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民國戰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204章 :繁榮的經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04章 :繁榮的經濟

面對沈凝雲提出的參戰威脅,協約國高層暴跳如雷。英國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甚至連呼:“中國人才是協約國最大的威脅。”

但是意識到了又如何,最終英法俄只得妥協,對於中華民國向同盟國出口物資的事實視而不見了。

他們無法承受中華民國參戰後的局面。

那將讓協約國付出慘重的代價。隨著戰爭愈加焦灼的持續消耗,協約國和同盟國都開始深陷戰爭泥潭。

在這個消耗戰的泥潭中,比的就是哪一邊的兵力更多,哪一邊的物資供應更充足了。

至於兵員素質,打到後面基本上都是半斤八兩,德國儘管有很多精銳部隊,有眾多素質極高的軍官和士兵,但那些剛入伍訓練幾個月就上戰場的新兵的軍事素質,實際上和協約國那邊也高不出多少。

沈凝雲這個時候只要擺出足夠強硬的態度,甚至可以把英法嚇出屎來。

中華民國在這期間出口得非常愜意,沈凝雲這天看完了出口資料後心情非常不錯,到年底時,中華民國一年的出口額已經高達160億銀元,相當於是16億英鎊。

如果在正常時期,要想出口130億銀元的商品出去,那是非常龐大的。但是在戰爭期間,什麼東西都在漲價,現在出口一顆子彈,相當於和平時期出口好幾顆子彈。

一部分商品的價格甚至是暴漲了幾十倍,上百倍。而漲價兩三倍的商品到處都是,漲價十多倍的商品也很常見。

這些出口商品有的是交戰國的訂單,有的則是對各列強殖民地的輸出商品。

這場戰爭歷史上打了四年,光是英國就花費了上百億英鎊的軍費,這僅僅還是軍費,不包括民眾消耗的進口物資。

法國、俄國同樣也打了許多錢,儘管沒有英國那麼多,但是幾十億英鎊還是有的。德國同樣也打了非常多錢,交戰中德國的黃金儲備下降比例最大。

當然這些國家的軍費,很多還是在內部流通,自己訂購國內的戰爭物資,並支付軍餉之類的。

但是歐洲一個彈丸之地,能有多少資源。

而且英法的工業規模不夠大,沒辦法和德國抗衡,只能大量進口。德國缺乏資源,也需要大量進口。

中華民國此時即做著對協約國的出口生意,又做著對德國的出口生意,而且基本壟斷了俄國方面的進口。

在中國民族財團的攻關下,俄國貴族們集體淪陷,進口物資能從中華民國進口就絕不到美國去進口。

美國此時只能光明正大的做對協約國的出口,而向德國出口方面,美國一般是藉助那些中立國。

那些中立國在戰爭時期也在大量進口戰爭物資,然後暗地裡轉賣給德國,但德國這樣進口需要付出高昂的購買價格。而且美國的物資,在同盟國那邊,沒有中華民國的物資競爭力強。

那些中立國同樣也在進口中華民國的物資,然後轉賣給德國。所以美國的物資,沒有太多能賣到同盟國的。

在對協約國的出口方面,俄國因為離中華民國近,而且只能從東邊進口,加上中華民國的軍火等商品質量確實比美國要高或是便宜,俄國方面的進口基本上都是從中華民國這邊獲取。

英法方面,美國的出口物資則佔了很大一部分,總量要比中華民國高。但是在技術性很強的戰爭物資中,中華民國完爆了美國。

這些技術性強的戰爭物資利潤極高,附加值比美國出口到英法的罐頭之類的商品要高出不是一點半點。

至於在普通商品方面降價和美國搞競爭?

這種方法沈凝雲並不贊同,因為出口確實賺到了錢,但是錢不是根本,根本是自己有多大的工業規模,有多強的戰爭潛力。

出口的物資,是別人所享用的。在普通商品方面,中華民國內部老百姓都還缺,賤賣給歐洲人那是絕對不能做的。靠內需,同樣可以拉動普通商品的工業生產規模。

要出口,就要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不需要花費太多勞動力的商品。至於普通商品也可以賣,但是價格要合適,反正愛買不買。

黃金並不能吃,雖然戰後可以拿到別的國家去購買東西,但是無法立即轉化成戰爭潛力。

黃金實際上只要足夠支撐金融體系安全,能讓中聯儲印刷出足夠的紙鈔就可以了。黃金多了,可以大規模的向外進行資本擴張,購買大量海外資產。不過暫時沒太大意義,因為中國資本要想真正的向外擴張,必須透過戰爭。

否則你買了資產,人家同樣可以噁心你,甚至沒收你的海外資產。

此時中華民國租界、賠款等問題還未解決,還有版圖問題也還未和列強清算清楚,未來必然有戰爭發生。所以用黃金去大量購買海外資產的行為在戰爭到來及結束之前是不可取的。

購買海外資產,核心意義就是獲取原材料,獲取各種資源。

而如果是向其他國家進口商品,那反倒會幫助其他國家發展他們的工業,那麼進口商品的路線走不了,只能進口原材料了。

但是原材料的獲取,是可以透過戰爭來實現的。

只要打敗了一個國家,就可以對其進行經濟殖民,到時候照樣可以獲取原材料,為什麼要買呢?

