罪論處。”

崇禎的主要意思是不許賣米,如果真有特別困難的蒙古人求上門來,在做好統計的基礎上,可以按照人頭進行交換。

旨意中申明了違反規定賣糧有嚴重後果——以通敵罪論處。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袁崇煥打了擦邊球,將並不富餘的糧食賣給了蒙古人,在稍後的己巳之變中,為後金進攻北京帶路的,恰恰就是這支蒙古部族,人們認為袁崇煥賣給蒙古人的糧食,在己巳事變中為後金的部隊提供了後勤保障,袁崇煥的賣米行為,有“資盜”的嫌疑。

也許有人會說,袁崇煥在與蒙古人的貿易中,分寸確實很難把握,超過一點也是難免的。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但如果我是袁崇煥的話,我會這麼考慮:賣米的“度”很難把握,而且冒著“通夷罪論處(這是殺頭之罪)”的風險,我是不會冒這麼大風險去做這樣一件事情。

袁崇煥的奇怪之處就在於他願意冒著殺頭和養敵的風險做這件事情。

如果說袁崇煥賣米不是大錯的話,那麼買米的人後來成了後金入寇的嚮導,就難辭其咎了。

縱觀上述七件事件,我們可以看出,袁崇煥的大膽行為可以歸納為:

一、對武將,十分蔑視。杜應魁這樣的小將自不必說,為了立威,殺之如殺一狗,既不請示又不彙報。滿桂戰功卓著,且品秩高於袁崇煥,但是在以文抑武的制度下,得罪了袁崇煥,他幾乎沒有立錐之地,後來不得不遠走大同。毛文龍雖然有點桀敖不馴,但是牽制後金的作用無人可替,他屢立微功,且有尚方寶劍護身,袁崇煥照殺不誤。滿桂如果沒有自知之明,不遠走大同的話,很可能也會死得很難看。

二、對上級,完全不放在眼裡。縣官不如現管,與上級搞好關系是十分必要的,許多人為此不惜溜鬚拍馬,如果與頂頭上司鬧矛盾,那你就死定了。尤其是在部隊,軍令如山倒,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有意見也要暫時保留。然而袁崇煥不是這樣認為的,如果上級的觀點和他一致,他就會聽命,如果上級的指示和他的意見相左,那麼上級的指示連個屁都不如。王在晉主張建設山海重關,袁崇煥不同意,於是他直接上書內閣首輔,表達反對意見。高第判斷後金要來搶糧,命令前線撤退,實行堅壁清野,袁崇煥拒不執行軍令,結果造成巨大損失。

三、對皇帝,連忽悠帶糊弄。袁崇煥經常拿令箭當雞毛,有時候他又會拔下一根雞毛當令箭。皇帝不讓議和,照議不誤,皇帝不讓賣米,照賣不誤,皇帝讓支援朝鮮,他磨蹭,皇帝沒讓殺毛文龍,他就創造一個旨意殺之,在他眼裡,聖旨就是一張紙。

一個人如果做了一件有爭議的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做了一大堆有爭議的事,那就得想想這個人是不是有毛病了,袁崇煥在遼東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事情是不引起爭議和懷疑的。

對於袁崇煥來說,武將不是問題,同僚不是問題,上級不是問題,皇帝也不是問題,他只按自己的意志辦事,沒有人能夠改變他的想法。

這樣的人,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