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高太尉新傳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七章 議儲君君臣交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七章 議儲君君臣交心

三日後宮中終於傳來訊息王皇後崩

對於這個訊息平常百姓議論了一陣子也就不以為意畢竟雖說是國喪但王皇後因為身體不佳往日很少出席重大場合也就是上一次天寧節露了一回面而一些大臣對此卻有所憂慮。若是王皇後一無所出也倒罷了偏偏她生下了京兆郡王趙桓而趙桓不僅僅是趙佶的長子更是嫡子倘若之後冊立的皇后又生下皇子恐怕這儲位便有些干礙了。

當年哲宗皇帝是苦於無子而趙佶如今偏偏是兒子太多

這也是高俅很有些擔憂的一個問題歷史上趙佶在王皇後去世之後冊立了鄭氏為皇后而鄭氏始終無子所以趙佶雖然偏愛王貴妃之子趙楷但畢竟不能廢了嫡庶長幼。而現在卻不同了如今鄭貴妃自己就有一個兒子將來的情形誰說得準歷史已經改變得一塌糊塗到時別在這大宋再上演一場奪嫡之爭骨肉閱牆的慘劇就好

大朝議上高俅再次見到了京兆郡王趙桓這位在趙佶即位後不久即出生的大皇子如今已經是八歲了。由於心傷母後去世他的臉色非常難看眼圈更是紅腫不堪看得高俅心中暗歎。不管史書上這位窩囊的宋欽宗如何眼下這還不過是個孩子。

每次的大朝不過都是走走過場但這一次卻傳達了一道旨意進封魏王俁為燕王邳王偲為越王並為太尉:京兆郡王桓為定王高密郡王楷為嘉王並為司空:吳國公樞為建安郡王冀國公杞為文安郡王楚國公栩為安康郡王楊國公棫為濟陽郡王蜀國公構為廣平郡王。並為開府儀同三司。

前頭兩位都是皇弟後面幾位都是皇子而由郡王進封親王的只有兩位這不由讓不少人心生遐思。好在大宋向來有皇子宗室不能交結大臣的習慣因此嗡嗡的議論聲一會兒就過去了。倒是高俅心中如同明鏡似的之所以加封高密郡王趙楷不過是因為趙楷和趙桓年紀相仿並沒有什麼其他的緣故。趙佶雖然對妃嬪有偏愛。但這幾年對於幾個兒子倒是勉強做到了一視同仁。

大朝議之後趙佶把幾個宰臣留了下來然後又留下了定王趙桓。

一干人到了崇政殿之後趙佶便直截了當地道:皇后已去定王作為朕的嫡長子先前的師傅看來也不夠用了。朕的意思是除了那些該講地經義之外希望各位卿家也能夠給他講一講天下大勢。經義道德雖然重要但是。倘若不懂得天下大勢。不能看清時局將來也是枉然

一句話說得眾人悚然動容這番話雖然簡單。但意思卻非常明白沒有意外的話太子之位大約屬於定王趙桓而高俅卻暗中打量了一下趙桓見其眼睛一亮然後又很快擺出了平淡的神色不禁暗自點頭。在皇家八歲的孩子就已經懂事了若連趙佶的這種意思都聽不懂那麼趙桓這兩年一直跟著趙佶學習政務的結果無疑是糟糕透頂的。

見四個宰臣躬身應是趙佶滿意地一笑。又低頭對趙桓道:仁義道德可用來治天下但是要平天下卻是不夠的。如今我朝北面有遼國西北有夏國而又有金國和遼國征戰不休這些都是必須重視地事。你雖然只有八歲但也需得認識時局以後除了讀那些書之外再把朕上次給你的那些策論每日看一篇。若是不懂的便向這幾位相公請教明白麼

兒臣遵命趙桓連忙出聲答應又抬頭向面前的四個宰臣看去。這兩年來趙佶常常在召見大臣的時候捎帶上他因此他小小年紀就學到了不少事心性愈沉穩。他的目光一一掃過眾人最後點點頭說:孤王年幼今後還請各位相公多多提點

