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胡善圍最新章節列表 > 188、失控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88、失控

菊花臺, 滿地傷, 花落人斷腸。

一座座“花開富貴”、“龍鳳呈現”等等巨型燈架倒下, 大火連成一片, 幸虧有宮人“拼命”救出了呂太後的遺體, 然而衡王是怎麼都救不出了,最後只剩下一具焦屍。

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人間富貴景象瞬間變成了人間地獄。

後宮菊花臺的火光將夜空映襯得通紅, 不知真相的吃瓜群眾還以為後宮繼千盞孔明燈之後, 又玩起了新的花樣, 紛紛拍手叫好,宮裡的人就是會玩。

有人歡喜有人憂。

只不過菊花臺火光漸漸熄滅時,禁軍、五城兵馬司紛紛上街, 宣佈全程戒嚴, 驅散了秦淮河兩岸觀燈的百姓, 全部關門閉戶,不準外出。

各個街坊皆關閉坊門,設下路障, 層層把關。

百姓這才曉得是出事了, 也不知從那裡傳來的謠言,說燕王得了天兵天將的幫助, 要打進城來了。

於是無論官員還是百姓都徹夜難眠,心想燕王要是進了城, 是主動迎接呢,還是拖兒帶女快跑?

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除了極少數跟著建文帝一條船上的黃子澄、方孝孺、齊泰等官員, 大多數都選擇前者,反正誰都皇帝都是老朱家的人,大家稅照交、官照當、日子還要照常過不是……

這一夜,大家都做好了心理準備,天亮時,大街小巷都張貼了告示,宣佈國喪,說昨晚中秋節逆賊燕王收買刺客刺殺皇上一家子,太后和衡王遇難……大家要眾志成城,同討國賊云云。

可是街頭巷尾的包子鋪茶館,卻在流傳截然相反的說法:衡王謀反,刺殺皇上無果,反而誤殺了親孃呂太後,事敗後,點火自焚。

還有說是身為原配嫡子吳王朱允熥不滿建文帝這個庶長子出身的哥哥,豢養刺客,刺殺建文帝全家。須知論繼承權,朱允熥的出身最硬,比衡王更有機會登基。

朱允熥也不是真傻,連忙撇清:他根本沒有參加昨晚的家宴——早在下午皇室宴會結束時,他就以喝多了的理由回到吳王府。朱允熥懂的眼色,他不是呂太後生的,母族常家又被滅族,一直夾著尾巴做人,低調的就像空氣,才不會去湊熱鬧。

又有不知那裡的謠言,說是京城藩王們下的手,想要殺侄兒,謀帝位。

藩王們都是逃難逃到京城的,如今落地的鳳凰不如雞,兵權全沒了,軍隊解散了,身家性命全在皇上手裡,一聽這個,誰受得了?

為了保命,藩王們都去孝陵哭高祖皇帝和孝慈皇后,以表清白去了……

於是乎,上到朝堂,下到百姓,都怎一個,亂字了得。至於告示的官方說法,說燕王幹的,反而沒有幾人相信,太多的嫌疑人,大家都覺得動機最大、最有可能的那個、尤其是官方宣佈確認的反而最不可信。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實質上是對建文帝執政能力的懷疑,都說皇上金口玉言,如今連自家門戶都不清淨,連親孃都沒有好好保護,大過節的被人殺到家裡去了,這樣的皇帝,還可以信任嗎?還能夠守住江山嗎?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正因如此,面對亂成一鍋粥的京城,建文帝一點都沒有死裡逃生,或者終於鋤奸,可以睡個好覺的

勝利感,他本以為中秋節反殺能一箭雙鵰,既能除掉呂太後和衡王,也能栽贓燕王,鼓舞士氣,讓朝野內外都站在他這邊,一致對外。

然而事情並沒有向他預料的那樣發展,謠言滿天飛,步入失控的狀態。身為皇帝,他的詔書居然無人相信,還有那些去哭孝陵的皇叔們,朕明明沒有對他們做什麼,他們就做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架勢,這不是陷朕於不孝嗎?

