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壽星之路最新章節列表 > 第034章 秦始皇功績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34章 秦始皇功績論

34 秦始皇功績論

我開始口若懸河,誇誇其談起來:“在說秦始皇的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時,我要先大概介紹一下歷史。我們所處的這塊地方,是亞洲的東部大陸,我們所在的國家就是東部大陸偏南一點,他現在的名字叫中國,但在上古時代他很亂,沒有秩序,整個社會是以個人的初級道德水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有人開始管理後,就出現了部落和部落聯盟,逐漸發展壯大的部落,就不斷吞併小部落,變得更為強大,如我們民族的祖先炎黃二人,後來就是夏朝、商朝、周朝,而周朝的末期也叫戰國時期,最後才是秦國一統江山,正式成為了一個國家。你也可以這麼理解,在秦國以前,不叫國家歷史,確切的說是這塊大陸歷史,或者是民族歷史,而秦國之後,可稱為國家歷史。因為,秦國是這塊大陸上的第一個統一的有國家雛形的國家,這就是秦始皇的第一個貢獻,所以稱他為始皇帝。

第二個貢獻就是開創了依法治國的先河。秦國之前,夏商周都是松散型的封建王朝,即分封型諸侯國,封地自成一“國”,而各個小國家其實就是個大部落形式存在,不能用現在國家的標準說他就是一個國家;但為了方便介紹,我就隨歷史習慣暫且稱為“國”。

戰國時法家和儒家兩派學說就國家應該是實行法治還是實行仁治,曾展開過激烈的爭論和碰撞,其代表人物分別是韓非和孔子,倡導法治的少正卯被孔子殺死,以仁治國以德治國佔了上風,戰國七雄中只有秦國選擇了依法治國,其他六國則選擇的是以仁治國、以德治國。秦國商鞅變法,制定出了各種完善且嚴格執行的法律,其中有第一個樹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第一個有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第一個實行民告官制度、第一個實行監察巡迴監督制度、第一個實行軍功獎勵制度等等,哪一個不是超越2000年的先進做法?不是在開創歷史先河?所以秦地民眾法律意識極強,遵法守法使秦國秩序井然,夜不閉戶,變得越來越強大,從而統一了其他六國,完成了對這塊大陸的統治。至今,依法治國的這種思想和強悍的執行力,都是當代各個國家管理者所倡導和執行的,難道這不是對人類歷史的巨大貢獻嗎?

至於說它法律過於嚴酷,這也是事實,在當時的環境下,一是人們根本不懂遵守,沒有遵守意識,你不用嚴酷法律和強硬的執行手段,怎能使人害怕?只有害怕才能遵照法律,二是亂世用重典,從重才能達到快速整頓社會秩序的效果。當然,經過幾代人後,遵法守法深入人心,後人養成了遵守習慣,過重的法律也可修改嘛,但這個過程漫長。所以你用當代人已形成的遵法守法思想,來衡量當時法律尚處於人類初級階段的秦國,我認為很不妥當。只可惜的是秦始皇死得太早了,只活了

49歲,後輩又無能,白白讓中國歷史走了很多彎路,例如秦國滅亡後的各個朝代,推崇儒教,均是以仁政治天下,法治只是作為輔助形式,且執行上彈性很大,貴族和平民兩重天。設想一下,如果秦始皇能多活二十年,法治深入人心,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直至過了2000多年後的當代,人們才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才倡導法治,依法治國才佔據了主導地位。

第三個貢獻就是凝聚了中華民族。主要是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統一了車軌。別小看這四個統一,我先說第一個,統一文字的意義:統一文字使這塊大陸上各個民族各個部落間雜亂無序的文字和語言,變得簡單起來,文字統一促進了語言上統一,從而使語言交流文字交流便利,民族融合程序加快,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寫同一種文字、講同一種語言的超大部落,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了華族民心,這為以後幾千年間雖然國家不斷更迭名稱不斷變化,中華民族散居全球各地,但同文同種同一民族之心始終沒有變。換句話說,當時的統一文字,給以後的中華民族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請你設想一下,如果這塊大陸上有幾十種文字,形成幾十種語言,那麼現在的這塊大陸上是不是會和歐洲大陸一樣,會出現幾十個小國家?至於後邊三個統一,就不用我一一細說他的意義了吧?你搞經濟的,應該懂得。

