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民國戰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250章 :持續的瘋狂發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50章 :持續的瘋狂發展

貨幣寬鬆政策的路線在沈凝雲的拍板下確定了下來,中國民族財團立即開始制定未來四年的建設目標。

未來四年的建設目標,其實也就是以提高戰爭潛力為主,也以發展民生為主。

首先徹底完善中華民國的交通體系,大量修建鐵路和公路。第二,完善中華民國的電力系統,將全國的電力系統完善起來,大力開發華東等地區水電生產。第三,將集裝箱運輸系統全面普及化。

第四全面建設城市、鄉鎮的醫療、教育、養老基礎設施,以提高民生水平。

第五就是進行更加龐大的農業機械化建設,讓戰爭期間能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戰爭當中,在和平時期則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建設當中去。

農業機械化則是與全面的建設相掛鉤的,此時沈凝雲之所以不敢掐斷貸款,對民資進行開刀,主要是考慮到當前農業機械化使大量人口剛進入城鎮生活,這個時候突然來個經濟大蕭條,那些剛從農村走出來的百姓一旦沒有了工作,日子自然也就不好過了。

於是就再繁榮個四年,讓老百姓都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了再使經濟蕭條。

而經濟蕭條的前提,實際上很多時候也是產能過剩了,才開始進行,這主要是建設目標達成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現在中華民國的建設目標遠未達成,經濟自然也就可以繼續繁榮下去。

第六就是進行城市建設,讓地方政府大量舉債,舉債的主力將從民資變成地方政府,讓整個中華民國的老百姓都能從中受益。

同時也向民資發放大量貸款,大量的建設活動將引爆整個中華民國的經濟,老百姓不用怕沒有工作。

同時大量的錢被老百姓賺到後,則會產生大量的消費活動,這些消費活動又拉動工業發展。

從而產生大量的房地產、汽車、生活用品、農產品的消費,又進一步帶動城市建設、道路建設、農業機械化建設,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經濟一路高歌猛進。

前提則是財富分配必須合理,讓老百姓又足夠的消費能力,這樣才能拉動內需,否則老百姓都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內部消費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至於產能方面,當前中華民國的工業產能還未過剩,還是有很多建設的空間,例如鋼鐵生產,到了1918年,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將達到4000萬噸,直接超越美國,但是中華民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6倍,鋼鐵方面的供應壓力還是很大的。

必須有足夠的鋼鐵才能支撐起大量的建設活動,不過中華民國當前的鋼鐵產量正在迅猛增長。

到1919年,中華民國的鋼鐵產能將猛增到6000萬噸的規模,此時中華民國的鋼鐵產能已經開始瘋狂滾雪球了。

隨著大型挖掘機的出現,露天開礦技術已經開始應用,鐵礦開採活動也在全國各省展開,特別是蒙古、西域的鐵礦石開始被大量的開採出來後,再加上北朝鮮的鐵礦石和中國內部各大鐵礦的開採,鐵礦石產量已經開始激增。

這個時候的中華民國,在鍊鋼爐的建設上已經沒有什麼技術難題了,頂吹轉爐的的鍊鋼技術比美國的平爐鋼技術的效率要高得多,而且規模最大的轉爐鋼已經達到了日均生產2500噸的程度。

而此時的美國,平爐鋼最大的鍊鋼爐,一天也只能生產500噸鋼鐵罷了,既沒有效率,爐子也沒有中華民國的大。

只要有足夠的鐵礦石,中華民國就能生產出足夠的鋼鐵,經過這麼多年的礦山開發,鐵礦石供應已經逐漸變得不是問題了。

特別是在此時中華民國的道路建設已經走向成熟的情況下,大量的道路被建設了起來,鐵礦石的運輸也變得更加容易。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未來四年的瘋狂建設中,鋼鐵供應首先是可以保證的。

建設要用的無非就是鋼鐵、水泥、木材,這個時候中華民國的鋼鐵得到保證後,水泥方面也更沒什麼好擔心的了,北朝鮮和越南將為中華民國生產大量的水泥,水泥生產的汙染有點大,所以北朝鮮和越南得到了水泥產業。

此時的中國民族資本財團幾乎將三分之一的水泥產業都分包給北朝鮮和越南、高棉,另外的三分之二還是放在中華民國內部,畢竟很多地方運輸離北朝鮮和越南、高棉太遠了一些。

木材方面也不需要擔心,東北的林區經過多年開發,已經建立起了許多林場,北朝鮮和越南、高棉的林區也將被開發出來。

另外長江流域的林區和福建、湖南、貴州的林區也已經大量開發了出來。

那些林區很多都修了公路進去,砍伐一片就再種上一片人造林,除了對那些野生動物有些影響之外,實際上對生態實際上沒有太大影響,畢竟不是一次性全砍光而又不重新種上。全國各省也都保留了大片的原生林,讓野生動物棲息。

不管是是寒帶林還是熱帶林,此時中華民國都可以獲取。

資源方面對於這個4。6億人的國家來說,人均方面並不能說太豐富,但就算是一些比較少的資源,支撐個三四十年的發展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三四十年,足以讓此時的中華民國透過向外擴張來獲取更多的資源了。

所以當前中華民國的資源是充足的,可以盡情的發展。

資源方面不缺,而在工業產能方面此時輕工業已經很龐大了,重工業方面西北的重工業產能還不是那麼充足。

農機、施工機械依舊是供不應求,不過產能已經在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擴充,不過經濟發展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需求量也在進一步的提高。

重工業的規模不斷的擴大,也意味著生產力正在不斷的提高。

生產力的提高,生產規模的擴大,意味著產能的擴大,老百姓過得是否富裕,不是看有多少錢,實際上是看這個國家有多少產能。第二步才是看錢,當產能足夠大的時候,就得看財富分配是否合理。

