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民國戰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430章 :全自動步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30章 :全自動步槍

在大量的軍事訂單下,中華民國的軍工廠開始隆隆運轉。不僅現有的軍工廠開始動工,還有更多先進的軍工廠,以及生產線正在建設。

例如空軍的天罰a3戰略轟炸機的生產線。

還有陸軍最新型主戰戰車無畏6,也開始大批量的生產。

無畏6戰車,這是中華民國經過多年研究後,推出的一款成熟的主戰戰車。

全重50噸,裝甲厚度為175mm,火炮口徑為86mm,最高時速58公里,最大航程280公里。

無畏6戰車,採用的是新型材料,同時加裝了液壓減震系統,使得戰車可以更加平穩的在運動中進行瞄準射擊。同時在光學瞄準系統方面也有非常巨大的進步。動力系統上,絕對是全球第一。

考慮到未來將在蘇聯境內進行作戰,因此無畏6的地盤,被設計成了可以在雪地中輕鬆行進的地盤。為此,在北方實驗了很多年。

在世界上擁有最寒冷氣候的北海行政區,無畏6經過了嚴格的嚴寒考驗,在經過不斷的改進後,在發動機防凍結,以及雪地、泥沼行進中都表現出色。

而這個時代,各國還在以輕型、中型、重型來劃分戰車,而中華民國因為技術上的突破,讓體型較大的戰車擁有了可觀的機動性,所以已經不按照那個標準來發展戰車了,而是設計出了主戰戰車。

那種超過60噸的戰車,中華民國是不發展了。

大到一定程度,那是很傻逼的行為。二戰期間,德國最大的戰車設計成了上百噸的重量,最後證明效果並不良好。

這種現象,也證明了歐洲人的一個頭腦思路。那就是不斷的靠大來取勝。

要塞打不下來,他們會想,那是火炮口徑還不夠大。戰車方面,歐洲人同樣走了這樣的一個思路。

德國又因為精密製造業的優勢,又能造出那麼大的傢伙。

所以什麼超級軌道炮,什麼超級戰車,德國都有份。英美同樣也在二戰期間製造出了超大口徑的火炮,不過基本上沒有取得任何的效果,甚至是還來不及投入戰爭,戰爭就結束了。

本身火炮打出去的也就是炮彈,但是飛機同樣也讓有這樣的功能。至於用來轟擊要塞,大口徑火炮也許還是有點用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是運動戰為主的時代了。

中華民國在軍事裝備的研發上,現在根本就不研發口徑超過203mm的火炮,任何火炮的最大口徑也就是203mm,也就是魚雷的口徑會比較大。戰車也不研發超過60噸重的,超過60噸的戰車,在戰場上機動性又很差,而且造價成本又太高,完全不划算。

戰車的主要效能,無非就是機動、防禦、攻擊三個方面,無畏6在這三個方面,都處於領先世界最少而二十年的水平。

從這種戰車上就可以看出,中華民國如今的軍事技術是有多先進了。過去這麼多年裡,沈凝雲大部分時間都在堆科技。

與此同時,中華民國陸軍開始引入一種新型裝備。

那就是步兵戰車。

這種步兵戰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是沒又出現的,是二戰結束後才出現的東西。之所以二戰後會出現用來在保護步兵行動的步兵戰車,主要是因為二戰後空爆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

敵方的炮兵打來的炮彈,沒有落地就能爆炸,那彈片是當頭灑下,對步兵的殺傷力太強大了。

所以步兵需要一種能夠保護他們的裝備。於是步兵戰車就出現了。而且步兵戰車,還可以將士兵運輸到戰場,節約他們的體力。讓他們能夠以充沛的體力投入到戰鬥當中。

戰爭對於士兵最大的煎熬,也許不是戰鬥,反而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走完的路。長途跋涉對於一支軍隊的體力、精神都是一種考驗和折磨。

除了步兵戰車,還給陸軍裝備大量越野車。

這些越野車,可以讓士兵在戰場上輕鬆的運輸彈藥、傷員,樣式類似於美國二戰期間使用的吉普車,但是做了一些改進。那就是在越野車的前面加上更高一些擋風鏡。這是防止士兵乘坐在車內的時候,被敵人拉起來的繩索割掉腦袋。

