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權馭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一十五章 泰昌三大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一十五章 泰昌三大詔

“我以前可是想要要了你的命!”

見李宏宇不像是在開玩笑,好像真的想要給他委以重任,司馬澤一臉狐疑地望著李宏宇,要知道李宏宇這樣做無疑是養虎為患。

“正是因為你看出了在下是福王登基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並且果斷地做出了決定,所以才更適合廣州府的職位!”

李宏宇聞言微微一笑,朗聲向司馬澤道,“如果武威侯能當機立斷採納你的意見,那麼如今坐在金鑾殿上的人就是福王了。”

他已經知道了司馬澤向張泉建議殺了他的事情,張廣一倒那些追隨張廣的人為了戴罪立功紛紛出賣張廣等“罪魁禍首”,其中就包括司馬澤的這件事情。

不過,李宏宇並不介意此事,反而看出了司馬澤敏銳的目光以及果斷的性格,正適合去廣州府打拼。

“你就不怕我暗地裡下絆子扯海關司的後腿?”司馬澤聞言頓時陷入了沉默,萬萬沒想到李宏宇的心胸竟然會如此廣闊,良久抬頭望向了李宏宇。

“司馬兄不是那種反覆無常的人,一定會為廣州府的百姓謀取福祉。”李宏宇笑著搖了搖頭,“如果屆時司馬兄真的嫉恨以前的事情對廣州海關分衙處處掣肘,那麼在下也是認了。”

司馬澤的臉上頓時流露出複雜的神色,心中暗自感到慚愧,意識到他覷了李宏宇,李宏宇遠比他想象的要心胸寬廣,並不介意任用他這個敵人。

這也使得司馬澤無形中卸去了身上的沉重壓力,如果有李宏宇保他的話那麼他肯定會平安度過這一劫。

李宏宇離開詔獄的時候步履輕鬆,臉上掛著一絲淡淡的笑意,對跟司馬澤的這次見面非常滿意,司馬澤已經在他的勸下答應到廣州府任職,剩下的事情就是讓司馬澤脫離目前的是非漩渦。

在李宏宇的暗中周旋下,幾天後司馬澤被從詔獄裡放了出來,依照查辦此案的官員的法,司馬澤與張廣之間並無深交,沒有參與張廣的造反,故而無罪釋放,官復原職。

司馬澤離開詔獄後感覺他好像在鬼門關前轉了一圈,先前的遭遇猶如夢中一樣,然後登門拜訪李宏宇,他又不是那種不知好歹的人,自然要向李宏宇道謝,要不是李宏宇的話他恐怕要在秋決的時候被處斬。

吏部很快給司馬澤下發了任命的公文,委任他擔任廣州府的推官,走上了外放的道路。

其實,司馬澤現在想留在京城也不可能,他可是受張廣案子牽連的人,留在京城的話也沒什麼好前途,不如外放做官,或許能打拼出一片嶄新的天下來。

自從朱常洛登基後,李府可謂門庭若市,每天都有大大的官員前來拜見,絡繹不絕。

李宏宇對此是無可奈何,自己跑到翰林院躲清閒去了,把應付的差事交給了家裡的秦月。

與此同時,李宏宇密切關注著紫禁城裡的動靜,朱常洛登基後沒幾天就病倒了,一直在幹清宮裡休養,朝中的政務由萬皇帝任命的輔臣處置。

除了李宏宇外,誰也沒有想到正值壯年的朱常洛竟然在登基後會患上一場大病,而且都認為朱常洛的病沒什麼大礙,再怎麼朱常洛還年輕。

因此,在輔臣們的建議下,朱常洛登基後不久連下三大詔書,成為了其在史上的絕唱。

第一道詔書,朱常洛下旨罷免了派往全國的礦監和稅使,停止任何形式的採榷行為。

這道聖旨一出京城的文官們是歡唿雀躍,他們與萬皇帝因為礦監和稅使的事情鬥了這麼些年,終於被朱常洛給廢除了,將那些擔任礦監、稅使的宦官們悉數調回京城。

李宏宇對此是無奈地搖了搖頭,暗中苦笑,他實際上是反對撤除礦監和稅使,因為如此一來皇帝的內庫就失去了重要的資金來源,以後遇到事情的事情內庫如何調撥款項。

至於大明戶部的國庫,根本沒有多餘的資金來應對突發的天災**,只能依靠皇帝的內庫去賑災濟難。

伴隨著礦稅的廢除,那麼勢必有一項大明的稅收會增加,否則如何來維持官府的正場運作?

明清時重要的稅賦有兩種,一是農稅,二是商稅,商稅與朝中的文官集團關係密切自然不可能增加,連萬皇帝對此都無可奈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因此,隨著泰昌帝廢除了礦稅,那麼朝廷勢必要以農業稅來填補,而大明繳納農業稅的人是生活在最底層的貧苦農民,無疑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困苦。

泰昌帝的第二道詔書與軍隊有關,以萬皇帝遺詔的名義,發內帑數百萬兩來犒勞九邊將士,使得軍心大振,皆大歡喜。

李宏宇對此唯有搖頭苦笑,內帑的銀兩並不富裕,泰昌帝一下子拿出了那麼多銀子來犒勞邊防將士,這麼大的一筆資金窟窿要如何填補?