就如後世的中國,產能都過剩了,為什麼老百姓很多時候還是過得緊巴巴的?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財富分配出了問題,大量的財富都被外資給攫取了,老百姓在財富分配方面長期營養不良。

財富分配的畸形造成消費量的不足,又制衡工業規模的擴大,一個國家的國力要想最大化的發展,老百姓要有足夠的收入,財富分配要足夠合理是必定的前提。

新的經濟刺激方案出臺後,中國民族財團也迅速的確定了財富分配模式,直接將各省最低工資提高到了每月50元。

這意味著中華民國的老百姓一年的工作之後,最少可以獲得600元的工資,如果再進行加班,以及加上獎金,一年的收入很容易突破700元。此時一輛汽車的售價,只要350元。

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以及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刺激,這就需要一個非常良好的行政體系進行監管和安排。

而袁世凱在位時期,西北派系將行政人員和行政體系普及到全國各省,行政方面還是比較好的。加上西北政府有監管權,可以叫停地方亂象,也就不會出現太多的地方政府亂來的現象。

而用工成本的上升,也是對市場的一次整頓。

在第一次世界戰爭期間,中華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當時產能不夠用,導致大量的作坊式工廠的誕生。

這些作坊式企業在用工成本上升後,將直接失去盈利空間。

同時政府再提高稅收的話,那些生產技術低下的民資企業將被直接淘汰出市場,換上生產技術高的財團企業來佔領市場。

這樣一來,即在刺激經濟的前提下,又壓縮了民資的生存空間,讓中國民族資本財團重新保持工業製造上的壟斷地位。

當然這樣的壓縮不是直接進行,而是逐步的展開,從而有一個緩衝的時間,不會造成財團工業製造規模還不夠大的情況下,就把那些作坊式工廠全部淘汰掉。如果那些作坊式工廠被直接全部淘汰,而財團的產能又未能直接跟上,那直接就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老百姓的收入有提高和沒提高又沒什麼區別了。

財團這個龐大的機器,以中聯儲的資金為核心,迅速開動了起來。

1918年下半年到1922年上半年這個為期四年的經濟刺激的計劃迅速實施下去,地方政府開始大量舉債建設,財團也開始發力,大量建設優良資產,繼續全力擴張工業產能。

西北工業產能,瘋狂擴張了12年,此時再繼續擴張4年,工業發展將出現16年瘋狂建設的局面。

16年的瘋狂建設,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出現過的。

只有在這個時候的中華民國才有這個基礎,因為中華民國此前太落後了,要建設的東西很多。老百姓也窮,能消費的東西也很多。所以也就出現了16年瘋狂建設的局面。

工業的發展,很多時候就像是一個水桶。這個水桶能裝多少水,得看市場消費是否飽和了,也得看國家建設是否已經建設得差不多了。

也就是說,工業和經濟的發展,實際上要看總量和科技水平。

在十九世紀,最高端的建設項目,估計也就是輪船和鐵路了。這個時候歐美列強建設其足夠的鐵路和輪船之後,他們也就沒有太多可以建設的東西了。

而到了二十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新的商品的出現,也導致了新的建設項目的出現,新的商品的出現,又使市場的消費從飽和狀態變成了非飽和狀態。例如汽車的出現,出現了公路建設項目,後來又有高速公路。同時工業方面,歐美各國也開始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水平上升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水平,工廠裝置什麼的都得更換。

也就是說,歐美列強在新的商品出現前,以及新的建設項目出現前,一旦內部市場飽和了,建設項目也都建設得差不多了,經濟發展就會放緩。這個放緩的過程,也將是其他國家追趕他們的時機。

也就是說,各國的發展程度不同,發展的活力也是不同的。發展活力最強的,自然也就是發展中國家,因為市場消費有強大的空間,建設項目一大堆都等著建設,這個時候發展中國家一旦有了先進技術和良好的行政體系,那麼這個國家就將出現超越任何國家的發展速度,並迅速趕超發達國家。

當發展到差不多的程度是,這個時候比的就是哪個國家大,哪個國家人口多,哪個國家佔據的資源多。

中華民國當前就屬於擁有了先進技術的發展中國家,而且擁有龐大的國土面積,也有最為龐大的人口。

資源方面儘管不是最多的,國土面積也不是最大的,但是當前的時代還沒有發展到資源缺乏的時候,中華民國還有充裕的時間在全世界爭奪發展資源。

所以在中華民國,瘋狂建設16年的工業,並不讓人意外,正是這個國家此前的落後,也使得這個國家的活力無比強大。

現在歐美列強陷入戰爭,戰後也就只有美國能夠迅速發展,中華民國此時正在開始迅猛的追趕歐美列強,並在超越他們。

在工業體系上,美國在戰爭結束後所進行的是將工業體系提升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裝置,而中華民國這個時候建設起來的工業體系就已經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轉折點過後,整個世界,也就將是中華民國和美國將成為超級大國,而蘇聯要想成為超級大國,則不一定有機會了。

原本歷史上的蘇聯之所以成為超級大國,還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從美國那裡獲得了工業技術和裝置,接著又在戰勝了軸心國之後,從德國那裡搶到了工業、軍事技術,才造成蘇聯能夠與美國展開冷戰對峙。

德國會打不過蘇聯,主要還是因為德國在戰略上再一次出了問題,沒有戰略轟炸機,無法轟炸轉移到烏拉爾山脈以東的蘇聯工業,最終被蘇聯的炮彈和寒冷給耗死。

如今的中華民國卻是在組建戰略轟炸機部隊,同時又比德國更加龐大的工業規模了,也有比德國更多的兵源。

真的要和蘇聯無腦硬耗的話,那只能說誰怕誰!中華民國絕對不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