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胡善圍最新章節列表 > 141、憑本事犯的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41、憑本事犯的蠢

九年前, 洪武帝覺得郭貴妃太笨, 希望她聰明一些, 好彈壓後宮, 不要後院起火, 給他一個安寧的後宮。

九年後,洪武帝覺得郭貴妃要是笨一些就好了, 胡善圍騙過了郭貴妃, 太子就不用死了。

可世上的事情, 縱使他是皇帝,也有太多不如意之處,甚至保護不了他的孩子們。

他是皇帝, 也是父親, 看著孩子們自相殘殺, 一個個倒下,在劇痛中死去,他也會痛, 郭貴妃失去了兒子, 而他在五十天之後,又失去了一個兒子。

而且, 這個兒子還是因為他的失誤,低估了郭貴妃的判斷能力而死去的。

就這樣, 他寄與過厚望的兒子,培養了二十五年的繼承人,就這樣死於砒/霜之下。

一切都要推倒重來。

洪武帝從龍椅上站起來, 緩緩走向郭貴妃,這個女人一開始,只是郭家送來暖床的、以表示忠心的政治禮物,活潑、溫馴、沒有什麼野心,一個漂亮的笨女人。

她還那麼巧合的在大明建國之後兩個月,生下了他第十個兒子,連排行都那麼圓滿。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他把這個女人當成寵物般的存在,看著她一步步的成長,蛻變,笨拙的照搬孝慈皇后,為自己修煉出一個賢后的外殼,給他帶來了驚喜。

然後,在他剛剛認同她,打算封她為皇后時,她給他帶來了毒殺太子的“驚喜”。

看著洪武帝一步步朝著自己走來,郭貴妃先是後退了兩步,而後定住,她整理了素服,甚至用手指蘸了蘸杯中冷透的茶水,將鬢邊的碎發攏了攏,依然保持著體面端莊。

洪武帝一擺手,太監端來一個托盤,上面擺著一杯鴆酒。

洪武帝說道:“你不要怪朕絕情,這是你自己選擇的路。你們郭家滿門忠烈,為朝廷盡忠,不能出一個謀害太子的嬪妃,朕不會遷怒郭家,你的死亡,會以因魯荒王之死悲傷過度,突發心疾而終,朕會將你風光大葬。”

郭貴妃的兩個哥哥,大哥鞏昌侯郭興在洪武十七年巡北疆後病死,洪武帝追封為陝國公,諡號“宣武”,賜葬聚寶山。

二哥武定侯郭英,至今都執掌禁軍。除此之外,郭英的長子郭鎮是永嘉公主的駙馬,郭英的二女兒郭氏嫁給了洪武帝第二十四個兒子郢王朱棟,是郢王妃,夫妻兩個已經去湖北安陸就藩了。

所以郭氏家族有貴妃、有親王、有國公,有侯爵,有駙馬,還有王妃,另外,郭英和郭興兄弟也很能生兒子,大多英勇善戰,是國之棟樑。

郭家聲勢浩大,勢力在朝廷裡盤根錯節,且忠心耿耿,郭貴妃因此猜準了洪武帝為了顧全大局,只會賜死自己,不會動郭家分毫,所以敢肆無忌憚的設了鴻門宴毒死太子,不用擔心株連九族。

曾經的傻白鹹郭寧妃經過九年磨礪,已經會熟練的揣摩君心,權衡利弊,毒死太子不是一時喪子之痛的憤怒,而是權衡利弊,深思熟慮,反覆琢磨之後的決定。

她甚至在鴻門宴之前把心腹郭嬤嬤打發回郭家養老,把“軍師”胡善圍以給孝慈皇后焚經書的理由,送到孝陵去洗脫通風報信的嫌疑,還能藉著洪武帝對孝慈皇后的感情,讓胡善圍避免捲入東宮之死的政治漩渦。

郭貴妃唯一沒有考慮的就是自己,她根本沒有打算全身而退,她決定將性命獻祭復仇。

郭貴妃對著洪武帝一拜,“謝皇上恩典,太子殺吾兒,臣妾殺太子,都罪無可恕,臣妾自願一死謝罪,了結恩怨。”

郭貴妃淡定的端起鴆酒,這一刻,洪武帝倒有些不捨得了,這是他差一點點就當成妻子的女人啊!她身上有好多孝慈皇后的影子,讓他不禁有些移情。

洪武帝問她,“臨死之前,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嗎?”