所以黃金這個東西,對此時的中華民國來說有用,但太多沒必要。

真正應該重視的,則是中華民國的內部發展。

內部發展的核心,就是增發貨幣和提高生產力及生產規模。

提高生產力了生產規模後,生產出來的商品就多了。這時候老百姓要能消費得起,就得有足夠的貨幣,否則就會發生嚴重的貨幣緊縮,導致商品價格暴跌、百業蕭條。

當然在生產力提高的同時,生產規模是受資源限制的。

此時中華民國的核心工業技術已領先於歐美,農業生產技術更是完爆歐美幾十年,同時在資源方面,中華民國即缺,又不缺。

短期內不缺,此時中華民國版圖比後世更大。即收復了外蒙,也收復了西域,同時經濟殖民了北朝鮮,而且人口只有4億多。

長遠來看,如果要成為一個發達國家,國民都有強大消費能力後,資源就是不夠用的,必須繼續向外擴張,或是獲取外部資源。

三四十年內,資源是不缺的。

加上中聯儲大印鈔票,大量向民資放貸,財團又大量投資。技術、資源、資本、勞動力都具備了。

制度方面,西北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非常完善了。中央剛開始改革一年多,儘管很多地方還不夠完善,但也在迅速完善中。

出口,則是為了印刷紙幣的安全需要而進行的。

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年民國的經濟確實是騰飛了。

財團大量的建設項目砸下,這些專案都是穩賺的。而那些管理麻煩,規模不夠大,風險比較高的產業,則交給民資去發展。

民資沒錢?

可以貸款啊!只要有資產抵押,只要專案對,銀行就會放貸。專案方面,只要是能發展基礎設施、生產力的投資專案都可以拿到貸款,而那些無法增加生產力的商業性經營貸款,一般不會放貸。

放貸給民資,主要是為了加快建設。畢竟財團不可能兼顧到很小的區域性建設,這時候就需要靠民資。

民資拿到貸款後,貸款的使用會受到銀行的嚴格監督。哪個專案申請的貸款,只能投資到哪個專案上,不能挪用資本,不能轉移資產。

這些民資的投資使區域性變得發達,投資成功了皆大歡喜,民資有錢賺,銀行能連本帶利收回貸款。

投資失敗了,銀行只要不是放出壞賬,就不會有損失。因為貸款需要抵押。銀行可以收回抵押即投資資產來彌補損失。同時依舊建設起大量設施,前一個老闆經營不善,銀行可以把資產賣給其他民資老闆去經營。

如果資產實在太爛,抵押的東西變不值錢了,那就屬於壞賬的情況。壞賬太多,銀行風險就大了。

但是抵押的資產,不可能真正的不值錢。只是經濟蕭條時期可能不值錢,民資如果還不起錢,資產也就被銀行收回,經濟繁榮時期依舊可以賣錢。

至於銀行破產,那也沒太大問題。中聯儲是不會破產的,因為中聯儲是印刷鈔票給其他銀行,然後由其他銀行進行借貸。

某個銀行壞賬太多破產了,這家銀行的所有資產都將被中聯儲收走。

這種制度有一個明顯的漏洞,那就是滾雪球模式。例如先用一筆資產去貸款購買一艘輪船,然後再用這艘輪船去抵押,再貸款一筆錢出來繼續購買輪船,如此不斷迴圈,最終的結果就是迅速形成一個龐大的船運公司。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也不能說是太大漏洞,以財團的角度去看,這樣的模式沒什麼問題。反正不斷的貸款之後,要能經營得好。經營不好還不上錢的話,那麼這些輪船到頭來全是銀行的。

