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比試的規則是兩隊人馬各三十人,負重二十斤在半個時辰的時間內往返二十裡地,那一隊先完成,算那隊勝利。現在的結果是,雖然最先回來的幾人都是郡主這一隊的,但是一直到劉少卿一隊的人全部到達後,郡主的人仍未到齊,按照當初的約定,很明顯是劉少卿這一隊先完成,小郡主輸了。
輸了第一陣的郡主惱羞成怒,如不是考慮到還有兩場比試,差點兒將最後回來幾人亂棍打死。作為主裁的載湉,卻在一旁若有所思。
至於其他大臣們,估計心中都是怒其不爭。劉少卿的隊伍回來是什麼樣大家都看在眼裡,分明是輕鬆加愉快啊,再加上出發時已經明顯讓著你們了,這還跑不贏,除了丟人,還有什麼?
第一場比完,雙方僅僅略作休息,馬上開始第二場。
宋世榮今年三十七歲,作為一個武術家來說,這個年紀正是氣血鼎盛之時。作為sx太古形意拳的嫡派傳人,宋世榮不但精研李飛羽親傳的內功心法,更是在京師得了劉曉棠所傳之《內功四經》。
劉曉棠先生曾供職於瀋陽故宮工部庫中,於庫中得到大內深藏的武學秘籍《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地龍經》等四經。之後在光緒皇帝的授意下,將此《內功四經》非別傳授與京師禁宮和各大王府的侍衛以及武術教官。
宋世榮得到《內功四經》之後,反覆精研習試,並融會貫通太極、八卦諸拳,武功已超神入化。這一次代表大內侍衛完成和鎮南軍之間的比賽,在宋世榮看來應該是輕而易舉的。
他本人除了擅長形意“五行拳”、“十二形拳”外,腿上的功夫也不弱。自創的“盤根衝空”的功法套路在堅持不懈的練習下,大腿兩側到腳趾的筋膜都得到了難以想象的強化,腿腳變得十分靈變、身體顯得輕盈、便捷,動轉自如。這一優勢若是在技擊時,可達到“步到人即翻”的效果,而用來應付第一項比試負重越野更是輕鬆容易。
而其他被精選出來的侍衛更是有精通八卦掌、譚腿的高手,這些武藝更加強調步法和腿腳,做這第一項比賽更加沒有任何難度。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場比試竟然讓鎮南軍拔了頭籌。
雖然失敗的主因是那些京營的士卒拖了後腿,但鎮南軍的士兵在比賽中所表現出來的極為紮實的功底和體能,以及極強的紀律性和團隊力量,已經讓宋世榮對這些身材矮壯、膚黝黑的年輕人完全收起了輕視之心。
所以在即將開始的第二輪比試中,宋世榮準備全力以赴。
宋世榮精通形意連環槍,其自創的“大槍抖絕功”更是一絕。這一輪的比試,他志在必得。
打雜的宦官們早已將比試的場地用白灰圈好,比賽時間為兩刻鐘,即西洋計時的半個小時。在此時間內,凡是能夠留在這半徑為二十米的圈內、且身上無白灰的,即為成功。屆時核算雙方存貨下來的人數,人數多的一方即獲勝。
“咚咚咚……”
隨著一通鼓聲,第二場比試正式開始。
比試開始前,鎮南軍三十人齊聚於南方,而大內、王府、京營諸人則分成三個小團體,分守東、西、北三個方位,呈三才陣型逼住鎮南軍眾人。待鼓聲方住,只見鎮南軍中飛速搶出九人,直奔位於左翼的神機營十名精兵而去。
鎮南軍一動,宋世榮立刻明白了對方的意圖。神機營的士卒雖然近年在醇王的大力整頓之下有所好轉,但這也只是相對於以前而已,所謂積重難返,神機營士卒的戰鬥力從之前的比試結果可見一斑。而且作為最後返回的隊員,這些士卒用來恢復體力的時間也比其他先到的隊員少了許多,現在基本仍處理半殘廢狀態,根本當不起鎮南軍士卒猛虎下山一般的衝擊。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鎮南軍正是打的這個主意,集中力量先把神機營這十名士卒清理出去,然後在全力應對大內和王府的高手。
宋世榮心中有些後悔,之前怎麼忽略了這一點?要是能提前和神機營的士卒合兵一處,現在起碼能給予其一些保護和幫助。但此時對手的進攻已經開始,現在在想這些已經為時晚矣,宋世榮明白自己當下先要做的是儘快解決掉眼前的對手,然後才有時間和餘力去幫助別人。
於是他奮力一抖手中木棍,腳下發力,一個箭步便衝了出去。
鎮南軍這邊,幾乎在那九名士兵衝出去的同時,其他二十一名士兵也同時動了。然而他們並沒有直撲前方和右翼的兩隊侍衛,而是同樣斜刺裡拉開,在正面的大內侍衛和左翼的神機營士兵之間行成了一道保護。
因為時間問題,二十一名鎮南軍士兵無法完全隔斷神機營士兵和大內侍衛之間的聯絡,但他們的動作,多少對大內侍衛們也是一種壓力,同時,也多少為其他九名士兵的行動爭取了一點兒時間。