郭貴妃看著東北孝陵的方向,“如果可以,麻煩皇上轉告胡善圍,對不起,臣妾很抱歉,臣妾辜負了她的期望,臣妾知道,她崇拜孝慈皇后、她很想將臣妾調/教成第二個孝慈皇后,臣妾也努力過了,真的非常努力,有她輔佐臣妾,臣妾這個別人認為扶不起的阿斗,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可是臣妾實在接受不了用親兒子的生命換來的皇后之位。”

“誠然,臣妾做夢都想當皇后,皇上下令重修坤寧宮時,臣妾高興得發了失心瘋,樂顛顛的,連丟了一隻鞋子毫無察覺……”

一滴淚水落入了鴆酒,郭貴妃含淚笑道:“那個時候的臣妾傻乎乎的,卻是發自內心的高興,覺得這日子充滿著希望,覺得只要付出了,就有回報……可是臣妾萬萬沒有想到,當大明的皇后,最後要付出如此慘烈的代價,需要拿出臣妾最珍視的兒子去換,臣妾不要了,臣妾無法坦然的坐在皇后這個位置上,每天和殺子仇人太子扮演母慈子孝,臣妾不是孝慈皇后,臣妾終其一生,也無法擁有孝慈皇后的耐力,皇上,臣妾去地下陪我們的兒子了,想必在黃泉路上,他並未走遠。皇上保重,臣妾去也。”

言罷,郭貴妃將鴆酒一飲而盡。

郭貴妃走的很快,四肢抽搐,呼吸急促,洪武帝閉上眼睛,聽到郭貴妃的動靜完全消失時,才睜開眼睛。

他看見郭貴妃雙目圓睜,面帶笑容的死去。

這時外頭太監跑了進來,“皇上,太子……歿了!”

郭貴妃和太子幾乎同時去世。

洪武帝頹然癱坐郭貴妃屍身旁邊,一瞬間,什麼大局,謀略,制衡等等全部消失了,他只是一個失去了兩個親人的男人。

為什麼會這樣?我機關算盡,自覺將一切安排到最好,將損失降到最低,可是現實偏偏不向他安排的方向發展,而是走向了他都沒有預料到的最壞的結果。

洪武帝正思忖時,一個少年的哭聲將他拉回了現實:

“皇爺爺!父親去了!我該怎麼辦啊皇爺爺!”

是皇長孫朱允炆。洪武帝將他沒有送出的手帕蓋住了貴貴妃的遺容上,緩緩走出了房間,外頭已經哭聲一片,以太子妃呂氏的聲音最為淒涼。

“太子……死於疾病,你們可明白?”

病榻上,太子七竅流血,面部疼到變形扭曲,一雙散開的瞳孔呈紅色,猶如走火入魔,被褥糊滿了失禁的大小便和血跡,怎麼可能死於疾病?

太醫院院判大人見過更可怕的死相——比如達定妃生的兩個兒子在孝陵結伴跳樓,腦殼都砸碎了,還是太醫們用碎骨拼起來縫合的。

故,院判大人第一個反應,“確實,太子死於積勞成疾。”

身為帝王,要顧全大局,一切以大明江山穩定為重,至於真相……真相並不重要。

眾人皆道:“臣尊旨。”太子朱標死於積勞成疾,這就是真相,誰敢說中毒,就是抗旨,要殺頭的。

皇長孫朱允炆看著父親的慘狀,正要說些什麼,被母親太子妃呂氏一把捂住了嘴巴。

洪武帝說道:“你們都退下,準備太子喪事,太醫和院判大人留下,清理太子的屍身。”

