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權馭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一十九章 風雨欲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百一十九章 風雨欲來

李宏宇抵達京城的時候已經是七月中旬,得知他和孫承宗回京的訊息後京城萬人空巷,百姓們紛紛湧到了街頭歡迎兩人得勝歸來。

天啟皇帝讓內閣首輔葉向高率領內閣和六部重臣出城迎接李宏宇和孫承宗,兩人這次出關可是立下了大功,不僅擊敗了後金軍隊而且還奪回了廣寧等失地,可謂功莫大焉。

經過奇襲錦州和死守石門山兩戰,李宏宇正式奠定了大明第一儒將的地位,如果說當年的鐵嶺之戰大明朝野上下還有人懷疑是他的運氣好,那麼錦州和石門山兩戰則是粉碎了外界的質疑。

最明顯的結果是,在此之前一直在遼西佔據上風的努爾哈赤,在錦州和石門山兩戰後拱手讓出了廣寧城,退防遼河。

尤其是石門山一戰,李宏宇以一萬餘人硬撼後金四萬大軍,徹底打出了威名,大明大江南北的老少爺們無不衝著他伸出大拇指。

在外界看來,石門山之戰李宏宇採用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打法,困守孤山之際明軍士兵唯有跟後金兵拼命,進而一舉克敵。

為了表示對李宏宇和孫承宗的恩寵,天啟皇帝特意在太和殿設了大朝,召集京城文武百官來迎候兩人。

不得不說,李宏宇和孫承宗這次可是給天啟皇帝長了臉,令天啟皇帝揚眉吐氣,在朝中的那些大員中李宏宇和孫承宗雖然分屬不同派系但都是天啟皇帝的嫡系。

滿朝文武都無奈的遼西戰局被李宏宇和孫承宗給擺平了,天啟皇帝自然萬分高興,換句話來說就是滿朝文武都不如兩名帝師,想想那些朝廷大員們尷尬的神色就令人心情舒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自從登基後,年輕的天啟皇帝沒少被那些資歷深厚的朝中大員以禮教說教,動不動就是祖訓或者先帝什麼的,這使得天啟皇帝在處理政務的時候備受掣肘。

當然了,那些掣肘天啟皇帝的大臣以東林黨激進派為主,想要天啟皇帝按照東林黨的思維來辦事,可這怎麼可能?

東林黨的一些主張看起來非常美好,實際上是鏡花水月根本就實現不了,說白了就是毫無用處的空談。

以減少賦稅為例,東林黨的官員們可不管朝廷國庫是否空虛,打著為百姓牟利的旗號讓朝堂減免賦稅等等。

結果他們得了好名聲卻把爛攤子留給了朝廷,好像朝廷非要壓榨百姓,可如果朝廷以資金不足減少他們的俸祿,恐怕他們又比誰蹦得都高,而且一定會群起而攻之,這個時候就不會想到與民牟利了。

天啟皇帝這些年過得足夠壓抑,現在作為嫡系的李宏宇和孫承宗在遼西打了兩場大捷,自然有助於他在朝堂上威望的增長,進而擺脫朝臣的掣肘。

雖然天啟皇帝還非常年輕,但他畢竟是大明的皇帝,又豈會受人擺佈?這麼淺顯易懂的道理朝中有些大臣就是不知道,或者說他們被面前的權勢矇住了雙眼。

太和殿。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太子太師、左春坊大學士李宏宇於遼西征討建奴有功,特進封為少傅,賞金萬兩,綢緞百匹。欽此!”

一名內侍手裡拿著聖旨,抑揚頓挫地宣讀道,李宏宇因為錦州之戰和石門山之戰的功勞得以提升兩級官階,從越過了少保,從太子太師升為了少傅。

“臣李宏宇領旨謝恩。”立在大殿殿前的李宏宇聞言跪了下去,鄭重其事地跪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不僅李宏宇,孫承宗也得以晉升了一級官階,從太子太保升起了太子太傅。

孫承宗對此感到頗為慚愧,他這幾個月在遼西並沒有做什麼,很長時間都是待在山海關,可這是天啟皇帝的恩賞他豈能當眾抗旨!

