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民國戰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339章 :瘋狂的造船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39章 :瘋狂的造船業

中華民國在1920年全年,生產出的鋼鐵也成功突破了1億噸,全世界其他國家的鋼鐵產量加起來也沒有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高。

而中華民國的鋼鐵消耗也成為全球第一,全年普通鋼鐵基本上沒有出口,相反還從歐洲進口了1500百萬噸的鋼鐵。

這樣的鋼鐵產量,和後世的中國相比並不高。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無比驚人了。

而中華民國在進口鋼鐵的同時,則大量向世界出口不鏽鋼產品和低合金鋼,以及出口汽車等鋼鐵製品。

那些出口創造了大量的外匯,那些外匯又被大量購買各種礦產,以及進口歐洲的鋼鐵。

隨著國際貿易的展開,海洋運輸業也進一步的發展,中華民國到1920年年末,商船總噸位已經突破了1300萬噸。

除了美國和日本港口看不到中華民國的商船,其他各個國家的港口都能看到中國商船的身影。

這些中國商船噸位普遍都在一萬噸以上,而那些運輸大宗商品的遠洋商船,噸位一般都在三萬噸以上,甚至是達到了五萬噸級。

而油輪方面,中華民國的油輪總噸位達到了450萬噸,印尼、波斯、阿富汗的油田都開始出油。而更多的油輪依舊正在製造當中,中華民國的商船製造幾乎是開足了馬力。

遠洋漁船也被大量製造出來,五六千噸級的拖網船有將近300艘,這些大型拖網船,甚至是開到了歐洲海域,在歐洲北海漁場大肆捕撈鱈魚。

鱈魚是一種口味比較淡的魚,中國沿海也有產出,叫做大頭腥,因為口味清淡,這玩意不受中國大廚們的喜愛,在歐洲也是給窮人吃的一種魚。鱈魚被大量捕撈後,一般是被中華民國運回來賣到經濟殖民地給那些窮人吃,同時也供應國內市場,價格極為便宜。鱈魚口味儘管清淡,但實際上營養不錯,鱈魚罐頭也成為中華民國普通老百姓可以大量食用的廉價食品。

鱈魚這個玩意,在後世的中國很流行,但實際上吃的並不是真正的鱈魚,而是其他的海魚,只是冒充個鱈魚的名字。但是冒充鱈魚的海魚還更高階,為鱈魚打出了名頭。在後世的中國市場上,漁產名字混亂非常常見,各種冒充,各種李鬼李逵。

這個年頭各國的領海還不怎麼寬,也沒有什麼兩百海里經濟專屬區的概念,只有中華民國在東北海提出了這一概念,但還未被國際所接受。

中華民國的遠洋漁船也可以到歐洲公海海域捕魚,這些拖網船一網下去,就能一網打盡,甭管大魚小魚,統統撈起來。

船上裝滿了就和補給船會合,將漁產轉移到補給船上,然後繼續撈。這些歐洲捕撈的鱈魚,有的被賣到經濟殖民地,有的則運回去加工成鱈魚肉罐頭在全國各地銷售,而那些不合規格的小鱈魚,打成魚粉當精飼料餵養牲畜。

紐芬蘭漁產也是一個盛產鱈魚的地方,也遭到了中華民國的荼毒,拖網船在公海完全就是瘋狂捕撈,反覆的掃蕩。

在北海漁場和紐芬蘭漁場,鱈魚實在太多了,號稱是踩著鱈魚背都可以在海上走的世界大漁場。

那些中華民國的拖網船捕撈效率極高,那些運輸漁產的補給船來了一艘有一艘。

而在秘魯漁產,也有很多中華民國的拖網船。秘魯漁產這年頭沒什麼開發,主要是秘魯漁場主產魚類不合適食用。秘魯的魚粉產業也未發展起來,所以中華民國成為秘魯漁場的主要投資方,這些拖網船直接在秘魯領海和公海上瘋狂捕撈。然後運到岸上,由秘魯工人加工成魚粉後運回中華民國。

秘魯漁場的魚粉質量很高,是良好的蛋白精飼料。

另外還有兩艘上萬噸級的遠洋漁船在南極捕撈磷蝦,磷蝦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水產品,而且種群極為龐大,南極磷蝦的數量後世的科學家預計在5億噸~6。5億噸之間,甚至有人預計南極磷蝦有50億噸的種群數量。

不過捕撈南極磷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磷蝦體內有較強的消化酶,磷蝦死亡後這些消化酶會開始分解。所以磷蝦捕撈後,3小時內必須加工完畢,這樣才能被人食用。如果是飼用的,則需要在10小時內加工掉。