院判大人駕輕就熟,妙手回春,太子雙目圓睜,無法閉合,就用膠粘住眼皮;面目猙獰,就用熱手巾敷面,銀針扎穴位,手指慢慢按摩,讓面目肌肉恢復原位;七竅流血,就用棉花纏在小棍上慢慢擦拭清洗……

半個時辰以後,眾人看見躺在靈床上的太子,就已經是面目安詳,乾淨整潔,就像睡著了一樣。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薨,年僅三十七歲。

洪武帝在三十七歲的時候,正在和漢王陳友諒在鄱陽湖決一死戰,火燒連營,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役,陳友諒敗退草鞋山,拒絕投降,突圍的時候被郭貴妃的二哥郭英一箭射穿了眼睛,穿破頭顱。

次年初春,陳友諒之子開門投降,洪武帝在征服欲的驅使下,奪了陳友諒之妾達氏為后妃,生了兩個兒子。

十五年後,達定妃誘惑郭貴妃之子魯王朱檀吞服丹藥“修仙”,被胡善圍識破,達定妃被洪武帝毒死,兩個兒子攻打孝陵,擄奪魯王朱檀失敗後,牽手跳下城牆摔死。

再過九年,魯王朱檀因丹癮復發,被太子找到了可乘之機,在白礬摻入砒/霜毒死,五十天後,郭貴妃在素螃蟹裡下同樣的毒/藥,毒死了太子。

太子嚥氣的同時,郭貴妃喝下了洪武帝賜的鴆酒,義無反顧的追隨兒子而去。

復仇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死循環,形成一個因果報應的閉環,這個閉環所到之處,無數鮮活的生命被無情的碾壓,無論真相多麼殘酷,到最後,還是要被粉飾太平。

次日,太子薨的訊息傳到孝陵,朝野震驚,剛剛把親爹送進墓穴的沐春連孝服都不用換了,直接穿著進宮舉哀,按照規矩,在春和門與文武大臣一起哭太子。

洪武帝罷朝一日,服齊衰十二日,京城民間停止嫁娶六十日,大臣們停止嫁娶三十日。

洪武帝定下太子朱標的諡號——懿文,以後均稱為懿文太子。

由於懿文太子三十七歲就去了,根本沒有準備墳墓,洪武帝命禮部將懿文太子就付葬在孝陵的東面,史上從未有過太子附葬皇陵的先例,但是洪武帝堅持如此,禮部也無可奈何,只得照辦。

孝陵的胡善圍聽到這個訊息,她的第一反應就是郭貴妃出手了!

太子已死,這說明郭貴妃復仇成功,那麼貴妃現在……胡善圍思之極恐,當即決定提前結束休假回

宮。

可是沒等她出孝陵,毛驤就帶錦衣衛封鎖了這裡,他身後跟著一輛馬車,裡頭是一具棺材。

胡善圍意識到了什麼,她猛地衝到馬車裡,徒手推開棺材板,看到了郭貴妃帶笑的遺容。

九年心血,從零開始教郭氏如何當一個合格的皇后,耳提面命,軟硬兼施,有時候當頭棒喝,有時候溫聲細語,她在郭氏身上耗費了九年青春,無數精力,希望郭氏能夠像孝慈皇后那樣治理後宮,穩定朝局,不要再起風波,不要再死那麼多無辜的人。

她將缺點“罄竹難書”的郭氏回爐再造,以孝慈皇后為範本,像一個匠人,一刀一斧的重塑郭氏,難得郭氏也十分配合,無論她的話說的多麼難聽,都不曾和她翻臉,做錯了立刻改正,再錯再改,兩人勁往一處使,目標幾乎唾手可得。

九年付出,功虧一簣。

“不!”

胡善圍不敢相信,她伸手摸向棺材裡的郭貴妃,“這不是真的,娘娘快醒來!不要再睡了!沒有魯荒王,娘娘還有孫子,還有過兒,娘娘的血脈並沒有斷絕,娘娘馬上就封后了,這是娘娘多年的夙願,貴妃再貴,那也是妾啊!你不是一直對我說,想要當正妻嗎?你醒來!你快醒醒!”