建文帝很是惱火,藉口秋天天干物燥,加上有燕賊四處縱火作亂,遂下令關閉孝陵,嚴防死守,一面燕賊滋擾高祖皇帝和孝慈皇后的清淨。

孝陵關閉,藩王們被客客氣氣的“請出來”,建文帝心想,沒地兒哭了,看你們怎麼表演。

然而建文帝這個小白兔的心眼如何多得過身經百戰的藩王們?

被趕出孝陵,藩王們越發惱火,心想老子哭自己爹孃,天經地義,還要看侄兒的眼色?

不讓在孝陵哭,我們就出去哭!

於是藩王們在孝陵周邊開始了他們的表演,哭得聲嘶力竭,引得人山人海的百姓們圍觀。

要是再次驅趕藩王,建文帝就要坐實“不孝”、苛待皇叔的罪名了。

沒有想到老狐狸們有如此騷的操作,建文帝氣得拍案而起,卻又不好罵什麼:藩王們是他親自下令召回京城的,當初是防著皇叔們就像寧王一樣領著兵馬投靠燕王,可是現在,建文帝就像兩年前中途截胡賜給親孃的那壺鴆酒般後悔了。

早知如此,朕就下令要藩王們不得出藩地,拼盡所有軍力,不惜一切守護藩地,讓皇叔們自殺自起來,方落得乾淨!

然而這世上沒有後悔藥可吃。

中秋節的人倫慘劇,沒有誰是大贏家。建文帝渾身縞素,看著母親呂太後的遺體,呂太後穿著豎領的袍子,遮蓋住了脖子裡駭人的刀傷,她面容安詳,似乎只是沉沉睡去,絲毫看不出她之前還是一副渾身浴血,死不瞑目的慘狀。

很奇怪,建文帝恨了母親一年,恨到母子相殘、刀劍相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矛盾無法調和的地步,可是建文帝看著死去的母親,他沒有絲毫復仇的快意,他覺得胸口空落落的,像是被掏空了什麼,沒有十分的痛,但這痛綿綿無絕期,他預感到這種痛會伴隨他一生。

只有死去的敵人才是好敵人,但是,這是他的母親。

看見母親遺體的瞬間,建文帝對母親的恨全都消失了,腦子都是母親的好,小時候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身為庶出,在嫡出大哥面前自卑,母親的暖言鼓勵,要他去努力爭取他想要的一切、母親忍辱負重,在父親有嫡子嫡妻的情況下成為最後大贏家。

母親扶正,他的身份也水漲船高,成為嫡子,母親從來不止給他帶來生命,他的前途、他的儲位、甚至皇位,都和母親緊密相關。

為什麼變成這樣?

建文帝撲通跪地,低頭痛哭,這眼淚是真的、悲傷也是真的、弒母之心也是真的,他愛母親,也恨母親,愛和恨都那麼強烈,並沒有因為母親的死亡而消失,兩股力量在腦子裡打架,他覺得頭疼,心也疼。

為什麼變成這樣?建文帝再次問自己,他很努力的當皇帝了,延續了洪武朝的勤奮,可是皇爺爺做了那麼多大事,每一樁無論對錯,在他的鐵腕之下,都做成功了。

可是他同樣的那麼努力,卻一事無成,什麼都沒有做對,無論他如何付出,事情總是往最壞的方向發展,就連當兒子也是失敗的。

不僅對國家大事失控,就連皇族內部的小家也是失控。

建文帝哭得精疲力竭,哭母親,也哭他自己,壓抑了足足兩年的情緒,在這一刻爆發出來,就連情緒也失控。

建文帝哭得如此傷心,身後跪下陪哭的文武大臣皆嘆無論這個小皇帝如何稚嫩,起碼在孝道上是無可挑剔的。

當日,建文帝哭暈過去。醒來的時候,快到半夜了,宮人忙遞上潤喉嚨的湯藥,建文帝接過藥盞,啞著嗓子問:“皇后睡了嗎?今日胎動如何?莫要讓皇后太勞累了。”

宮人回道:“皇后今晚在東宮陪著太子,太子今日哭的厲害,晚上總是驚醒,皇后娘娘說最近幾天就歇在東宮,方便安慰太子。”