因此,在李宏宇看來這道詔書雖然看似安撫了邊防將士,但無疑間接加劇了農業稅的徵收。

至於泰昌帝的第三道詔書,則與內閣有關,由於內閣只有方從哲一名閣員,故而泰昌帝增選了幾名閣員,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原內閣首輔、東林黨魁葉向高的迴歸。

而且,令李宏宇感到震驚的是,泰昌帝增選的這幾名閣員皆來自東林黨。

例如禮部尚書何宗彥被封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禮部右侍郎韓被封為文淵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翰林檢討劉一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這三人皆為東林黨人。

如此一來,內閣首輔方從哲的日子就變得不好過了,何宗彥等新任閣員的資不如他,他現在尚能鎮得住內閣的場面,可一旦告老還鄉的葉向高迴歸京城,那麼他在內閣中就將徹底喪失話語權。

李宏宇原本以為泰昌帝啟用東林黨人只是為了制衡朝中的齊楚浙三黨,不過在得知了內閣閣員的任命後知道他高估了泰昌帝,泰昌帝這是準備用東林黨來壓制齊楚浙三黨,而不是相互間的制衡。

值得一提的是,葉向高在泰昌帝當太子的時候是詹事府的正詹事,換句話而言葉向高是泰昌帝的開蒙恩師。

這也怪不得東林黨人在福王與泰昌帝爭位的時候要死保泰昌帝,正如李宏宇與朱由校的關係一樣。

假設以後朱由校與朱由檢爭位,那麼李宏宇陣營的官員肯定會全力支持朱由校了,而朱由校自然也會將李宏宇陣營的官員當成自己人。

只不過,李宏宇相信朱由校比泰昌帝更懂得制衡之道,絕對不會一意孤行無限信任李宏宇陣營的官員,而是會採用制衡的策略,這也是李宏宇一直教導朱由校的。

此時此刻,李宏宇意識到了他犯了一個錯誤,高估了自己對泰昌帝的期望,與他相比的話,泰昌帝很顯然在治理國政的時候更相信葉向高和東林黨人。

泰昌帝很顯然並不知道,他所下的這三大詔書給後來的天啟帝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使得天啟帝不得不與東林黨人決裂,進而對東林黨人實行了嚴厲的打壓。

李宏宇對此是無能為力,到底他是太子朱由校的人,再加上在朝中資淺薄,沒有資格也不應該介入到泰昌帝任命內閣閣員的事情中。

不僅如此,隨著內閣的變動,六部閣員的情況也將隨著發生改變,這是李宏宇最為擔心的事情。

原本,內閣的成立是為了與六部相互制衡,泰昌帝既然已經把內閣改成了東林黨人的天下,那麼六部恐怕也難以倖免,會被東林黨人所掌控,屆時朝堂之上將無人能跟東林黨人相抗衡。

其實,李宏宇也遇上了麻煩,一些中派系的官員給泰昌帝上疏,以違背祖制、勞民傷財、有損國威為由,希望泰昌帝取消海關司。

所謂無風不起浪,李宏宇自然不會相信那些中派系的官員吃飽了撐的敢得罪他,背後一定有人撐腰,聯想到朝堂上的局勢他閉著眼睛也能猜到是東林黨的人暗中慫恿的,現在官場上的中派系的官員紛紛投靠得勢的東林黨。

顯而易見,東林黨人這是在試探泰昌帝對海關司的態度,一旦泰昌帝口風有所鬆動的話恐怕就會群起而攻之。

雖然李宏宇並沒有因為私怨得罪過東林黨的人,但黨同伐異是官場上派系爭鬥永遠的主題,要怪的話只能怪李宏宇是楚黨的人,自然要受到攻訐了,豈能坐視李宏宇在朝堂上坐大。

尤為重要的是,李宏宇和趙欣是太子朱由校的老師,一旦朱由校日後登基的話,那麼楚黨和齊黨肯定會趁機崛起,正如同泰昌帝重用東林黨人一樣,他們自然有所忌憚了。

李宏宇在朝堂上沒什麼根基,所依仗的就是海關司了,故而海關司自然成為了被攻擊的物件。

然而,令李宏宇感到欣慰的是,泰昌帝駁回了那些彈劾海關司的奏章,禁止朝臣再議海關司之事,違者罷官。

泰昌帝雖然重用東林黨的人,但在他看來李宏宇和趙欣都是不折不扣的忠義之臣,自然不會聽信了一些讒言就疏遠兩人。

而且,李宏宇和趙欣是太子的授業恩師,泰昌帝即便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上也不會輕易對兩人下手。

最重要的是,海關司的是歸皇帝直轄的衙門,其存在的目的是為皇帝賺錢,泰昌帝還沒有到那麼煳塗的地步。

隨著泰昌帝態度強硬地駁回了那些與海關司有關的奏章,朝堂之上的群臣再也不敢提及此事,誰也不會吃飽了撐的去觸這個黴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