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柳鶯文叢·孝莊文皇后最新章節列表 > 科爾?I、貴族詩讚滿蒙姻親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科爾?I、貴族詩讚滿蒙姻親

七律

奇渥王孫奕葉昌,

分封內外姓名揚;

婚姻帝室百年久,

屏翰中華萬里長。

傳世金貂錦冑子,

歸朝白馬詠賓王;

休誇本族恩榮量,

部下朱伸亦宰桑。

孝莊文皇後去世三十多年才正式入葬,不但沒有和皇太極合葬,而且還葬在了清東陵的風水牆外。多年來,無論民間還是史學界都見智見仁,莫衷一是。作者藉此丟擲引玉之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清代的帝王后妃共有三處陵園,一是瀋陽的昭陵,一是河北省易縣的西陵,還有一處就是河北省遵化馬蘭峪以西的東陵。德高望重的孝莊死後,沒有葬在這三所陵園內,而是建在了清東陵的風水牆外、大紅門東側。個中原委,令諸多史學家頗傷腦筋。他們各執一詞,莫衷一是。更有那些專以蒐集春gong豔史,宮闈秘事為樂的無聊文人,或望風撲影,或道聽途說,或無中生有,或移花接木,正所謂:濁酒不解嬪妃意,柳巷未遂窺宮闈。許多野史稱,這是孝莊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他世世代代為子孫把門。

其實,這只不過是好事者的主觀臆測而已。

孝莊十三歲入宮,歷經清初四帝、躬助三朝、兩扶幼主,是有大功於大清社稷的賢后,深受子孫後代的崇敬。孝莊於康熙二十六年臘月壽終正寢後,康熙帝“捶胸

頓足;號啕大哭”。諸皇子及王公大臣們多次環跪勸阻,仍難停止。按清朝祖制,對后妃的喪禮,皇帝不割髮辮,居喪7天,孝服用素帛。可康熙卻不顧這些規定,割了髮辮,孝服用白布,表示居喪三年;按祖制,棺槨在宮內停放不能逾年。孝莊是臘月底去世,還有幾天就過年了。康熙感念祖母撫育之恩、輔佐之功,不顧祖制,打破慣例,春節過後才把孝莊的棺槨移出皇宮,安放在朝陽門殯宮。

孝莊生前,康熙在慈寧宮東側為她建了一座寢殿。孝莊多次稱讚這所宮殿。可她沒住多久就死了。孝順的康熙決定把這座宮殿搬到東陵,按原樣重建。按欽天監選定的日期,翌年四月夏入葬。在這短短的三個月時間裡,連拆帶運,依樣重建,又在冬季施工,實非易事。康熙欽選能工巧匠,大殿在康熙二十七年三月竣工。因為不是陵寢,所以命名為“暫安奉殿”。四月七日,孝莊的棺槨從朝陽門殯宮移往“暫安奉殿”時,康熙親自護送,步行裡多路才上馬送行,每過橋樑或在橋樑停發,康熙必下馬跪在路旁,涕泣不止。所以,說孝莊安葬在東陵風水牆外“看守陵門”,受“懲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史料是有記載的。孝莊先後扶佐了順治、康熙兩代幼主,付出了畢生心血,他與其子順治,其孫康熙有根深的感情,非常留戀他們。生前,一天天把他們撫養大,朝夕相處,死後也不忍遠去。因此,孝莊在病重期間就為自己的葬地留下了遺囑。她諄諄囑咐康熙皇帝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康熙一向孝順祖母。所以選定在清東陵安葬是理所必然的。

當時,清東陵的風水牆內已建了孝陵。順治的孝陵位於昌瑞山峰之下,位置最高。作為順治帝生母的孝莊,無論在風水圍牆之內的任何地方安葬,地位都低於孝陵,這與他們的身份和輩份是不相稱的。具體安葬在東陵的什麼地方,康熙帝一直躊躇不定。這也是孝莊死後在“暫安奉殿”停放8年之久的主要原因。

雍正三年〔175年〉,孝莊的玄孫胤彳真登基後,考慮到曾祖母的棺槨停放“暫安奉殿”,終不是長久之計,於是決定在東陵風水牆外“暫安奉殿”即地建陵,增修了地宮、寶城、方城、明樓等建築。因孝莊的陵與瀋陽的昭陵是一個體系,又在昭陵之西、故名為“昭西陵”。昭西陵於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正式破土興建,十二月初十孝莊的棺槨正式葬入地宮。

昭西陵建在清東陵的風水圍牆外,大紅門東側,原因有五:一是在清東陵157位葬者中,孝莊輩份最局,陵區內沒有合適位置;二是孝莊為太宗妃,與東陵帝后不是一個體系;三是風水圍牆外大紅門東側地勢高而平坦,土厚質純,而右側低窪多石,又濱臨西大河,常有水患,從地理環境上看應建在大紅門左側。四是,在清代,無論皇帝、王公謁陵,都先從輩份最高的墓主人陵寢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的必經之處。把昭西陵建在大紅門旁邊,也為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避免了繞道往返之勞。五是,中國歷來以左方為尊貴之位,皇帝謁陵、出入宮門、殿門、陵寢門都從左門透過,而臣工們則走右門。把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則,處於尊貴之處,也正反映了孝莊後代兒孫們對她的尊崇敬仰之意。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把昭西陵建在風水圍牆外的大紅門左側,是最佳的選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