二戰中的德軍就經常那麼做,在吉普車可能出沒的路線上,拉上一根細細的繩子,吉普車呼嘯而過時,那些站在車內的美國大兵的腦袋就會被細繩割掉腦袋。

步兵戰車倒是沒有裝備全軍,只是裝備裝甲部隊。動力化部隊則是裝備這種可以在比較復雜地形下翻越的越野車。

汽車在此時的中華民國,是一種非常普通的玩意了。

基本上大部分家庭,此時都擁有一輛汽車,過去繁榮的十五年間,形成了龐大的汽車產能,這個時候正好用軍事訂單來進行消化,將這些產能應用起來。

同時生產大量的自走炮,自走榴彈炮,自走反戰車炮,自走高射炮等等。

中華民國的炮兵部隊,此時裝備的火炮當中,牽引式火炮還是有不少的,儘管牽引式火炮相比自行火炮來說,有切入和退出戰場比較慢的缺點,但是相比自行火炮也是有一些優勢的。首先是重量較輕,吊裝、運輸之類的都比較方便。另一個就是成本較低。特別是一些不需要機械化的陸軍部隊而言,例如山地部隊,山地師準備的火炮全部都是牽引式,甚至可以用騾馬牽引,還可以分解成零件揹著走。

而在1934年,還有一個被歷史銘記的決定。

那就是中華民國最高統帥部批准了全面生產新式步槍的決定,並將新式步槍命名為‘民34式步槍’。

當第一支批次化生產的民34式步槍走下生產線的時候,意味著中華民國即將淘汰用了三十多年的01式步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01式步槍,也就是歷史上的毛瑟98k步槍,屬於老式的拉栓式步槍。

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戰爭模式已經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的陣地消耗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是塹壕戰,所以強調步槍射程,要求在更遠的距離上幹掉敵人。

但是隨著戰車等軍事裝備的出現,大部分的步兵戰鬥都已經是發生在400內的了。塹壕戰也變成了運動戰。

而過去的衝鋒槍,這個時候又很難適應。因為戰爭發展到這個時候,大部分時候是不會讓你摸到50米再用衝鋒槍去掃射敵人的。

就算你能摸到50米的距離,那麼為什麼不在此前的距離上幹掉敵人呢?

步槍威力過大,衝鋒槍威力過低。

各國這個時候都在用輕機槍這一武器進行彌補,但是輕機槍也顯得威力過大。

在步槍的500米,和衝鋒槍的50米之間,有350米到450米的距離,如何彌補都成為了世界各國在武器裝備上面臨的問題。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決定淘汰01式步槍。

新式的‘民34步槍’,在外形上與後世蘇聯的ak47突擊步槍非常相似,但是這個步槍並不是ak步槍,而是使用7。92mmx33毫米短彈,歷史上德國的44突擊步槍。

德國44突擊步槍,可謂是世界突擊步槍的鼻祖。ak47,和美國的m16之類的突擊步槍,都是借鑑了44式突擊步槍的設計思路而誕生的。

44突擊步槍在二戰中出現,彈夾子彈30發,射程300~500米,可以連發。在二戰中,兩名手持44突擊步槍的德軍士兵就可以壓制一個班手持m1半自動步槍的美軍,而且能壓制更多手持蘇聯*沙衝鋒槍的蘇聯紅軍。

戰場表現非常出色,德國在戰爭後期一度想要把普通步兵的制式步槍都換成44突擊步槍,不過因為後期局勢糜爛,加上缺乏原材料等問題,德國最終沒能給軍隊大規模的裝備這種步槍。

之所以選擇德國44式步槍作為新式步槍,而不是用蘇聯的ak47,主要是彈藥問題。

昔日西北政府建立起來的軍工業,用的是德國體系。使用的7。92mm口徑彈藥,不論是步槍還是機槍都是用這種口徑的彈藥。

如果沈凝雲要山寨美國的m1加蘭德步槍,或者蘇聯的ak47,都要把彈藥換成7。62mm,結果就是整個國家的軍工體系的崩潰。原先那些子彈製造廠的裝置就要報廢,要製造新裝置。而如果只是步槍用7。62mm,而機槍又繼續用7。92mm子彈,那麼後勤供應又必須供應兩種口徑的子彈,麻煩得很。

因此自然是直接山寨德國的44突擊步槍,44突擊步槍的子彈也就是把毛瑟步槍的子彈,截去三分之一左右的長度,然後裝藥使用。

也就是說,生產這種33毫米長的子彈,用舊的彈殼生產線生產彈殼的話,只需要增加一臺切彈殼的機器。切下來的彈殼尾部,回爐一下就好了。

而且德國44突擊步槍,在射擊精度上是比ak47要好的。要知道,想要設計出一款比ak47精度還差的槍械,也還是有一定難度的。44突擊步槍不如ak47的地方,主要是射速沒ak47那麼快,不過畢竟也是全自動,差一點也沒關係,因為這款槍械一旦裝備,中華民國將是全球首個裝備突擊步槍的國家,沒有什麼步兵制式步槍要比44突擊步槍的射速要快。