而且在南極捕撈磷蝦遠離港口,效率不高。

所以磷蝦這個東西,商業化捕撈的技術還不是太成熟,中華民國這個時候也只是造了兩艘磷蝦捕撈船到南極去進行捕撈,只是積累經驗,並改善捕撈技術。為的是日後能夠對南極磷蝦進行開發利用。

日後磷蝦還是有商業價值的,畢竟磷蝦是冷水漁產,蛋白質質量高,而且很乾淨,有一定的附加值。

在全球各大洋,則有大量的中華民國漁船在獵取金槍魚。

金槍魚是一種高檔的深海魚,這個時代因為保鮮技術在各國之中還未成熟,海洋還遠未成為各國的狩獵場,因此金槍魚數量非常龐大。

然而在保險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而且造船業規模龐大的中華民國,海洋已經變成了中華民國的狩獵場。

此時世界的金槍魚,一年捕撈四五百萬噸都不會影響種群。

中華民國製造了大批千噸級的金槍魚漁船,這種漁船投資相比一般漁船要大一些,但是想不拖網船卻是成本更低,比圍網的成本也更低,畢竟金槍魚是吊鉤捕撈的。

一個漁船帶著數百個吊鉤,追逐金槍魚的魚群,每一艘漁船可以裝運幾百噸的金槍魚。就連那些金槍魚幼魚中華民國也不放過,用拖網船捕撈起來,然後加工成美味的油煎金槍魚罐頭。

現在的世界各地,連南極都是中華民國的漁船,其他海域更是經常能看到在公海上進行捕撈作業的中國漁船。

遠洋商船的遠洋運輸,以及遠洋漁船的遠洋捕撈,都為中華民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而在遠洋捕撈房面,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更是出臺了補貼政策。

本來油價就足夠低了,又有油價補貼之類的,遠洋漁業的利潤變得非常不錯,吸引了大量的從業者。

在中華民國的近海漁場的休漁期延長後,很多漁民都開始向遠洋捕撈的方向發展,開著船駛向遠方的大洋。

中華民國的造船能力也在1920年年末上升到了450萬噸,美國的造船能力只有中華民國的一半,英國也只有中華民國一半的造船能力。而英國和美國所製造的船隻的噸位卻遠遠不如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造船業依舊在瘋狂造船,特別是大噸位的集裝箱貨船、油輪、運煤船,以及大量的遠洋拖網漁船。

其中油輪、運煤船和漁船數量增在急劇增長。

遠洋商船的總排水量噸位也在爆發式增長,而且開始以大型遠洋商船為主,主要為中華民國運輸大宗商品。

隨著中華民國將大量輕工業外包,加上向經濟殖民地出口商品,進出口所需的大型商船還將繼續增長。

而與歐洲、南美洲、澳洲的貿易額也在不斷增長,而在印度、非洲的礦產進口也在增長,中華民國本身就產生了大量的商船需求,導致如今商船需求極為旺盛。

上千萬噸排水量的遠洋商船根本無法滿足愈加龐大的運輸量,中華民國的造船業之繁榮,已經是逆世界發展了。

戰後的世界儘管有旺盛的商船需求,但是隨著中華民國的商船的湧入,與美國商船展開競爭之後,英國和美國的商船增長都已經出於一種緩慢的階段。

因為英美的大噸位遠洋商船根本沒辦法和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競爭,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噸位大,運貨量多,運費成本根本沒辦法相提並論。

中華民國也因為遠洋運輸成本的下降,開始在全球大量攫取各種資源,所以中華民國的商船需求量就變得極為恐怖了。

本身那些經濟殖民地就在不斷的發展,貨物進出口不斷增長。加上中華民國可以憑藉更低的運輸成本,在全球各個落後國家開採礦產,使得之前沒有遠洋運輸價值的東西變得有運輸價值。

中華民國的經濟也在不斷的發展,更加需要大量的各種資源。

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起碼能增長到3000萬噸排水量以上,現在只是1300萬噸,沿海的造船能力到現在還在增長。

不過造船業基本上都是財團壟斷的,其他的民資沒有相關的技術,至於進口其他國家的造船裝置,那根本沒得玩。現在中華民國的商船製造技術可不是其他國家的造船裝置能相比的。而且購買其他國家的船塢價格還比較高,而且還是高價進口不怎麼樣的玩意,這關稅也就夠被扒一層皮了。