建文帝喝了藥,吃了飯,宮人正要鋪床暖被,伺候建文帝歇息,建文帝卻說道:“為朕更衣,朕已經歇過了,現在去上書房批閱奏摺。”

身為一個成年人,大哭一場後,還是要面對現實。哪怕現實已經是一灘爛泥,入目皆是苟且,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醒來之後,除了面對眼前的苟且,還要面對遠方的苟且。

沒有時間悲傷。

建文帝連夜召集值房的大臣們,面對民心浮動、百姓對皇室議論紛紛的現狀,建文帝不容許繼續失控,放任下去,必須想出辦法來安撫民心,讓老百姓支援皇室正統,而不是整天八卦皇室叔侄相爭、鹿死誰手。

據說京城各大賭坊暗自開賭,賭注是燕王到底能否逐鹿中原,取代侄兒,目前賭坊賭徒們差不多四六開,四分壓燕王,六分壓建文帝。

賭坊民調顯示,建文帝稍高一籌,但是身為君王,居然和一個藩王相提並論,這本身就是一種恥辱。

建文帝根本睡不著,他著急解決這種明明身居正統地位,卻對逆賊皇叔無可奈何的現狀。

方孝孺說道:“自古以來,想要贏得民心,最好最快的舉措有兩條,第一是反腐,肅清吏制,殺一批貪官,民心大快,自然會讚揚皇上是明君。這第二條,就是減稅,減輕百姓賦稅負擔,手裡多點錢,家人各添一件新衣服,飯桌上多出一碗肉,百姓都是很容易的滿足的,讓他們舒舒服服的穿衣吃飯,他們自然會對皇上感恩戴德。”

建文帝問另一個顧命大臣黃子澄,“黃侍讀以為何?”

黃子澄的身份是翰林院侍讀,類似秘書團的秘書長,他是科舉考試出來的探花郎,自從上一次極力推舉李景隆為主帥代替耿炳文大敗之後,黃子澄將此事視為人生恥辱,重大汙點,從此沉默了不少,李景隆削爵之後,黃子澄也主動請求貶官削職,承擔責任,建文帝只是罰俸削官,但還是留著黃子澄在身邊處理幫忙處理公務。

一直到最近第三任主帥盛庸靠著更騷更不要臉打了幾場勝仗,黃子澄才得以恢復官位,不過,黃子澄變得更沉默了,建文帝若不問,他很少開口說話,不再像以前那樣口若懸河。

方孝孺說的嚴懲貪官和減稅兩條計策,是當官的常識,只要是個官,基本都能想到,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老生常談而已,所以黃子澄點點頭,“方大人說的極是。”

兩大顧命大臣達成共識,建文帝又問:“是雙管齊下,還是擇其一而為之?”

黃子澄說道:“如今正在打仗,且一打就是一年,積攢多年的國庫空了大半,如果貿然減稅,國庫必然空虛,將士們的糧草從何而來?故,微臣建議從肅清吏制開始。”

殺幾個貪官,殺雞儆猴,給百姓出口惡氣,百姓必定會擁護中央的“打虎”行動,順便抄檢家產,還能給朝廷補充點銀子,貪官的銀子不乾淨,能抄檢到國庫裡,算是給貪官面子,簡直是一舉兩得,所以歷朝歷代,新君上臺,大多會選擇削幾個高官貪官,兩全其美。

建文帝覺得說的有道理,連連點頭,一旁方孝孺捋了捋白胡子,一副世外高人的樣子,說道:“老臣覺得有所不妥,皇上自打登基以來,新政主張寬容,以矯正洪武朝的嚴酷刑罰,肅清刑獄,給錯案冤案平反,以前人滿為患的監獄都空了許多。”

“黃大人的出發點是好的,要削貪官,可是官場的事情,利益盤根錯節,黃大人要殺貪官,可是到最後,就像當年四大案一樣,成為官場上互相排擠,黨同伐異的刀子,互相檢舉揭發,互相攀咬,到最後失控,全都進了監獄,從胡惟庸謀反案到藍玉案,高祖皇帝殺了數萬多官員,官場腥風血雨啊,如今逆賊燕王還沒束手就擒,朝廷要保持穩定,不能亂,所以,老臣認為先不要動吏制,從減稅開始下手。”