另外一個,就是ak47放大了公差,所以製造成本低廉,而且非常耐操,可以適應各種惡劣環境。

也就是說,ak47在恐怖分子手上很好用。但是在軍隊手上,未必是那麼好的軍事裝備。在蘇聯那種軍事風氣簡單粗暴的國家很好用,但是在美國那種軍隊就絕對不好用。

44突擊步槍在點射上,是比ak47要精準的。而在連射上,和ak47差不多,精準性都會下降,不過要比ak47好一些。而在結實耐操這個方面,44突擊步槍因為精度更高,自然是不如ak47,但也依舊可靠,ak47是屬於走了極端那種,所以不需要和ak47比較。

結構上44突擊步槍要比ak47要複雜一些,精度要求也更高,所以製造成本也會更高,不過對於中華民國這樣擁有六億人口,工業產能過剩的國家來說,成本比ak47要高一點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選擇德國44突擊步槍作為新的制式步槍,主要還是因為彈藥口徑問題。再有一個,中華民國的軍事模式並不似蘇聯那麼簡單粗暴,所以制式裝備的精度還是要好一些更好的。

所以沈凝雲直接山寨了德國44突擊步槍,如今命名為‘民34突擊步槍’。

第一支批量生產的民34突擊步槍,很快送到了沈凝雲的官邸,沈凝雲在自家的靶場進行了打靶。

只見交到沈凝雲手上的這支34式步槍已經和歷史上德國的44突擊步槍還是有區別的。

歷史上的44突擊步槍,因為槍身是鋼製的,槍托是木質的,所以重量達到了5。2公斤,和ak47的4。79公斤還要重一些。不過中華民國生產的34式,在槍托上則用上了聚合材料,而槍管和槍身,使用的是含有鋁和鈦的合金鋼,重量大大降低。

空槍重量,到最後變成了4公斤。

成本自然是也是有所上升,但是中華民國在合金生產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了,成本也不是高到離譜,中華民國的國力完全可以大批量的生產。這樣的重量讓沈凝雲很滿意,同時34式突擊步槍,還帶有夜視瞄準鏡。

中華民國的軍工業技術非常雄厚,自然不是單純的山寨難麼簡單。在沈凝雲提供了圖紙之後,還進行了不斷的改進,最後變成了沈凝雲手上這把民34突擊步槍。

更輕的重量,使得更適合中國人的體質。

也許對於人高馬大的北方士兵來說,5公斤的重量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南方士兵就會有些不習慣。

第一批生產訂單中,一共為50萬支。

沈凝雲拿到生產出來的第一支民34式突擊步槍後,便批准了第二筆訂單動工生產。

全面的換裝將在不久後展開。

這種突擊步槍的出現,讓中華民國的制式步槍直接跳過了半自動步槍的順序,直接跳到了全自動的突擊步槍時代。

其他國家實際上只要有正確的設計理念,採用中型威力的彈藥,也是可以實現制式步槍全自動的。但是各國都在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子彈消耗量的問題。

因為這種突擊步槍的子彈消耗量,一點都不比衝鋒槍少。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那麼強大的工業規模保障子彈供應,那麼根本玩不起這種突擊步槍。

但是中華民國是絕對有能力玩得起這種突擊步槍的國家,世界其他國家的工業規模加起來,才能比得上中華民國。

這也就是中華民國強大的底氣所在。

裝備這種步槍之後,400米外的目標對於普通士兵來說,已經沒有了殺傷敵人的可能。但是時代發展到這個階段,可以用遠端重武器,以及狙擊手來進行壓制。

例如重機槍、高射炮、高射機槍這些重火力,還有迫擊炮、無後坐力炮、火箭炮之類的。

另外一個主要的壓制力量,那就是狙擊手。

每個步兵班,都有一個狙擊小組,專門用來對付400米外的遠程目標。

在這個時代的戰爭,一旦打起來,認真瞄準並不是很多。很多時候,雙方都是在進行火力壓制。

誰的火力猛,誰就佔據上風。

而精確射擊,基本上都是狙擊手的任務。普通士兵也有那種神槍手,但是如今的戰爭,不太需要靠普通士兵來對付400米外的敵人。保留狙擊手就可以彌補射程上的不足。

不過半自動步槍還是要發展的。

但是發展的並不是制式半自動步槍,而是半自動狙擊步槍。

如果是狙擊步槍的話,那就不太需要堅持用7。92mm口徑子彈,也可以用蘇聯的7。62mm子彈。

在中華民國的狙擊手編制當中,不少狙擊手用的卻是毛熊的莫辛納甘步槍改裝的狙擊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也俗稱水連珠,是一種很適合當狙擊步槍的經典步槍。

拉栓式狙擊步槍和半自動狙擊步槍各有優點,所以發展半自動狙擊步槍的目的,只是給狙擊手更多的選擇。

對於跟隨班級作戰的狙擊手,一般都是用7。96口徑的狙擊步槍,但是有很多狙擊小組是單組潛伏到敵後作戰,這些狙擊手要用什麼狙擊步槍,基本上都是隨他們喜好,如果能從敵人那裡繳獲子彈,那就再好不過了。