在資金方面民資也不是那麼容易扎進大型商船的製造。

不過民資卻是大量投資遠洋運輸,也買船跑貨。民資購買的一般都是小型商船,萬噸級上下的,這種商船不是用來運輸大宗貨物,而是跑快速運貨為主,需要花腦子去計算回報率,經營起來需要頭腦,所以財團只保留一部分萬噸級左右的商船,其他的都交給民資去運營。

因為對各種船隻旺盛需求,財團正在繼續的擴大造船能力。

財團前幾年的建設結果,讓1921年中華民國的造船能力達到600萬噸,而到1922年,造船能力可以達到950萬噸。

這是讓世界真正無法匹及的的造船能力。

完全就是爆發式的增長。

1921年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噸位可以達到1900萬噸,這樣的情況下,1922可以2850萬噸。

而且最新的船塢,可以製造排水量達到7萬噸的大型船隻,即能造散裝的,也能造集裝箱的。

排水量達到7萬噸,載重量可以達到6。3萬噸上下,而船隻越大,所需要增加的推動力越小,節省下來的貨倉越大,這樣的大商船,除去燃料、水之類的載重,跑一次貨,能運6萬噸以上的大宗貨物。從廣東到大連,也就是兩天多的時間。

而從北朝鮮的港口到上海,也只要一天多的時間。相當於從上海到朝鮮殖民地,不到三天時間就能跑一個來回。加上貨物裝卸的時間,也就是4天左右,一年不斷的跑,可以跑91個來回,不過有時候也要進船塢維護,一年跑個80次沒問題,相當於可以運輸480萬噸的貨物,多跑幾次就是500萬噸的貨運量了,這種7萬噸級的商船,簡直就是這個時代的海運神器。而這樣一艘7萬噸級的商船,所需的船員只有15人。

特別是中華民國現在到處港口都有集裝箱裝卸裝置,並且在那些經濟殖民地的港口、火車站都建設了集裝箱裝卸裝置,裝卸時間大大節省了下來。

而中華民國與歐洲的進出口貿易則是以散裝貨船為主,裝卸速度慢了許多。中華民國可沒有義務將效率高的集裝箱體系普及到歐美。

集裝箱系統對貨物運輸效率的提高極大,遮掩讓中華民國的碼頭、貨棧上不再是幾萬工人搬運貨物的景象。

現在散裝貨船也有吊裝裝置,然後用叉車進行搬運。儘管也需要工人進行體力搬運,但是需要搬運的環節變少了。

要搬運的基本的是搬進集裝箱或者搬出來的時候,而且都是從叉車上搬離,或者搬上叉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如果是集裝箱的話,很多時候都不需要人力搬運。

集裝箱系統讓中華民國的運輸效益有極大的提高,首先是簡化包裝,大量節約包裝費用。為避免貨物在運輸途中受到損壞,必須有堅固的包裝,而集裝箱具有堅固、密封的特點,其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包裝。使用集裝箱可以簡化包裝,有的甚至無須包裝,實現件雜貨無包裝運輸,大大節約包裝費用。

減少貨損貨差,提高貨運質量。由於集裝箱是一個堅固密封的箱體,集裝箱本身就是一個堅固的包裝。貨物裝箱並鉛封後,途中無須拆箱倒載,一票到底,即使經過長途運輸或多次換裝,不易損壞箱內貨物。集裝箱運輸可減少被盜、潮溼、汙損等引起的貨損和貨差,並且由於貨損貨差率的降低,減少了社會財富的浪費,也具有很大的社會效益。

減少營運費用,降低運輸成本,由於集裝箱的裝卸基本上不受惡劣氣候的影響,船舶非生產性停泊時間縮短,又由於裝卸效率高,裝卸時間縮短,對船公司而言,可提高航行率,降低船舶運輸成本,對港口而言,可以提高泊位透過能力,從而提高吞吐量,增加收入。

而且效率也有所提高,傳統的運輸方式具有裝卸環節多、勞動強度大、裝卸效率低、船舶週轉慢等缺點。而集裝箱運輸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

不過集裝箱系統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高投入。

這是一個需要密集資金投入才能夠完成的運輸系統,如果資本少了,根本就無法完成集裝箱系統的建設。

此時的英國也出現了集裝箱,不過英國的集裝箱比較低階,不過也顯現出了一些優勢性,並且傳到了美國、法國和德國。不過他們的集裝箱技術並不成熟,還處於集裝箱運輸發展的起始階段。

中華民國的集裝箱運輸系統則顯得比較成熟,特別是配套裝置方面。並且在集裝箱系統的建設上,中國民族財團投入了鉅額資本,在汽車、火車、輪船,甚至是空運方面都進行了相關技術的研發和裝置投入。

