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之成王敗寇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六章 幕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三十六章 幕後

六月底,南京國子監變得安靜了,不少的監生從國子監離開了,也有一部分的監生,暫時留在這裡,等待即將到來的鄉試,而五經博士和助教,則開始準備鄉試的事宜,他們是要參與鄉試相關的事宜的,會成為鄉試的外簾官。

經過認真仔細的考慮,吳帆徽終於做出了決定,那就是舉薦山西陽泉縣知縣謝宗,出任南京國子監司業,至於說原南京國子監司業任叢封,吳帆徽也沒有虧待,舉薦其到京城的國子監去任職。

謝宗此人,吳帆徽不是特別熟悉,但他相信一點,自己舉薦了謝宗,作為陝西的老鄉,謝宗一定是感恩戴德,會竭盡全力做事情的,再說謝宗擔任過山西文水縣和陽泉縣知縣,能力還是有的,讓這樣的人成為自己的副手,可以省卻很多的麻煩事情。

七月到九月,是國子監招納監生的時間,儘管說如今的國子監,與明初的時候是無法比較了,但是這裡還是被視作賢人聚集的地方,凡是從國子監肄業的監生,同樣被地方上的百姓視作是賢人,成賢街依舊是國子監的標誌。

舉監、貢監和蔭監,這三類的監生,國子監沒有多少能夠做主的地方,都是地方官府舉薦,經過朝廷或者是南京禮部同意,就可以進入到南京國子監讀書,而南京戶部也會根據監生人數的多少,安排相應的費用,包括諸多監生的膳食住宿等等費用,不過招納例監,這就是國子監自身決定的事宜了。

例監與幾百年之後自費生性質差不多,他們的衣食住行,都是自己負責的,而且還要繳納一定的費用,才能夠進入到國子監讀書,至於說讓誰成為例監,這就是國子監祭酒的權力。

一般來說,想要成為國子監的例監,本人需要提供相應的文書材料,包括本人的表現等等,由國子監予以稽核,同意之後報南京禮部和吏部備案,例監在繳納一定的費用之後,就可以進入國子監讀書。

萬曆年間之後,對於例監的要求逐漸降低,一些例監甚至只是在國子監掛名,並未真正到國子監去讀書,只需要參加最終的肄業考試,透過就可以了。

例監繳納的錢財,屬於國子監所有,用以改善國子監諸多的開銷。

上任近兩個月之後,吳帆徽才弄清楚,原來國子監的五經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和教授等等,也是有額外補助的,那就是根據授課的情況,給與相應的補助,譬如說五經博士每月能夠拿到的補助,可以達到十兩銀子左右,遠遠高於俸祿。

而這些錢財的來源,就是例監貢獻出來的。

這讓吳帆徽很是感慨,原來幾百年之後出現的自費生情況,如今一樣存在,老師的課時補貼,現如今也是有的。

難怪國子監的諸多先生,能夠專心致志的教書育人,在官吏俸祿如此低的情況之下,還能夠安心的做事情。

例監絕大部分都是商賈家族的子弟。

可不要小看例監的身份,他們從國子監畢業之後,都有了讀書人的功名,按照朝廷對於讀書人的相關規定,例監也是可以免去部分賦稅的,不承擔徭役,而且在老百姓的眼中,例監同樣是有身份的讀書人。

商賈之家的子弟,想要成為國子監的例監,幾乎都是國子監祭酒的一句話,認為你合格了,能夠進入國子監讀書了,那麼你就算是沒有什麼知識水平,也一樣可以成為國子監例監,至於說肄業考試,國子監的諸多先生都是明白的,畢竟他們的日常補助,都是來自於這些例監的,故而考試的時候,要求不會特別的嚴格,能夠馬虎過去就馬虎過去,反正例監能夠得到的好處,都是朝廷賦予的,不需要某個人拿出來錢財。

從六月底開始,吳帆徽就不要想著安寧了,首先是南京諸多的官吏專門到府邸來拜訪,他們來的目的,都是幫忙介紹例監的,接著被介紹的想要進入國子監讀書的年輕人,則會在長輩或者其他人的帶領之下,專程前往國子監來拜訪,他們的目的就是成為國子監的例監。

這些人當然不是空手前來,都是帶著禮物和銀子的,家裡條件不錯的,出手大都是五十兩白銀以上,條件稍微差一些的,出手也是在二十兩到三十兩銀子。

本次南京國子監招收監生的數目還是固定的,計劃招納監生兩千二百人左右,其中例監的人數控制在四百五十人左右,每個進入國子監的例監,需要繳納的銀子為一百兩到一百五十兩,整個算起來就是六萬兩白銀的收入,這些銀子足夠維持國子監三年左右的開銷了。