胡善圍近乎崩潰,到最後都忘記了“娘娘”的尊稱,開始直呼“你我”了,紀綱將她強行從棺材上拉開,蓋上棺蓋。

“貴妃有遺言留給你,說很抱歉,她辜負了你的期望,她知道你想把調/教成第二個孝慈皇后,她也努力過了,可是她沒有辦法接受用兒子生命換來的皇后之位,對不起。”

毛驤說道:“郭貴妃不能和太子一天死亡,否則外頭會傳得滿城風雨,郭家和東宮恐怕會不和,所以郭貴妃暫時秘不發喪,停靈在孝陵裡,對外只稱因魯荒王之死而悲傷過度重病,無法參與太子葬禮,這件事胡司言一定要保密,皇上饒了你這一次,可不會再有下一次了。皇上命你立刻回宮,坐鎮鍾粹宮,和以前一樣行上傳下達之事。否則……以抗旨論罪。”

洪武帝又要殺她全家。

郭貴妃既然還“活著”,而且重病,她最信任的女官胡善圍一定要陪在身邊,代為理事,唱完這出“空城計”。

胡善圍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的宮,她滿腦子都是這九年來和郭貴妃相處的點點滴滴,現在她明白,九年相處磨合,她懂得郭貴妃,郭貴妃也懂得她,郭貴妃看穿了她的謊言,卻不揭破,還在動手之前,將她支開,以免連累她。

郭貴妃此舉,簡直和以前天壤之別。

胡善圍第一次認識郭貴妃時,郭氏還是郭寧妃,當年孝慈皇后頒佈《趙宋賢妃訓/誡錄》,要範宮正講解,東西六宮所有嬪妃都要去坤寧宮站立、並且拱聽。

郭寧妃自幼養尊處優,那裡吃過這種苦頭?去了第一日就說累病了,槍打出頭鳥,孝慈皇后立刻命專門管著安排侍寢的彤史女官把她的名字從侍寢從撤掉,“要她好好養病”,郭寧妃吃癟,次日老老實實去聽課。

後來小公主的養母接連去世,郭寧妃又送給胡善圍重禮,希望能夠賄賂胡善圍,要她在孝慈皇后面前“說好話”,以此得到小公主的撫養權……胡善圍禮物照收,禮單也一五一十的給孝慈皇后看了,郭寧妃又鬧了沒臉。

郭寧妃簡直是撞了東牆,又撞西牆,憑著孃家後臺硬,沒頭蒼蠅的胡來,然而,無論她做了什麼蠢事,她都光明磊落,不把別人推出去當炮灰,真真是憑本事犯的蠢,一人做事一人當。

她的兒子魯荒王簡直和她一個脾氣。

她明明和胡善圍結了不少怨,她在代掌後宮大權遇到重重阻攔之後,她又能不計前謙,跑去孝陵三顧茅廬,把胡善圍當成寶貝似的請到後宮,並且毫無保留的相信胡善圍,言聽計從。

就這樣匆匆九年過去,郭寧妃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改變,成了現在的郭貴妃。她變得聰明、會辦事、可以承擔一國之母的責任,她懂得用計謀了,在和太子同歸於盡時,還會用小手段把胡善圍從災難裡撈出來,用孝陵做庇護。