儘管投入很高,但是回報顯然是很高的。就算是現在技術可能使投入更高,不那麼容易回本,但財團就會拼命的往裡面投入。因為這是一個可以燒錢的專案,可以讓高階製造業的規模更大,從而給高階製造業找活幹,而不是讓老百姓用體力在碼頭貨棧上揮灑汗水。而且在製造過程中,技術會不斷的提高,成本會越來越低,也就是相當於交學費,等成本足夠低的時候,效益就會集中爆發出來了。

而擴大高階製造業,則可以讓更多的國民轉型成為高階製造業工人,收入也有所提高。港口貨物裝卸所需的工人減少了,那些工人的收入也提高了。

節省下來的工人,可以投入其他行業的生產。當大量勞動力的個人產值提高後,也就能帶動其他勞動力的個人收入,從而一定程度上的共同富裕。不過中華民國還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就存在矛盾。

但是矛盾又是人類發展的原動力。

這種矛盾就是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以及貧富差距只見的矛盾。但矛盾比較緩和而又存在的時候,就會產生強大的推進力。而矛盾劇烈到不可調和的時候,就會像當初的沙皇俄國一樣,出現革命浪潮。

中華民國如今提高工人待遇,而且成立公會保護工人權益,使得工人在公會的保護下不會被資本家肆意盤剝,矛盾處於比較緩和的層面。加上此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出臺一系列的扶貧政策,以及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在財富分配上還算比較公平,所以矛盾並不劇烈。

財團的存在,也能讓民眾日子越來越好。

後世美國人之所以抗議華爾街資本家的貪婪,無非就是美國國際財團不再將錢帶回美國,世界五百強企業中,有以萬億計的資金滯留在美國境外不再返回美國。

這樣的情況顯然很正常,美國財團是國際資本財團,儘管美國是其大本營,但未必一定要匯入美國。這些資金完全可以匯入其他受國際資本控制的國家,美國如果完蛋了,國際資本也可以扶持另外一個國家崛起。

中國民族財團則是不同的,中國民族財團是有國界的財團,在海外的投資收益基本上都是匯回中華民國。

在那些經濟殖民地的盤剝所得,都是帶回中華民國,讓中華民國的老百姓能享有這些利益。

中華民國的老百姓在1920年已經享受到了那些經濟殖民地的盤剝果實,首先是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從朝鮮、越南進口的輕工業產品。

同時享有到了朝鮮、越南、高棉、暹羅、印尼等地進口的農產品,還有大量的漁產捕撈之後是運到這些國家,用這些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進行加工後再運回中華民國的。市場上的漁產是這一年中華民國老百姓可以大量低價享有的美味。

這個年頭的漁產資源太豐富了,很多漁產價格都很低。

另外那些經濟殖民地還向中華民國輸出了很多女人,讓中華民國的那些光棍們有了解決光棍的出路。

中華民國甚至出現了一些公司在那些經濟殖民地國家物色妙齡少女,然後找國內的光棍、富豪做媒。或是直接把人帶回中華民國,然後介紹給有需要的群體,然後收取一筆費用,實際上就像是賣到一樣,只是雙方都你情我願。

很多髒活累活,現在也開始由那些經濟殖民地的人去做,中華民國的老百姓已經不需要從事那些產業了。

儘管從那些經濟殖民地進口的輕工業產品在財團的壟斷下,進口前的價格和進口後的價格上漲許多倍,但是卻讓中華民國的老百姓可以從事更高階,或者更多的建設活動。收入並沒有減少。

儘管很多輕工業工廠搬遷導致很多婦女失業在家做家庭婦女,不過家庭婦女在和平年代是有重大意義的。家庭婦女在和平時期擔任著照顧家庭,生兒育女的責任。而在戰爭時期,這些家庭婦女卻可以動員到工廠中。

實際上很多流水生產線上,依舊是先招婦女。沒什麼文化的男人,則到工地上去做工,支撐遍地都是建設活動。

因為大量的建設活動,中華民國這個時候就像是一個大工地。

年末這些工地基本上都停了,不過還是有很多重點工程的工人來年都沒回去過,也就熱情高漲的奮戰在工地上。

此時中華民國的崛起令人振奮,工人們響應政府號召,建設熱情極高。

那些重點工程,無非就是鋼鐵冶煉,以及一些水利、電力設施,以及軍艦製造和重要道路建設。

大部分工人還是好好的過了一個年,年末拿著一年勞動下來的積蓄,在市場上展開大量的消費活動。

那些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和銷售業在年關也是最忙碌的。

而城鎮化的好處就是,鋪貨容易許多。

貨物只要大量供應到那些城鎮就能覆蓋大部分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