而作為國子監祭酒,招納這四百五十人左右的例監,至少能夠從中獲取到兩萬兩銀子的收入,平攤到三年左右的時間,每年也是七千兩銀子了。

就算是府州縣的知府、知州和知縣,每年也不大可能有這麼高的額外收入,當然條件好的地方,收入肯定是更高一些的。

例監的人數只有四百五十人,也就是說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前來拜訪吳帆徽的,要麼是地方官府舉薦了,要麼是南京的官吏幫忙舉薦了。

說起來南京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吏,也是有些可憐的,他們幾乎就是依靠俸祿吃飯,因為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也就不大可能有什麼外快的收入,南京戶部考慮到實際情況,在計算餉銀的時候,留下了部分的空缺,透過各種各樣的辦法,增加了六部和都察院官吏的收入,但這部分錢不是很多,聊以補充家用。

南京六部尚書,以及都察院的左右都御使,情況肯定是不一樣的,這些人以前幾乎都是在京城擔任過各級有實權的官員,集聚的錢財足夠了,來到南京之後,幾乎處於賦閒的狀態,也就不在乎那一點的收入了,故而他們大都是不會考慮俸祿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為國子監舉薦例監,也就是一部分南京官吏所能夠得到收入的地方了。

由此看來,國子監例監已經成為了一個利益鏈條,商賈之家願意拿出來銀子,國子監祭酒、南京部分的官吏、地方官府成為了這個利益鏈條之中的環節,一環扣一環,大家各取所需,從中得到收入,誰也不要去破壞這個規矩,否則利益鏈條之中的其他環節,就會出現崩塌的局面,眾人就會將憤怒發洩到破壞規矩的人身上。

吳帆徽無疑是這個環節之中最要緊的一個環節,一切的利益輸送都是從他這裡開始的。

商賈也不是傻瓜,不會平白無故的拿出來銀子,一旦自己家族的子弟能夠進入到國子監,那麼商賈就會帶著禮物逐個的去拜訪,而不能夠進入到國子監,商賈是不會掏出銀子的。

說白了,例監已經成為了交易。

當然,整個的環節,是非常隱秘的,能夠有面子給國子監介紹例監的官吏,也絕不是普通人,至少在南京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深諳官場之道,做事情滴水不漏,不會出現任何的破障,更不會讓那些監察御史與言官抓住把柄。

譬如說拜訪吳帆徽,不是在家中,而是在國子監,因為國子監祭酒考校監生,這是朝廷定下的規矩,至於說在考校的過程之中發生什麼事情,誰也不可能知道的。

吳帆徽這段時間忙的焦頭爛額,也逐漸弄清楚了國子監招納例監的規矩。

要說穿越之前,吳帆徽也見識過這些事情,而在明白了招納例監的整個規矩之後,他知道自己不可能特立獨行,就好比說是制度和規矩已經爛掉了,不從根本上予以改變,就不可能制止諸多的壞的規矩。

吃虧的還是朝廷,最終的負擔還是落到了尋常百姓的身上。

吳帆徽沒有親自收這些白銀,這些事情完全都是王寶福和陳代明等人經手的。

一直到七月底,四百多的例監名單,完全確定下來,名單整理之後,送到了南京禮部報備,接下來禮部開出文書,這些人的名字全部都在文書裡面,他們已經成為國子監下一屆的例監了,而蔭監的名單,這個時候也基本確定下來,舉監和貢監的名單,則要等到鄉試之後才能夠真正的確定下來。

七月底,王寶福和陳代明給吳帆徽稟報,家中收到的米麵、茶葉、絲綢等物品太多,堆放了好幾間的屋子,收到的白銀共計兩萬一千多兩。

這個數字讓吳帆徽咋舌,看樣子南方的商賈,不是一般的富裕,他們依託與南方士大夫結合,不承擔任何的賦稅,而且在這個過程之中,也在逐漸轉變身份,朝著鄉紳的家族轉化。

要知道就算是在南京,尋常人家一年開銷最多二十兩白銀,就能夠維持小康生活,北方這個數字是更低的。

一次國子監監生的招錄,讓吳帆徽看清楚了很多的事情,也明白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唯有從根本上改變,才能夠扭轉這個制度上的毒瘤。(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