另一邊,當宋世榮飛搶到鎮南軍士兵的面前後,他突然發現對手已經快速的結成了一個陣勢,那些鎮南軍士兵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互相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保護。
宋世榮皺了皺眉頭,這無疑會使自己快速解決敵人的難度大大增加,但是藝高人膽壯,對於對手所擺出的陣型,宋世榮並沒有太過在意。手中木棍挽一個槍花,隨即向正前方猛刺而去。
宋世榮槍出如電,僅僅零點幾秒的時間,纏了稻草和棉布包頭的木棍便已遞到了眼前敵兵的身前。恰在這時,他感覺一道勁風襲來。
另一名負責側翼保護的鎮南軍士兵一個突刺,竟然合身挺著木棍直撲自己身側。
對方的突刺來勢凌厲之極,從距離來看,對方必然是在自己剛剛挽起槍花的時候開始發動了,否則不可能這麼快到了自己的身前。即使這樣,宋世榮仍然有把握在敵軍刺中自己之前先一步刺中正面之敵,但卻沒有把握在刺中正面之敵後,還能全身躲過側翼的這一刺。
這分明是玉石俱焚的打法,以一命換一命。然而宋世榮完全沒有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打算,憑藉深厚的功底,他猛地一擰身,單手持棍一抖,用棍尾磕開了側翼刺來的長棍。同時借了敵軍這一刺的力,長棍一擺,棍尖頃刻轉身,反而刺向了側翼的敵軍。
側翼的鎮南軍士兵本是合身撲來,以追求速度,原本是希望能夠逼退宋世榮,沒想到宋世榮根本不退,而是憑藉精湛的技藝,生生扭轉了長棍的進攻方向。此時他根本來不及躲避,只能以硬碰硬,全力抵擋宋世榮刺來的一槍。
宋世榮九歲開始習武,一身武藝形意大師李飛羽的真傳,再加上得了皇家的《內功四經》後,更是功力大增,這一槍那裡是一個普通士兵所能接得下來的?即使是鎮南軍中精挑細選的健卒也不行。
那名士兵奮力用手中木棍向下猛磕,希望壓住對方刺來的刺刀,卻只覺得兩臂間一股大力傳來,反倒被對手將手中木棍磕的飛了起來。這一下,他雙臂上揚,胸腹之間空門大漏,更兼身體依然保持向前的姿態,再無迴轉餘地,宋世榮只要手中長棍輕輕一翹,能輕易地取其性命。
然而宋世榮卻沒有這麼做,而是左腳用力,猛地後退一步,同時手中長棍一帶一撥,挑開了另一把刺向自己的刺刀。
雙方三人再次拉開了距離,宋世榮冷眼看著眼前的兩名鎮南軍士兵,目光凌厲,殺意十足,心中卻是劇震。
在剛剛,當他正打算棍尖一挑,結果了側翼那名敵軍性命的時候,原本處於正面防守的那名鎮南軍士兵竟然採用了和之前隊友同樣的打法,合身挺槍猛刺而來。而且從時機的把握上來看,這名士兵竟然是在隊友剛剛開始動作之後不久,發動了這凌厲的一擊,否則根本不可能在自己刺中他的隊友之前恰到好處的將自己逼退。
然而宋世榮知道,在那個時候,自己原本刺向對方的那一棍還根本沒有收回呢。也是說,正面防守的這名士兵,根本是在自己刺出長棍後,準備好了迎著刺刀撲上來了。這種打法更本是以命換命。如果自己手中是真的刺刀,毫無疑問,這名士兵將會合身撲向刺向自己的刺刀,而且沒有絲毫的猶豫,所為的,僅僅是給身旁的同伴創造一個可以刺殺敵人的機會。
正是因為這種沒有絲毫猶豫的決絕,才能使他在宋世榮快速變招的同時,可以挺手中長棍向其發起進攻,也才能在關鍵時刻恰到好處的救下自己的同伴。
再回想當自己刺出第一棍的時候,側翼那個合身撲上、毫不考慮退路的鎮南軍士兵,宋世榮感到後脊樑有些嗖嗖的冒冷氣。
兩個人竟然是不約而同的採取了玉石俱焚的戰術!他們根本不考慮自己的生死,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那是拉著眼前的敵人一起死!宋世榮毫不懷疑,即使自己手中拿著的真是一把上了刺刀的步槍,這兩個士兵也同樣會毫不猶豫的撲上來。甚至他可以想象,即使是自己的刺刀刺進了他們的胸膛,他們也會用肋骨和雙手死死地攥住刺刀,只為給隊友創造哪怕一絲的殺敵機會!
這是一支什麼隊伍啊!他們之前到底是怎麼訓練的,又或者說他們之前到底經歷了什麼,才能讓他們形成這種完全奮不顧身、又完全相信隊友的慘烈打法?
劉振軍劇烈的**著。
宋世榮心中震驚不已,他那知道劉振軍的心中更是驚詫萬分。
剛才那電光火石之間的一刺、一防,看似簡單,卻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精力。然而即使這樣,面前的敵人依舊毫髮無傷,甚至連**都沒有!
從隊友的眼神中,劉振軍能感受到他的心中和自己一樣驚詫。...看書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時間找到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