除了李宏宇和孫承宗,天啟皇帝還進封了兩名石門山大戰的有功之將的爵位,水師將領劉虎和禁軍主將趙豐雙雙被進封為伯爵,世襲罔替。

劉虎和趙豐隨著李宏宇進京面聖,跪在李宏宇的身後神色激動地謝恩,他們以前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有朝一日能成為朝廷的勳貴,進爵可是武將的終極目標。

除此之外,參與了錦州之戰和石門山之戰的將士們皆受到不同的恩賞,天啟皇帝很清楚,但當前明軍戰鬥力普遍低下的情形下這些將士簡直就是明軍的楷模,故而自然要重用。

朝會結束後,天啟皇帝設宴給李宏宇和孫承宗等從關外歸來的將士接風洗塵,內閣和六部等部院衙門的大員悉數作陪,現場觥籌交錯,談笑風生。

雖然酒宴的氛圍非常輕鬆和融洽,但李宏宇卻發現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的官員彼此間根本沒有交流,望向對方的眼神也異常得冷漠。

顯而易見,雙方之間的關係比先前更加緊張,不僅如此,整個京城官場都籠罩著壓抑和沉悶的氛圍。

對於眼前的局勢李宏宇唯有無奈地嘆一口氣,朝堂上黨爭可不是他能解決得了的事情,故而唯有靜觀其變。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遼西戰事的平復,天啟三年京察的結果即將公佈,這可是東林黨與齊楚浙三黨的一個決戰,雙方自然非常看重。

原本天啟三年的京察結果應該在三四月份公佈,可誰成想努爾哈赤率領後金攻下了廣寧城,故而天啟皇帝為了穩定朝廷扥局勢而暫緩了京察結果的公佈。

如今後金已經退兵,遼西的時局變得平穩,如此一來京察的事情已經提升了天啟皇帝的議事日程,主導了京察的東林黨很快就會向齊楚浙三黨發難。

換句話來說,如今朝堂上的平靜是暴風雨來臨前的短暫沉寂,一場席捲大明朝堂的狂風暴雨即將襲來,而掀起這場風暴的正是朝堂上如日中天的東林黨。

說實話,李宏宇真的不願意回京,一到京城肯定會捲入紛亂的黨爭事宜中去,雖然平常楚黨並不勞煩他,可現在可謂是楚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因此楚黨的人一定會向他求助,而他身為楚黨的一員也無法坐視。

本來,李宏宇前去朝鮮正好能避開這次京察導致的黨爭,可惜誰能想到努爾哈赤竟然不費吹灰之力就攻破了廣寧,使得他不得不從朝鮮回來。

不過代替李宏宇在朝鮮掌控大局的趙欣成功避開了這次朝堂風波,這在李宏宇看來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李宏宇是真的不想介入這次黨爭,並不是他怕了東林黨而是天啟皇帝不希望他涉及此事。

顯而易見,天啟皇帝對這次京察已經有所安排,所以才把他送去了朝鮮只是可惜被後金給壞了好事,這使得李宏宇不得不硬著頭皮來面對即將到來的這場官場風波。

酒宴結束後李宏宇和孫承宗被天啟皇帝喊去了乾清宮南書房,對遼西的局勢進行瞭解,以便做出下一步的計劃。

雖然後金已經退回了遼河以東,無法對京城構成威脅,但戰後的事情千頭百緒,別的不說山海關還有數十萬等待安置的難民,這都需要天啟皇帝來拿主意,故而他必須瞭解遼西的實情。

“皇上,經過建奴這次進犯,遼西的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被建奴遷去了遼東,現在的遼西已經成為了一塊死地,冷冷清清,很難見到人蹤。”

進了南書房,在天啟皇帝軟榻下首處的圓凳落座後,李宏宇率先開口,神色嚴肅地向天啟皇帝嚴明了遼西現在的糟糕局勢。

“皇上,逃入山海關的百姓頂多只有遼西人口的一半左右,而且以遼西走廊地區的百姓為主,遼西走廊以北地區的百姓絕大多數不是被殺就是被擄走,廣寧城雖已被奪回但卻成了一座孤城。”

隨後,孫承宗跟著向天啟皇帝解釋道,“一旦建奴來犯的話,那麼廣寧城的守軍將會被困死在裡面。”

“皇上,建奴為了擴充人口大肆掠奪咱們的百姓,如果讓百姓們重回遼西的話,沒有官軍的保護他們必將還會被擄走。”

說著,孫承宗鄭重其事地表明了觀點,“故而,臣覺得如何處置入關的遼西百姓應該慎重。”

“兩位大學士,既然後金已經在遼西戰敗,為何不集結兵馬趁勝追擊,一舉把建奴趕出遼東。”

天啟皇帝聞言臉上浮現出詫異的神色,他先前得到的都是喜報,從沒人跟他提及過李宏宇和孫承宗所說的事情,於是沉吟了一下後問道。

現在朝堂之上主戰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畢竟先前後金在關外壓著明軍打,如今李宏宇出關後再度逼得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逃”回了遼東,這使得京城官場的官員們認為後金不過爾爾,因此想要趁機奪回遼東。

“皇上,臣也想收復遼東,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臣手裡與建奴作戰的兵力在石門山一戰可謂損失殆盡,臣實在沒辦法與建奴交戰,否則一定趁勝追擊,打過遼河。”

李宏宇聞言頓時就是一聲苦笑,一臉無奈地向天啟皇帝躬身說道,先前在酒宴上已經有無數人問他何時收復遼東,為此他只能敷衍過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