蔡京高俅連忙率先躬身答應阮大猷何執中也慌忙行禮事情也就這麼定了。

這一番措置完畢趙佶便拍了拍趙桓的肩膀示意內侍把人帶下去。等到大殿的門重新緊閉他才起身緩緩走下御階。

吳榮穆王臨去時曾經勸諫朕早立太子朕那時並未答應他。如今想來皇兄確實是好意只是那時朕心有顧慮而已。

這一番話已經是在對大臣交心了因此在場四人無不提起了精神。

如今趙桓畢竟還是定王未曾定太子名分也就是說其他諸王可能還有機會不過大宋的太子之位很少生什麼大紛爭暗流興許會有但要說明面上的爭奪卻不必大臣們去操心了。

朕如今雖然春秋鼎盛但畢竟天有不測風雲所以必須得擇定嗣君。桓兒聰穎雖然不夠但勝在性格沉穩如今皇后剛去朕若是驟然立太子恐怕引起天下議論所以此事還得拖延一段時日。說到這裡趙佶頓了一頓然後一字一句地道不過朕不準備立刻冊立皇后。

一句話說得四人面面相覷蔡京和高俅對視一眼同時避開了目光。這是應有之義如今後宮諸位得寵嬪妃幾乎個個都有子嗣不管冊立了誰都會影響到儲位而新選一人入宮為後趙佶又不願意。如此一來恐怕要等到冊立了太子之後趙佶才會再次冊立皇后。

把這件要緊地事議定了趙佶地臉上便輕鬆了些隨即問起阮大猷何執中和耶律餘睹談判的結果。當得知耶律餘睹堅持要親自面見天子之後他不由緊緊皺起了眉頭臉上露出了一絲怒容。

此人好沒有道理朕已經親自接見他一次難道事事都要朕這個天子親自去和他磨嘴皮子元長伯章你們自己商量一下找一個人代朕去見見他就說有什麼事要談朕的宰相可以做主倘若他還要擺架子不妨直接回上京算了

對於具體由誰去地問題蔡京和高俅卻久久爭論不下。兩人當然不會爭著要去而是誰都不願意去耶律餘睹也許在上京算得上是重臣但是畢竟還是武夫的成分居多再加上他一直以來表現出來的種種性格讓兩人很不願意和他打交道。再者萬一真的讓這位遼國使臣一事無成地回國去這無疑不是大宋想要看到的結果。

最後高俅還是只得跑這一趟原因很簡單蔡京搬出了他曾經想要出使遼國這個事實這讓他不得不攬下了這樁麻煩。當然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紛爭他又特意從樞密院調來了廖進和李綱前者熟知北地情況可以作為參謀而後者則是初出茅廬可以從中有所體會。

準備完畢之後他便前去客省見耶律餘睹。一應官員都早已得了吩咐因此徑直把三人引到了耶律餘睹的居處。此次遼國使團總共出動了一百餘人這其中除了正副使和幾個有職責的官員之外其他的全都是衛兵足足有八十人足可見對於安全的重視。

當得知高俅來見時耶律餘睹本能地皺了皺眉。如今大遼局勢危若累卵他之所以硬是想要拖到宋主面前才擺出條件就是想為了留一些臉面誰知在趙佶那一次召見之後竟然再也沒有見他地意思這不由得讓他惱火萬分在阮大猷和何執中面前也時不時裝聾作啞。然而這一次高俅親自前來他勢必不能保持沉默了。

他很清楚身為尚書右僕射的高俅親自前來這定然是大宋天子的授意。倘若自己再不能拿出一些有誠意的條件那麼此番就算真正白來了。因此在雙方坐定之後他便輕描淡寫地提出兩國相交多年大宋每年歲給銀絹遼國深感無物作為贈禮如今既然新主登基願意每年以一千匹戰馬作為交換。

聽到這個意料之外的回答高俅心中頓時一怔。對於大宋來說歲給的銀絹雖然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但還不到損及根本的地步而缺馬卻是朝廷一直以來最頭痛的事。川馬吐蕃馬以及大理馬雖然每年都買了不少但是能夠存活下來作為戰用地十中難以存一。遼國一向不肯賣馬給中原而自從和西夏交惡以後從党項人那裡買馬也變成了一件相當困難的事。雖然大宋和西夏遼國之間的黑市交易一直存在但指望買到大批戰馬卻是不可能的事。耶律餘睹此時提出每年一千匹戰馬的條件對於大宋無疑是一個頗大的誘惑。

但是戰馬再好沒有良好的牧馬地也是枉然。以農田養馬的弊端在河北以及河東顯露無疑在荒廢了大批良田的同時仍舊不能保證戰馬的存活所以這個條件仍然不夠

郡王代遼主轉達的這個建議雖好無奈戰馬還是會死的。高俅微微一笑突然咄咄逼人地道若是能夠有一塊養戰馬的牧馬地興許才能進一步表現貴國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