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教育論(二)
畢文謙望著控制臺前的小曉琳靜心聆聽的模樣,兀自笑了笑。
“好吧,我慢慢講清楚。”
“分析力和總結力的培養,已有的教育理論都有了不少研究,記憶力的重要性,我也說明了,那麼,我先再說說專注力的重要性。”
“什麼叫專注力?專注力也可以叫注意力,是人在做一件事情時的用心狀態。在課堂上,往往老師會時不時地提醒學生上課要專心,要集中注意力,換句話說,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注意力不夠集中。無論是學習還是做其他事情,如果先排除人家本身就不喜歡做這件事情的情況,那麼越專注,效率總是越好。單就專注力而言,不怕你因為牴觸或者旁騖而心不在焉,就怕你想好好做也專注不起來。舉個例子,一個工人去廠裡上班,如果突然不確定出門時家裡的灶到底有沒有熄火,一直擔心家裡可能發生火災,那他還能專注於工作嗎?這種問題,顯然不難解決。可如果一個工人並沒有比工作更重要的急事,他也主觀上希望好好工作,卻仍然止不住時不時走神兒,那就真的是專注力低下的表現了。”
“毫無疑問,專注力對於學習成果影響,是時間越長,體現得越明顯。同樣一堂40分鐘的課,在其他三種能力差不多的情況下,能夠全程保持全神貫注的人,學習的效果必然比三心二意的人好,一堂堂課積累下來,一學期之後,就會是碾壓性的差距了。”
“那麼,記憶力、分析力、總結力、專注力,分別該怎麼培養呢?”
畢文謙又喝了一口水,回想起自己上輩子童年時的樣子,以及這輩子看過的許多關於教育的書籍和資料。
“都說百年樹人,想要弄明白教育,首先要研究人本身。人的智慧的載體,是大腦,而大腦的發育,是從胎兒時期第8周開始的——沒錯,智力的培養,理論上,在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出生時人的大腦重量大約是成人的25%,到大約兩歲時,人的大腦將發育達到成人的75%左右的重量。而也正是在兩歲開始,大多數人開始第一次有了‘我’的概念。”
“也就是說,如果不從生理而從智慧或者說教育的角度而言,人的出生的定義,不應該是分娩的時刻,而是第一次產生‘我’這個概念的認識的時刻。在此之前,人並不能進行人類特有的學習,而是和其他一些動物一樣服從以模仿為代表的天性。”
“到了3至6歲,大腦的發育,在重量的增長上漸漸不明顯,而神經纖維的分支將加多加長,這有利於神經元的形成。到了8歲,大腦的重量就達到了成人水平。”
“而9到16歲這個階段,大腦的重量幾乎不再明顯增長了,但腦細胞內部的結構和機能的複雜化仍在繼續,神經的聯絡纖維數量也是在這個時期大大增加,腦細胞將在這個時期成熟。”
“這些,就是人類大腦的發育過程。這也是我們試圖將教育的效率最大化時,必須要明確的基礎。基於此,教育,其實可以分為,胎教、早教、幼教、小學、中學、成教,六個階段。其中,胎教,指的是出生前的教育,這個詞彙和概念,起源於西周;早教,指的是出生後到人產生‘我’這個概念;幼教,指的是人意識到‘我’這個概念之後,到大約6歲,也就是小學入學之前;小學,指的應該是讀小學開始,到大腦重量發育基本完畢,大約8到9歲的時候,這個和現在習慣的小學時期不同;中學,指的是從9歲到成人之間;而成教,就是成年之後的教育,包括大學、專科,以及碩士、博士等等,還有在實際工作中的不斷學習。”
“實事求是地說,雖然胎教的概念已經有兩、三千年了,但至今,我們已有的經驗還遠遠不夠,和在荒漠裡摸索差不多。早教也差不多,我們可以傾向性地給予孩子各種各樣的薰陶,卻並不確定不同的薰陶能產生什麼明確的效果。而幼教,現在有了託兒所,還有學前班這樣的機構,但真要說這一塊教育積累的經驗,同樣比較匱乏,與其說充分的教育,不如說是在帶孩子,為將來的小學入學做準備。”
“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困境:前三個階段,是人類大腦發育最迅猛的階段,智力的培養潛力也必然是最高的,我們卻並沒有系統的經驗。所以,在當代,仍然存在天才——那些所謂的天才,往往不是真的天生比普通人強,而是在這三個階段的教育成果和普通人有質的不同。然而,我們既沒有系統性的經驗,也沒有財力把這些階段納入義務教育體系中。所以,在現階段的教育改革中,我們首先要面對並承認,從小學入學開始,人與人的智力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少數是差距巨大。這個現實,的確很讓人無奈。”