問題只在於,如何監督好資金用途。經常有人挪用貸款,把貸款用做其他專案的投資,這些專案也許不是國家所鼓勵投資的東西。

例如某種商品的產能已經過剩了,這時候國家就是不鼓勵該商品的產能繼續增加的。再建設更多,只會造成重復性建設。

1915年中華民國各省民資都在到處投資,向銀行借貸的金額也非常龐大,一年時間裡陸續借貸出去的金額就高達50億元。

這些錢,大多數都是用來購買機械設備和興建廠房、道路等設施,在民資的大規模投資下,中華民國的商品生產數量一時間大幅度增長。

但是因為出口很繁榮,加上內部市場在大量投資的刺激下同樣走向了繁榮,因此很多商品依舊是供不應求。

財團方面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重工業方面。

軍火、汽車、農機、機械、裝置等重工製造業在財團的投資下,規模迅速擴大。鋼鐵在持續投資中,產量進一步增長。

道路、電力、農業方面的投資規模同樣很大。

沈凝雲面對這樣的情況心情自然大好,財團所調查的資料顯示,這一年中華民國的工業產值將超過農業產值,達到600億元,國民生產總值這一年達到了1200億銀元。

相比美國,中華民國的經濟依舊大大不如。其中鋼鐵生產總量倒是快接近了。

這一年美國生產了3000萬噸鋼鐵,而中華民國這一年則生產了2100萬噸鋼鐵,相差已經不大,但是底子不如美國雄厚。不過中華民國勝在活力強大,生產力一提高,四億多人口所爆發出的創造力是不可估量的。

美國這一年向協約國提供了大量的借貸。一戰爆發後,鉅額的軍費需要大量信貸支援,小摩根先給沙俄貸款1200萬美元。1914年12月16日,摩根財團的代表亨利?戴維斯抵達倫敦,與英國首相阿斯奎特商談美國提供信貸一事。1915年1月15日,摩根銀行與英國政府達成信貸協議,數額為1000萬英鎊。這在當時對美國而言已是一筆相當可觀的的大生意,當時沒有任何人能料到,最終的貸款總額會達到驚人的30億美元!摩根銀行收取了1%的手續費,3000萬美元落入腰包,在戰爭中吃得盆滿缽滿。1915年春天,摩根公司採購的第一批物資運抵英國,那是一群價值1200萬美元的軍用馬匹。隨後摩根財團成立了一個出口部,集中採購並組織出口。摩根財團成為歐美國家採購軍需產品的代理人。英國政府將5噸黃金交給摩根銀行儲存,摩根以發行英國國債的方式向美國採購5億美元軍火。1915年歐洲戰爭爆發之後,特拉華州的杜邦公司得到一筆1億美元的驚人款項,該款項透過摩根公司從英國匯來,用途是加強生產炸藥的部門。在短短幾個月內,杜邦從一個中型公司變成了全國的工業巨頭。伯利恆鋼鐵公司、美國鋼鐵公司、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西屋電氣)、雷明頓兵器公司、柯爾特輕武器公司,它們的訂單都在不斷地增加,到1915年底總計約1。75億美元。

不過相比美國,中華民國向歐洲出口的軍火價格總量卻是更高。這主要還是因為中華民國不僅做協約國的生意也做協約國的生意。

同時中華民國有協約國及同盟國都不得不買的先進軍火,這些軍火是美國人所無法生產的。

所以軍火出口方面,還是中華民國分到了更大的一塊蛋糕。

美國在大量借錢給協約國,中華民國則兩邊都不借錢。英法俄及德國都想向中華民國借錢,但是被告知的是——沒錢!

中華民國這一年工業產值第一次超過農業產值,意味著中華民國開始進入工業化時期了。

就經濟總量超過美國,顯然是沒太大的問題的。

畢竟中華民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和生產技術卻超過了美國,只要這些生產技術普及開來,很輕鬆就能超過美國。

此時的中華民國,在世界上已是第二大工業國了。2100萬噸的鋼鐵產量,已經比德國還要多一點了。

不過這一年中華民國依舊缺鋼鐵。

大量的建設項目到處都要用鋼鐵,生產軍火、汽車、輪純、農機、機械設備都是需要鋼鐵的。

鋼鐵需求量依舊有很大缺口,鋼鐵冶煉的建設依舊如火如荼。

年底時,在為取得巨大發展而慶祝的同時,財團也在規劃明年的發展目標。

就鋼鐵方面,中國民族財團拿出了一份指標,計劃在1916年,增加鋼鐵產能800萬噸。

“今年我們已經將產能擴大到了2600萬噸,而正在建設的產能,明年也有一部分可以投入生產,1916年我們的鋼鐵產量應該可以超過2800噸。如果再增加800萬噸產能,到1917年,我們的鋼鐵產量則可以達到3600萬噸左右,到時候鋼鐵產量則可與美國基本持平。”孫繹龍神色振奮的說道,沈凝雲倒不覺得這有什麼好振奮的,估計道:“我們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真正發展起來的時候,讓老百姓能過上比美國人更好的日子,那麼鋼鐵需求量雖然不至於是美國的四倍,但兩三倍是起碼需要的。我們的鋼鐵產量,還是有很大提升空間的,追上美國不終點,只是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