第四個巨大貢獻就是廢封建,置郡縣,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權架構和管理體制。前邊已經說過,秦之前的夏商周都是封地自建型的鬆散大部落管理模式,這樣的弊端是極大的,咱也不討論他。秦國為何能說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就是因為他廢封建,置郡、縣,同時建立起十分完整的中央管理體系,至今世界各個國家實行的管理體制,都沒有跑脫秦國設計實行的框架,如皇帝下設丞相,丞相管理各部,各地有郡,郡之下有縣,縣之下設亭長(相當於當今鄉一級派出所),亭長之下設裡正(相當於當今村長),由中央或者有權機構派駐官員,各級官員一切行為遵照法律對中央負責、對上級負責。你想一想,現在的世界上各個國家是不是基本都是這種管理格局?

漢朝推翻了秦以後,包括以後的各個王朝,廢除了秦的制度,又恢復了分封制,導致國家內戰混亂,才又採取消藩,如隋、唐、西晉、明、清,均有藩王之亂,導致國家混戰不斷,民不聊生。而只有秦朝和宋朝沒有過藩王之亂。實踐證明了秦國的遠見卓識。

以上四個巨大貢獻,都是對人類對民族跨時代的千秋功業,都是在幾千年前的秦始皇領導下完成的。很多都是當下世界還在實施的,無法拋棄的,那麼請問你:這些功業夠不夠你崇拜的?”

一席話說的我口乾舌燥,可惜水壺還在車上,我只好抿了抿嘴唇。

只見何小姐還在沉思中,不發一言,好一會,才又問道:“那他焚書坑儒,修長城等如何解釋?”

我只好再次說道:“你只看到他焚書坑儒,而未想到他為什麼會這麼做。在當時,經過戰國時期,各種思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用現代觀念看,是好事情,但站在當時國家管理者的角度想,這就極為不利了。因為秦國實行的是依法治國而不是以仁治國,這兩種治國理念全然相反。國家剛剛統一,以仁治國的觀念還在剛統一的其他六國內深入人心,而國家需要貫徹依法治國思想,要有一個統一思想,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建設的大環境,而那些儒家的思想和百家爭鳴的現象就成了搞亂人的思想,破壞依法治國和國家建設的阻礙力量。試想一下,中央下達某種命令,而下邊執行者思想不同,那就會看法不同,直接結果就是相互制肘、消極執行,或者直接對抗,你作為領導者,你會怎麼做?殺人,你殺的過來嗎?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和中央保持一致。同時用鐵血手段殺幾個有代表性的儒家人物,以起到震懾作用。至於後人如何評說,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強悍領導者,是不會顧及這些的。

說道儒家,那就要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我個人認為,孔子只配做一個大教育家,來教化民眾什麼是禮義廉恥,而治理國家,他則是個小白甜。以仁治國使得國家走了2000多年的彎路。

再說修長城,當時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下搶劫騷擾,你不可能派大批軍隊過去,把北方的匈奴人全部殺光殺淨吧?即便當時秦國有這個能力做到殺光殺淨,但要耗費多少年時間?要耗費國家多少錢糧?要死多少軍人?這賬敢算嗎?而國家建設又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所以才選擇被動的、花費最少的錢糧,來修築抵抗北方遊牧名族的防線。這不應該嗎?”

我艱難的抿了抿嘴唇,繼續說:“不要被歷史傳說或者是那些後人記錄所迷惑,看待任何問題,你都要設身處地的去想一想,能統一六國,成為一代人傑的始皇帝,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評價的。因為站的高度不同,思想境界更是不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看她還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不發一言。我急了:“何小姐,我口渴的狠了,我要出去喝水,你繼續逛,我在外邊等你。”隨後就轉身離開。

說實話,我在讀高中時,就非常喜歡歷史,更是非常欣賞家鄉的這位皇帝,所以對他的有關事情,研究的比較多,我十分反感有些所謂的專家或者歷史上的學究們對這位皇帝的不公評價。就他們那眼光和所站的高度,哪有資格評價和貶低這位為人類歷史和民族歷史做出巨大貢獻的千古一帝?所以我看到有關貶低秦始皇的文章和言論,就不由得憤怒和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