“單純的記憶力,就像容器的容量,這和大腦的重量有關。雖然有研究表明,人是否聰明,和大腦的重量沒有明顯的關聯,但那是因為教育最重要的前三個階段至今還處於比較原始的水平,幾乎所有人成年後的智力,都遠遠低於人類可能培養的上限。大腦重量的發育,集中在9歲以前,所以,在現在的教育體系中,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之間,應該把記憶力的培養作為重點。這就像是你要種田,插秧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劃定你的田地的面積,這個面積,就相當於你的記憶力。記憶力拓展得越強,你的智力的上限將越高,這是顯而易見的。”
“而專注力的培養,雖然並不像記憶力那樣得趁早,但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你的專注力早一年強於別人,那你在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將比別人多得多。要知道,知識點之間從來不是彼此獨立無關,而是有明顯而複雜的關聯,你在更長的時間更高效地學習思索,你和別人產生的差距,不是線性的,而更像是指數性。如果一個人從3歲起就有了比較強的專注力,那他在進入小學時,一定會在他自身有興趣並且有條件接觸到的知識或者學科,有著普通孩子望塵莫及的領先。所以,專注力的培養,越早越好,並且貫穿著整個脫產教育時期。”
“再結合現在我們的國力只能立法規定9年義務教育——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把在現代社會生存生活所必須的知識,在初中畢業之前教完。所以,吸收現代教育的三大流派的優點,我們已經可以得出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了。”
“在小學1至3年級,主要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在這個階段,知識點的掌握要求,除了語文數學這兩門基礎學科之外,都以明理為主,並且從品德上進行簡單而正確的教育。在教綱上要提出高難度的遠期教育目標,同時讚賞學生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讓學生頻繁獲得學習的短期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不斷總結已掌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絡,誘導學生思考已掌握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培養學生學習的**,總結和分析的習慣,要儘可能強烈地讓學生認識到,在學校裡可以學到的知識,是無窮的,並且這些知識,是有實際用處的。”
“並且,要切實地召開家長會,要讓家長們充分認識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家長可以缺乏系統的知識文化,但不能以沒文化為榮,更不應該在實際生活中在孩子面前執拗地違背正確的道理。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是崇拜父母的。舉個例子,家長教導孩子在學校要認真學習,然後孩子在學校接受了說話要文明的品德教育,結果回家之後家長張口閉口就是髒話,被孩子指出這是不對的之後,不僅不承認自己錯了,反而把孩子揍了一頓——當孩子遭遇這樣的扭曲之後,還能指望他相信學校裡的知識嗎?還能強求他對在學校裡的學習有興趣,有成就感嗎?很多孩子漸漸喪失讀書的興趣,就是因為這樣的小事一點一滴積累的結果,甚至在很難扭轉的時候,他自己早已經忘記了最初的原因。而這些,很多家長往往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概念。”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教育底蘊,現在的家長,絕大多數是很願意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的,但他們其中有不少人,被自己孩子指出錯誤時難免產生惱羞成怒的情緒,這在客觀上需要克服,主觀上不見得能夠克服。但想要長遠而普遍地獲得高效的教育成果,把小孩子天然的父母崇拜轉化為對知識的崇拜,是必須的步驟。這,就不是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做到的了。這也是我為什麼說,教育問題的解決,絕不能只著眼於教育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