現在,胡善圍還是胡司言,而郭貴妃成了棺材裡一具冰冷的屍體,藏在孝陵地宮孝慈皇后棺槨的旁邊。

一個月後,郭貴妃才薨,繼懿文太子後,宮中又要舉辦葬禮。

洪武帝擬定諡號為“端敬”,繼廢為庶人的胡貴妃、成穆貴妃孫氏、慧賢貴妃李氏之後,端敬貴妃郭氏成為了第四個死去的大明貴妃。

洪武帝命禮部效仿當年備受尊敬的成穆貴妃孫氏的葬禮來風光大葬端敬貴妃郭氏。

不僅如此,洪武帝還下了詔書,下令所有就藩的藩王們全部回京,而且必須連著王妃孩子們全家都來參加端敬貴妃郭氏的葬禮。

朝野震驚,議論紛紛,以為懿文太子死了,洪武帝要從成年就藩的藩王們中間選一個親王立為國儲,所以藉著端敬貴妃郭氏的葬禮,召集藩王回京,以備挑選。

皇上六十二歲了,必須早立國本,定下新的太子,否則會引起國家動盪不安。於是乎,所有藩王們都拖家帶口、日夜兼程趕到京城,生怕來晚了,扣上不孝的帽子,失去登頂儲位的可能。

一個月之內,所有藩王們到齊了,按照新喪制,諸子要為庶母守一年齊衰孝期。郭貴妃不同於以外的三個貴妃,郭氏出身名門,如果活的長一些,就當了大明皇后,郭家有兩個國公,一個侯爵,一個駙馬,一個王妃,妥妥的大家族。

所以端敬貴妃葬禮上,藩王們比賽似的哭泣,就像哭自己親孃。

葬禮結束後,洪武帝對藩王們嘆道:“朕老了,你們的十弟魯荒王、大哥懿文太子,還有庶母端敬貴妃郭氏相繼離朕而去,朕很是寂寞,這次你們帶著孩子們來京城,好些孫兒孫女朕以前都沒有見過,朕想好好彌補,多些時間和他們相處,以慰藉朕這顆千瘡百孔的心,你們藩地事務繁忙,尤其是鎮守邊關的幾個藩王,你們先和王妃一道回去,留孩子們在這裡陪朕說說話。”

親爹提出含飴弄孫的想法,當兒子誰敢不答應?

不答應就是不孝,不孝就和儲位無緣了。

而且留孩子在京城,還能幫親爹說幾句好話。於是藩王們爭相答應,把孩子留在京城,替自己盡孝道。

待藩王和王妃陸續回到藩地,洪武帝突然宣佈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確定國本儲位!

立了皇太孫之後,洪武帝留下了諸位藩王們的嫡長子或者世子,留他們在京城讀書學習,陸續將其他孫兒孫女們送回藩地。

其中,洪武帝將實力最強的燕王四個孩子留在京城,分別是燕王世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女安成郡主,四女咸寧郡主。

冊封皇太孫和自家孩子被扣留京城的訊息幾乎先後腳傳到各地的藩王府,藩王們這才明白親爹為了鞏固皇太孫的位置,下了好大一盤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我們都被騙了!父皇從頭到尾就沒有打算從我們兄弟中選擇太子!父皇從頭到尾就定下了國儲就是皇長孫朱允炆!

偷雞不成蝕把米,太子之位沒撈著,還把孩子給搭進去了。

大明各個藩王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鍾粹宮,胡善圍聽到這個爆炸性的訊息,眉頭都沒抬一下,對著端敬貴妃郭氏的遺像嘆息:“聽見了嗎?天家無情,皇上會榨幹每一個人的利用價值,連死人都不放過,皇上藉著你的葬禮,搞了一出‘杯酒釋兵權’,哄騙藩王們把世子和孩子們留在京城,如此一來,皇上冊封皇長孫為皇太孫,當叔叔的藩王們無人敢有反對意見,沒有辦法,孩子在京城當人質呢,誰敢輕舉妄動。”

胡善圍點燃一炷香,喃喃道:“現在我覺得,你離開了也好,這裡就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地方,兄弟,父子,夫妻,甚至祖孫都要互相算計,希望來世,你不要和皇家再有牽扯,安息吧。”

作者有話要說:  其實郭貴妃的離世,對於大明五朝的宮鬥史而言,只是一道開胃小菜而已,一道道硬菜還沒有上,你們不要覺得前面多麼曲折殘酷,更厲害的宮鬥在後面呢。

蒼蠅手,寫的我好激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