方孝孺的老師是明初四大家宋濂,而宋濂也是建文帝和父親孝康皇帝的老師,當年宋濂就是因捲入明初四大案的“胡惟庸謀反案”而幾乎滅了滿門,兒子孫子都被斬首,當時孝康皇帝朱標跪地苦苦求情,加上孝慈皇后出面說情,宋濂才免於斬首,被發配到了白帝城。

方孝孺親眼見到老師宋濂晚景悽涼,所以在成為顧命大臣之後,一直勸建文帝改變洪武朝的苛政和嚴刑,主張“以寬矯猛”,肅清假案錯案,只要不是窮兇極惡之徒,判刑時要寬容量刑等寬鬆政策。

建文帝也十分景仰宋濂,認同方孝孺的主張,覺得亂世才需要重典,盛世就應該寬容大度,遂推行下去。這得到一部分的支援,但是燕王就乘機抓住把柄,說方孝孺擅自改變洪武朝的政治制度,姑息養奸,對壞人寬容,就是對好人的殘忍,方孝孺是毀滅大明刑罰制度的大奸臣!

所以燕王打出“鋤奸臣,清君側”的口號,公開將方孝孺列入奸臣名單,實際上很得一部分人的支援。畢竟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是普通老百姓最能接受的、最質樸的邏輯。

如果連朝廷都不能主持公道,我們憑什麼交稅(保護費)?

黃子澄不認同方孝孺的觀點,“在打仗的時候宣佈減稅?方大人,幸虧洪武朝積累的家底夠多,否則,一般打仗的時候按例要加稅的。現在減稅,軍費從何而來?雖說剛剛打了幾次勝仗,但北方大部分還是控制在反賊燕王手中。這仗一時半會是打不完的。”

方孝孺又捋了捋鬍鬚,“老臣自有妙計。減稅,只減去江浙富裕地區的賦稅,因為以前這裡是張士誠的地盤,這裡的人支援張士誠,先帝平定江浙,張士誠自盡後,先帝對江浙實行重賦政策,這些地方的稅率本來就比大明其他地方要高許多,以田畝稅收為例,其他地方每畝收稅在一斗左後,但是江浙地區田稅高達畝稅二三石,太不公平了。”

“還有,為了保持江南重賦稅的不公平政策,先帝曾經下令,凡籍貫是江西、浙江、蘇州、松江等重賦地區的官員,終身都不得在專門管理賦稅的戶部擔任任何職位,這個規矩也要改一改了。皇上用人,應該以德才為先,豈能只看籍貫?”

說到興奮處,方孝孺對建文帝一拜,“減稅,加上任人唯賢,如此,既能得到江南百姓的擁護,也能得到朝廷大臣們的擁護,皇上必定天下歸心啊。”

“萬萬不可啊皇上!”黃子澄極力反對,質問方孝孺:“江南能代表天下?江南地區出身的官員,能夠代表天下官員?方大人出身江南,家裡的田地也在江南,家人和學生、朋友都是江南人,就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如此一來,除了江南百姓、除了籍貫為江南的官員,所有人都會反對皇上,和皇上離心離德!”

作者有話要說:  今晚更新早早,大家留評撒花鼓勵一下舟嘛

今晚送100紅包,大家都留個評論,《胡善圍》就能勉強蹭到古言半年榜的尾了,拜託各位了。

建文帝的新政就是這麼魔幻,寬鬆刑律加上削減江南賦稅——只減江南地區。真是個敗家的天才,所以搞得最後大家都一路放水,沒有抵抗,讓燕軍直搗京城,大家覺得,反正只有江南是你親兒子,俺們北方西南西北全是廢材,那就換一個把俺們都當人的皇帝吧。

所以,靖難之役的轉折,不是燕王多麼厲害,還是建文帝太能作死了,他要是沒有那麼勤奮的敗家,估摸還能多熬幾年。

恭喜讀者鷋喜提100點大紅包

№12 網友:鷋 評論:《胡善圍》 打分:2 發表時間:2019-04-27 22:53:55  所評章節:187

孝慈皇后現在的馬皇後現在的馬皇後孝慈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